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梅
【摘要】目的 分析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黃疸性肝炎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性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比較兩組的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其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00%,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8.0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能有效提高其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黃疸性肝炎;綜合性;護理;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2..01
急性肝炎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與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以有無黃疸表現與血清膽紅素是否升高為分類標準。急性黃疸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具有極強的全身性感染力,其主要有乏力、厭油、食欲減退等表現癥狀,有些患者會出現畏寒發熱的現象,其皮膚出現黃疸,尿色加深[1]。急性黃疸性肝炎發生無癥狀感染情況的頻率較高,病癥嚴重的會進一步發展為慢性肝炎或重型肝炎,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我院特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觀察,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5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觀察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45歲,平均年齡33.45±2.13歲;最短病程1天,最長病程10天,平均病程4.31±2.56天。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44歲,平均年齡33.76±2.45歲;最短病程2天,最長病程10天,平均病程4.11±2.05天。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發現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在與患者接觸前做好洗手、消毒等防護措施;定時對患者病房進行消毒處理,對傳染性患者進行隔離收住;每天定時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病情,為醫師提供診斷依據。
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實施與對照組相同的常規護理。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及時開導心理壓力大的患者,采取轉移注意力、友好交流、散心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健康心態。
1.2.2 清潔護理
患者進行日常檢查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進行擦拭、清洗身體等清潔工作,并更換日用品。
1.2.3 飲食護理
囑咐患者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主要注意適量攝入體內所需的糖分、維生素、脂肪,切勿貪食煎、炸、冷、硬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消化道出血。
1.2.4 作息護理
為保證患者肝臟供血充足,以促進肝細胞再生,患者宜多臥床休息,因此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睡眠。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比較其食欲恢復時間、體溫、皮膚狀況等指標,對兩組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后,通過比較其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可知,觀察組的綜合性護理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4例嘔吐,3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00%;觀察組出現1例輕度嘔吐、1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目前針對黃疸性肝病的治療方式較多,為提高治療效果,應重視做好預防與護理工作。從心理情緒、食療等方面對患者實施專業綜合性護理,使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以全面發揮,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并且在護理過程中能夠促使患者做好自身的養生護理,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加快患者的痊愈速度[3-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其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較對照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8.00%。可見,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熊詩晴.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進行綜合性護理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08):233.
[2] 呂嬉榮.飲食護理在急性黃疸型肝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4):192-193.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