丁永勛
有人看書發現了兩段有意思的史料,發到朋友圈,很快就刷屏了。這兩段出處很難考證的記載說,錢鍾書夫婦和梁思成夫婦當年海外留學畢業后,都有機會留在歐美發展,但因為家人有肺病,所以選擇回到北京任教,理由是,北京空氣好。
原來,那時候北京空氣還很好,比英國和美國都好,甚至成了吸引高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這跟現在好像正好相反。
根據老北京人的記憶,尤其是當時很多著名作家的記錄,北京的氣候條件總體并不算好,干燥多風沙,但卻給很多人留下了不壞的印象,這是為什么呢?
文人筆下的北京,有兩大特點被提起最多,一是春季特別短,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個專門術語,叫“春脖子短”,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有時候豈止是“春脖子短”,簡直是沒脖子。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往往是最美好的季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但北京幾乎沒有春天,這難道不是很悲劇嗎?
春天短,秋和冬就顯得長,但北京的秋冬季節,最大的問題是風沙多。郁達夫在《北平的四季》中說,北京的秋冬季節“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圍障”。老北京人說“風三兒,風三兒,一刮三天兒”。北京刮起風來,往往就要連續三天才肯作罷,夾雜著沙塵的七八級大風很常見。
早些年來北京的人,都對北京的沙塵暴印象深刻,風沙一起,漫天黃色,迎風一嘴土,背風一身汗。風沙過后,地上、車上、路邊的綠植上,都是一層黃土,天然的沙畫畫板,很多人在上面寫字:“北京下土了。”
既然如此,為什么當時的人,還對北京的氣候印象不錯呢?這里面有情感因素,可能也跟風沙的特點有關。風沙雖然可怕,但卻是可以防護的,大不了躲進屋里關上門窗,或者戴上口罩紗巾,而且一般風沙過后,空氣往往格外清新明亮,連地上的沙土仿佛都閃著金光。
所以作家李健吾在《北平》中說:“住久了北平,風沙也是清凈。”
1949年重新成為首都之后,北京人口逐漸增多,這么多人吃飯、取暖都要燒煤,還建了不少廠礦企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都可以望見煙囪林立,空氣質量估計也好不到哪兒去。
除了風沙,還有灰霾,刮風時漫天沙塵,下雨時一地黑泥。所以在北京胡同長大的一位領導人說,那時候騎自行車去上學,一路下來,鼻子里都能擤出一個“小煤磚”來,那時候可能還不知道PM2.5,但有PM250。
所以,錢鍾書、梁思成夫婦因為北京空氣好而回國,如果確實有這回事的話,也是因為當時北京人口沒這么多,汽車和工業更少,清華大學之類又地處郊區,如果不考慮可以預防的風沙因素,空氣質量肯定比現在好得多。
而與此同時,英美等國正處于如火如荼的工業化時代,空氣污染問題也未引起足夠重視,兩相比較,北京空氣質量好,自然就有了比較優勢。所以,這讓今人淚流滿面的反差,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