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鷺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1]。”尤其是對于低段的孩子而言,意志力比較薄弱、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不長、學習的能力也是剛剛起步的孩子來說,有效的混合式作業不光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低段;混合式作業;提高能力
目前中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學習,教師再通過練習來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通過分數來展示自己學習的好差。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課程的改革,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本身的能力。回歸學習本來的面目,少些功利少些形式。
在低段教材中“認識時間”是一部分非常貼近生活的數學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年級學習整時,二年級認識幾時幾分。本來學生對于這個內容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現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又讓認識有刻度的時間教學變得既熟悉又陌生。很多老師在教學這個內容的時候都有這樣的一個感受,每個知識點都教了,學生聽懂了,就是作業錯誤特別多。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是教學一線的教師,同樣面對這樣的困惑,在自己的實踐操作下,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傳統作業主要存在的問題
1、作業形式單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一般通過口頭上的問答和書面的習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問答形式體現在課堂上,這樣的形式雖然非常及時,但是并不能真實反應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只能是管中窺豹、以點概面。想要知道所有的情況只能是通過課后的練習。在練習中肯定不是人人都能高效完成,肯定存在疑惑。教師只能通過反復循環的講解,直到認為孩子掌握了。不過現實中往往因為時間上的不允許,不會的還是不會。日積月累,漸漸地就出現了后進生,惡性循環下去。知識學習效果差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讓孩子在剛剛接觸數學學習時,喪失學習的興趣,得不償失。
2、作業模式形式化。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遵循教材中的習題。個別有心的老師還會從不同的輔導書中精選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題。無論怎么精選,學生無外乎都是通過書面的形式,做做做。區別只在于做的多和做的少。
3、作業完成方式封閉。現在社會網絡化已經非常普遍,人們在發展的科技中獲得非常多的便利,甚至很多生活模式已然在悄然改變。不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卻是幾千年來巍然不動。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小組合作等形式得到了大家的重視、提倡、踐行,但是卻并不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在重慶這樣還算比較前沿的城市也不能說是一種常態。
4、作業評價方式片面化。一般的評價最多的也是教師對于孩子的完成內容做批改。評價的方式非常片面化。習題正確就是√,錯誤就是×。孩子面對正確的習題感覺萬事大吉,馬上拋諸腦后;面對錯題能否真正理解掌握并在以后遇到的時候避免錯誤還是一個未知數。而老師在孩子改正錯誤后是否還會犯錯也無法說孩子不會了,哪怕就是勞心勞力多講兩次三次。
所以,基于老師講學生學的單一的學習模式、形式、評價,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在的新課程。對于混合式作業我們做了一點點小的嘗試。
二、混合式作業具體操作相關策略
基于教學中的困惑和存在的現狀,在摸索實踐中認為在教學“認識時間”這部分內容時,采用混合式作業效果更好。學生在認識時間的學習中更加的有興趣,在多種形式的學習中理解并熟練掌握知識。先將具體操作策略簡敘如下:
1、豐富的練習形式。小小報時員:教室前方掛一個刻度鐘表,在數學課前每次一位同學上臺為大家報時。例如:“現在時刻10時5分,大家準備好上數學課”。來報時的孩子感到非常的有意思,也很有榮譽感。在學習薄弱的地方,輪到哪位同學報時的時候,很怕自己報不出來,課前還會主動向同學請教。雖然是個微不足道的小活動,但是孩子們不懼怕認時間,甚至很期待!
時間小報:關于時間,其實是個很深的話題,有書《時間簡史》等名人名著,對于孩子僅僅是認識幾時幾分就完成的老師的基本任務了嗎?我覺得僅僅這點完全不夠。樹立正確的時間觀也是孩子們應該慢慢做到的。通過親子閱讀,了解“鑿壁借光”、愛迪生、牛頓等科學家的珍惜時間小故事;關于各式各樣鐘表的歷史典故、表盤除了阿拉伯數字還有羅馬數字;甚至積累關于時間的好詞好句......采用小報的形式,進行綜合性質的作業。孩子會覺時間的學習很有趣,很豐富,樂于做作業。
2、多方面的學習過程。親子認時活動:家校形成合力,在練習中加入親子共認時活動,利用鐘表學具你說時間我來撥一撥,你撥時間我來認一認。
時間記錄表:把自己近期做一件家務的時間記錄在表中,例如:
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讓孩子對時間這種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觀地感受,在提高自己認識時間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一定的數感。對1小時、10分鐘、5分鐘等時間的長短有更深的體會。我想這些僅僅是課上的一點時間,老師是遠遠教不了孩子的。
3、全面客觀評價方式。老師的評價其實只占很小的一方面,在多種活動中,父母、同學會適時對自己的認時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并能及時給予幫助。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一種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滿足感。正是這些點滴的積累,不滅的數學興趣才會在心中生根。
關于多途徑作業提高低段學生認識時間的能力只是一個小小的探索,雖然個別措施是否恰當有待商榷,不過我相信多途徑的作業形式培養的孩子才有開放的心態,積極的學習態度,今后才能適應現代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愿意去嘗試,愿意去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