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王慧旻
如何利用北京市豐富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學到書本之外的鮮活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府學小學探索以“雛鷹科技學院”培育學生科學素養。
學校依據日常觀察和活動表現遴選出34位科技方面資質優異的學生成立“雛鷹科技學院”,聘請14位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遴選校外科技教育資源組成專家團隊開展教師培訓及學生科技活動指導。
我們以“雛鷹科技學院”為依托,引入科技教育機構的資源,如全國少兒計算機教育研究會、香港青少年科學院,他們有著豐富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實踐經驗,使科普知識易于學生接受,學生的科技興趣得以激發;高等師范類院校資源,如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團隊,他們對科技教育發展趨勢有很好把握,對學校科技活動方向有指導意義,他們開發的測評工具可以對資質優異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評價;科研院所,如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專家親自指導降解塑料科研成果的課程轉化,可以使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走近科學家感受科學研究—經歷科學研究過程培養科學素養—激發科學研究興趣—立志投身科學研究”的學習過程;高科技企業,如英特爾有限公司,提供設備和工程師。
初期,北師大科學教育團隊為學生開設“科學創意課程”、英特爾提供“小創意大物聯”項目主板、學校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季君暉教授協同開發“環境·科學”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意識到“科技教育資源”必須立足于“人力、基地、課程”三位一體的整體性開發。科技教育人力資源也要三位一體,即學術領域專家、課程建設專家(科技教育主管領導)、課程(活動)實施專家(學校指導教師)三位一體,才能依托環境、物質資源開展針對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科技教育。因此,我們借助科技教育學術領域專家資源,開展了針對學校科技教育實施團隊的培訓。
“雛鷹科技學院”以培養資質優異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在學業測評中,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科普講座中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探究類科技活動中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研究方法,在轉化類科技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學科領域專家引領學生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并發現具備潛在創新能力和有志于科學研究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
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注重學生的主體需求;二是各種教育資源之間的銜接還不夠完善。“以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為本”,不僅要體現科學知識與探索創新的有機結合,還要體現“求同學習”與“求異學習”的有機結合。
本文系2014年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課題(課題編號:DBB14057)部分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