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梅

【摘要】 目的 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的臨床效果展開觀察與分析。方法 90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 觀察組患者則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治療, 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經治療,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后各凝血指標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展開治療, 可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 對患者的預后具有明顯的提高, 該治療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進展性腦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26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 指的是由于腦部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 使得動脈血流供應停止或減少, 進而導致腦組織因缺氧、缺血而出現軟化或壞死的一種腦科疾病。其中, 進展性腦梗死具有發病后的6~7 h內, 患者臨床體征及癥狀不斷加重的特點, 且患病機制較為復雜, 病情程度主要受到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狹窄程度、纖維蛋白原增高以及血小板超常活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目前, 臨床針對此類患者, 主要采取聯合抗血小板治療方法, 并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基于此, 本文以本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45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為例, 對其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梗死, 均在發病6 h內就醫, 并且在發病后6~7 h內臨床體征及癥狀逐漸加重。排除因水電解質紊亂、心源性栓塞、感染以及其他嚴重臟器疾病等引起的病情加重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8例, 女17例;年齡36~78歲, 平均年齡(63.6±5.2)歲。觀察組中男30例, 女15例;年齡34~77歲, 平均年齡(63.4±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臨床常規治療, 包括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300 mg/d), 應用腦保護劑、丹參及銀杏等中藥制劑, 并對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及纖維蛋白原等進行干預與管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 口服, 75 mg/d。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周的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各凝血指標(凝血酶、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及國際標準化比值)以及纖維蛋白原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與記錄。療效判定標準: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分, 評分減少程度>30%為顯效;評分減少程度<30%為有效;評分未減少甚至增加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凝血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消化系統、皮膚黏膜疾病以及顱內出血等并發癥, 在治療期間, 對照組有4例出現腹部不適,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9%(4/45);觀察組中有3例發生腹部不適, 發生率為6.7%(3/45),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各凝血指標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作為急性腦梗死中嚴重但又較為常見的一種臨床亞型, 進展性腦梗死占所有腦梗死的25%以上, 其發病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一般在發病后6 h~7 d內進展, 屬于難治性腦血管病。進展性腦梗死的發生與腦灌注壓下降、血栓擴展、再灌注損傷以及腦水腫等存在緊密聯系, 由于血液粘稠度升高形成板塊, 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程度不同的動脈硬化、大腦缺氧等癥狀, 進而引起神經元凋亡及壞死[2]。其中, 血小板為形成血栓的核心環節, 同時也是出現動脈硬化的始動因素, 因此, 就需對此類患者展開抗血小板治療[3]。
經分析得知, 血小板活化的途徑主要包括血栓素(TXA2)與二磷酸腺苷(ADP)的激活。當前, 臨床常用到的一種抗血小板的藥物即為阿司匹林, 其通過對環氧化酶進行抑制, 從而有效抑制TXA2的合成。氯吡格雷作為一種新型的抗血小板藥, 屬于噻吩吡啶類藥物, 在肝內通過細胞色素P450生物轉化產生活性代謝產物, 其作用機理是對血小板表面的ADP受體進行不可逆結合, 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 阻斷由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擴增, 對血小板的聚集進行有效抑制, 從而發揮出理想的抗凝作用[4]。在聯合應用上述兩種藥物時, 可能會加大患者出血的風險, 推薦將其應用在介入治療之前或之后。但在本實驗中, 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的觀察組患者, 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應用阿司匹林的對照組(P<0.05), 這一結果表明這兩種藥物聯用, 對腦梗死癥狀的加重及病情進展可起到有效的逆轉及阻止作用, 在將進展期縮短的基礎上, 挽救半暗帶[5]。此外, 也有不少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情況, 而氯吡格雷作用途徑不同, 則可將這一不足之處進行彌補, 從而促進患者臨床療效的提高。但是, 相比于單獨向患者應用阿司匹林, 單用氯吡格雷是否能夠獲得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當前還未獲得統一的意見。在本實驗中, 患者連續2周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是安全可靠的, 但繼續展開聯合治療的最長安全期限是多少, 還需展開進一步的實驗與探究。
綜上所述, 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展開治療, 可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 縮短進展期, 對患者腦梗死病灶的進一步擴大進行有效逆轉及組織, 該治療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西愛.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3(9):121-123.
[2] 于光祿.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1):70-71.
[3] 吳境. 氯吡格雷聯合拜阿司匹林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海峽藥學, 2015, 27(7):160-161.
[4] 林智, 苗玲.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觀察. 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 2012, 9(2):68-71.
[5] 付聯群. 阿斯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臨床觀察. 中國臨床研究, 2011, 24(3):196-197.
[收稿日期: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