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目的 對氯吡格雷應用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124例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并隨機分為參照組(61例)和實驗組(63例),對分別應用常規治療和氯吡格雷治療的效果進行對照研究。結果 就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而言,實驗組患者均明顯優于參照組,[(1.38±1.03)次/d vs(3.03±1.48)次/d]/[(2.38±1.22)min/次 vs (4.06±1.88)min/次];就治療總有效率而言,實驗組患者均明顯高于參照組[93.65% vs 75.41%],因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氯吡格雷應用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氯吡格雷;不穩定型心絞痛;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不穩定型心絞痛這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綜合征介于急性心肌梗死與穩定型心絞痛之間,這種心臟病類型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引起心肌的血流灌注異常而導致的,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當措施,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1]。醫院將于2014年1月~2017年2月應用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效果明顯,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4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男69例,女55例;年齡49~77歲,中位年齡(64.25±7.66)歲;發病類型:初發勞力型心絞痛、惡化勞力型心絞痛、梗死后心絞痛、靜息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的患者人數分別為34例、30例、23例、22例及15例。(61例)和實驗組(63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63例)。上述基準數據與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參比組與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的患者包括:給予劑量為4100 IU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于皮下注射,2次/d;給予劑量為
100 mg/次的阿司匹林口服,1次/d;給予劑量為1片/d的安慰劑(淀粉片),1次/d口服。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療:給予劑量為75 mg/次的硫酸氯吡格雷片,1次/d口服。兩組患者均結合病情實際情況給予硝酸脂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調脂藥、降壓藥等進行對癥治療[2]。
1.3 療效標準
如果治療后相關癥狀全部或基本消失,在同等勞動強度下硝酸甘油用量減少程度以及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均≥80%,則判定為顯效;如果治療后相關癥狀改善顯著,在同等勞動強度下硝酸甘油用量減少程度以及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程度在50%~80%之間,則為有效;如果治療后不符合上述指標,判斷為無效[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相關指標對比
就心絞痛發作頻率而言,實驗組患者明顯低于參照組[(1.38±1.03)次/d vs(3.03±1.48)次/d];就持續時間而言,實驗組患者明顯短于參照組[(2.38±1.22)min/次 vs (4.06±1.88)min/次];t=16.35,15.8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療效對比
參照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的患者人數分別為26例(42.62%)、20例(32.79%)及15例(24.59%),則治療總有效率為75.41%;實驗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的患者人數分別為41例(65.08%)、18例(28.57%)及4例(6.35%),則治療總有效率為93.65%,因為,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這種臨床常見綜合征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低活動量甚至休息時均可發病,由于該病具有病情變化快、性質不穩定、病情嚴重等諸多特點,因此選取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至關重要。綜上所述,氯吡格雷應用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十分理想,在快速改善臨床癥狀、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縮短持續時間,提高治療效果等具有極大的優勢,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史瑞娜,楊富強,李 鏑,等.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200例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4(04):
700-701.
[2] 孔繁達,蘇潤澤.大株紅景天注射液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及其對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6,25(01):52-53.
[3] 侯明英.注射用紅花黃色素聯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31(04):486-487.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