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京生++毛燕寧++李麗
在潞河中學的歷史上,有兩個傳承下來的育人理念對潞河的課程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個是首任華人校長陳昌祐先生在1928年提出的“人本位”教育理念,另一個是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一切為了祖國”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理念。跨世紀的潞河教育,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確立了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相統一”的教育觀,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宗旨,把培養“健全人格”作為課程建設的目標。
在繼承中創新,
奠基學校課程建設特色發展的無邊沃土
為了實現課程建設的目標,近年來,我們把課程建設納入學校過去的“十二年發展規劃”和新的“十年發展規劃”。根據學生需求,以學科特點、學校特色和地域文化為重點,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豐富評價方式。進行多元評價,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助力學生個性而全面地成長。
經過多年的努力,潞河中學形成了現在的三個層面(基礎必選課程,分類選修課程、拓展選修課程)、十三個類別(學科基礎課程、成長指導課程、德育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驗課程、民族課程、涉外課程、人文拓展類課程、科學拓展類課程、技術操作類課程、藝術活動類課程、體育活動類課程和社團活動類課程)的學校顯性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圍繞“健全人格”的培養目標,可以整合成六類顯性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科技拓展類課程、人文拓展類課程、藝術活動類課程和體育活動類課程,它們組成了一個正方體的課程結構。
多元、多層次、多類型和可選擇的課程,為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發展、個性完善和追求卓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研究中探索,
提升課堂教學學術品位的不二法門
潞河中學1934年的學生刊物《生活》,揭示了那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從“進到里面去念—努力地念—把你念的發表出來—材料不夠—找吳先生去借—參考書”,到“試而驗之—驗之不足—再驗之—經過一番變化—得出結論來”,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引領課堂教學研究,我們一直堅持:
鼓勵教師從生命需求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從事課堂教學——把課堂教學從以往狹隘的認知領域拓展到關注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與發展的各個方面,用創造的心態和方法對待課堂教學。
深入開展“十個研究”——研究學科本質、學科價值、學生特點、學習規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師角色和教學評價,樹立正確的學科觀、學生觀、教學觀、教師角色觀和教學評價觀。
明確樹立“四個意識”——學生主體意識、全面目標意識、情感激勵意識和反饋指導意識;落實課堂教學的“六個重點”——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培養習慣、夯實基礎、訓練思維和塑造人格。
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啟發與探究、討論、參與、講授等多種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知識形成過程教學和思維活動過程教學。
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課堂教學的學習、培訓和研討——突出課前、課上和課后學生的主體探究,突出對知識的“再發現”和“再創造”。
進行深入的“課例研討”活動——組織學術委員和教研室主任隨堂聽課和反饋;舉行各級公開課、研討課、評優課和示范課。
承擔研討會——主動承擔各級各類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研討會,有效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
潛心深入的課堂教學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和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僅促使教師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教得怎樣”和“怎樣教得更好”,而且研究“學什么”“誰來學“怎么學”“學得怎樣”和“怎樣學得更好”,更重要的還要研究“是什么”和“為什么”,使教師不僅要做“教者”,還要做“學者”“研究者”和“創造者”,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品位。
在選擇中成長,
創設學生放飛理想自主發展的廣闊平臺
學校課程建設的過程,既是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負責的過程,又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特長的過程,也是學生人生夢想起飛的過程。
俄語校本課程開設后,學校幾十位學生赴俄羅斯參加夏令營。新疆內高班學生的補充課程,讓四年前漢語起點為零、兩年前才嘗試用漢語進行詩歌創作的麥麥提敏同學,在校期間出版了詩集《返回》,被評為全國十佳小作家。實驗課程的開展,使得實驗班學生畢業后100%進入名校和重點院校。選擇涉外課程中英普通高中課程班的學生,畢業后每年100%考入世界著名大學。
以優異成績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的何暢同學這樣寫道:“潞河是活力四射的。沒有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我不會明白探索的樂趣;沒有民族融合的校園文化,我不會意識到交流的意義。……潞河教我為學,更教我為人。她的寬容,使我的個性得到揮灑;她的純真,更使我的心靈受到洗禮。……我慶幸,我選擇了潞河,選擇了讓我的夢想起飛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