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很有意思,叫《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這本書的作者文一,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講席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學者。
這本書有意思在哪里?它不僅重新解釋了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實際上還重新解釋了世界經濟歷史。去年張維迎和林毅夫辯論產業政策時有個小細節,就是張維迎說的“由于工業革命,英國從一個邊陲島國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引領者”這句話,被一個叫羅思義的英國學者抓住了尾巴,他說英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跟工業革命沒關系,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根本就不是什么邊陲島國,而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這個說法讓很多受過中學教育的中國人都感到很吃驚。因為根據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獲得的觀念,英國是因為工業革命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嘛。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瓦特發明蒸汽機,時間是在1776年。同一年,亞當·斯密發表了《國富論》。這兩個標志性的事件,一是技術進步,二是斯密的自由市場理論,是英國成為世界強國的主要原因。但現在一個英國學者出來跟我們說:這是假的,英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跟工業革命沒關系,跟《國富論》也沒關系。
如果我們認真地去回顧一下世界近代史,就會發現羅思義講的還有些道理。我們的中學歷史書上也寫著:1588年,有一件事情,就是英國打垮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個時候距離工業革命可還有188年呢。在瓦特和亞當·斯密的爺爺都還沒有出生的時候,英國就已經有實力把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強國西班牙打垮了。
1652年,英國又主動挑起了第一次英荷戰爭,戰勝了“海上馬車夫”荷蘭,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1756—1763年,著名的英法七年戰爭爆發,這次戰爭被很多歷史學家稱為第一次世界性戰爭,因為戰爭的雙方不僅在歐洲大陸和地中海開打,而且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在美洲、印度、非洲、西印度群島,以及菲律賓都發生了陸上和海上的軍事沖突。最后英國取得了全面勝利,把大部分法國殖民地搶了過來。
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的時間是1602年,在美洲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的時間是1607年,距離工業革命還有170年。英國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很久,就已經是“日不落帝國”了,殖民地遍布全球,太陽永不落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這就是對我們長期以來對世界經濟認識的一個顛覆了。文一跟羅思義兩個人沒有商量過,文一的書寫在前面,羅思義的文章是后來為了批評張維迎的產業政策無用論才寫的。但他們的觀點是相通的:從英國的歷史來看,英國之所以強大,不是工業革命,也不是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理論,而是堅船利炮,是以強大的武力開拓世界市場。是市場的開拓促進了工業革命,而不是相反。文一在他的書中引用了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原來的手工業生產一枚針,一個鐵匠咣當咣當生產一天,估計能生產十幾枚針出來。如果采用分工,一天可以生產四萬八千枚針出來。效率的提高是不是技術進步驅動的呢?文一得出的結論是:效率的提高主要不是技術進步驅動的,而是市場需求驅動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也說,在沒有把世界市場連接起來之前,蘇格蘭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如果一天生產四萬八千枚針,一年都賣不出去。在這種市場條件下,有效率的分工毫無用處。
那工業革命是怎么發生的?就是因為英國人用堅船利炮開拓了世界市場,控制了市場世界,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需求。這個時候大規模的分工才能出現。工廠主受到市場需求的刺激,才覺得大規模分工有必要,才會把工人聚集起來一天生產四萬八千枚針。只有能賣得出去,這種大規模的組織才不會破產。
這個市場是怎么建立起來的?是武力建立起來的。
除了以武力開拓市場以外,英國能夠戰勝西班牙、荷蘭,并且開始工業革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選擇了棉紡織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棉紡織業有個什么好處?就是市場需求很大,全世界人民都有這個需求。有了這么大的需求,才能促進高效率的產業分工,最終引發了工業革命。
文一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中國的工業革命。它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爆發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工業革命。他說,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經濟沒有取得那么高速的增長呢?是因為優先投資于重工業,而不是類似于棉紡織業這樣的輕工業。
重工業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廣闊的市場,所以重工業只是投資建起來,之后就很難進行有效率的改進,技術難以進步。因為進步了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賣不出去。改革開放以后,一個新的趨勢出現了。就是先發展輕工業,先做農村的鄉鎮企業,棉紡織業,賣小商品、副食品之類的,快速地擴大市場。在把市場激活以后,技術進步就可以很快了,生產效率因此迅速提高。只有廣闊的市場誕生以后,中國的工業革命才算是最終取得了成功。
當然,我們所講的技術進步,指的是商品化技術的進步,不包括科學技術和基礎理論的進步。基礎科學的進步跟市場關系不大,它有自身的演進邏輯。但是基礎科學能夠轉變成為商品生產的技術,則是受市場需求拉動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就有很多小的社隊企業,有些還帶有民營企業的性質。“文革”期間有一些極左勢力要“割資本主義尾巴”,毛澤東聽了之后說:“還是留一點吧!割尾巴,那還不割出血來,還能不疼?”于是就開了一個口子,允許農村地區自己辦社隊企業,解決自己的生產工具等日常需求,自產自銷,自負盈虧,不歸國家計劃經濟體制管理。但是有一條限制,就是不準賣到本鄉本鎮以外的地方去,有銷售范圍。
這些社隊企業的存在,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留下了火種。比如魯冠球的萬向集團,他的企業就是1969年成立的,還有就是美的電器,也是1968年成立的,當時創始人何享健帶著23個人合資成立了生產塑料瓶蓋的“北街辦塑料生產組”,這就是美的的前身。
那個時候就有這么一個苗子。但是苗子要成長為大樹,一定要有廣闊的市場。沒有市場的需求擴張,這些小型社隊企業的技術水平永遠也提不高。改革開放以后,就把社隊企業解放了——可以全國各地賣東西。文一在書里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江蘇永聯村里的小工廠。這是一個村辦集體企業,市場開放以后,通過市場的開拓、資本的積累,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大規模的具有世界競爭能力的鋼鐵企業。endprint
本書的觀點就是市場的培育優先于技術的進步。先把市場開拓了,讓市場需求本身來刺激技術的進步。市場的開拓需要成本,市場的維護也需要成本。這個成本,就是理解中國政府在中國經濟奇跡中作用的一把鑰匙。一個龐大的市場不是想有就有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是怎么來的?就是跟西班牙無敵艦隊硬抗,你打贏了,你就贏得了市場。美國是怎么追趕英國的?就是暴力開拓西部市場,通過“西進運動”為本國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文一在書的最后總結道:“之所以是英國而非荷蘭最先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根本原因是英國政府成功地為英國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市場和對大英帝國而言全球最大的安全貿易網絡。之所以是美國而非法國或德國超過了英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根本原因在于美國政府幫助美國商人和企業家創造了比大英帝國更為廣大的統一的國內市場和有序的國際市場。”
同樣,中國近代革命,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為中國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完整的國內市場,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辛亥革命帶來的最大不足是誤以為工業化的先決條件是實現民主自由選舉,結果是隨之而來的社會長期動蕩和官場的爭權奪利,以致在孫中山死后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破壞了中國工業化的基本條件——政治穩定和社會秩序……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戰爭獲得政權,從此為中國帶來了一百多年以來非常珍貴的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寧,真正實現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國家統一。這種建立在人民共和基礎上的民族國家是實現工業化的政治基礎。”
除此以外,中國共產黨通過推動土地革命和農業集體化為鄉村草根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江蘇永聯村,整個村莊的土地都是改革開放以前通過集體勞作改造鹽堿地和填海改造出來的。有了土地,有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才能在改革開放以后獲得第一筆貸款和村民集資來開辦工廠。這個原始積累非常重要。文一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解釋中國的經濟奇跡。
這個解釋,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理論上的意義。它挑戰了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的模式。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模式認為,自由市場是自然存在的,只要你生產,市場就存在。但實際并非如此。市場的創造需要巨大的成本,市場的維護也需要巨大的成本。一個大國,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革命的轉型過程中,不經過血與火的考驗,想靠技術引進和自由市場理論就走上強大的道路,是不可能的。二是實踐上的意義。這對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很有啟發。
文一的觀點和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共同點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要發展,先要從自己有要素優勢的地方開始做。先搞出口導向的產業——主要面向外部市場,產品以出口為主的產業。通過出口導向產業賺到錢以后,再來逐步地推動產業升級。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是動態的,是可以發生變化的。要素稟賦改變了,產業就可以往上升級。
不管是文一的理論,還是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強調市場需求優先,要優先生產能在市場上賣得出去的產品。對于小國來說,國內市場很小,市場需求優先就意味著國際市場優先,因此必須奉行出口導向戰略。這實際上是一種新時代的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的一些具體觀點不管在理論上對不對,起碼有一點,它支持政府去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它認為,只有能賣到全世界的商品才是好商品,國家經濟戰略的最佳選擇就是出口導向戰略。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就是全力支持這些商品的銷售,把國家的生產能力轉化成金銀。通過出口型產業的發展來積累資本,最終的效果就是促進了本國工業的升級。所以文一就提出了,要有新時代的重商主義。一個國家的經濟搞得好不好,不在于你的產業高級不高級,而在于你能不能把產品賣向全世界掙錢。能掙到錢的產業才是好產業。中國現在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海外投資也應該重視這個方向。
在這本書中,除了英國以外,還有法國、日本的諸多案例,對中國經濟的解釋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大家可以讀一讀。 □
(作者為國研智庫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