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利+王鳳麗
【摘要】目的 分析比較藥物流產和人工流產終止早期妊娠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需要終止妊娠的孕婦150例,將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流產,實驗組采用人工流產,對兩組患者的流產效果以及各項指標的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完全流產率明顯的比對照組高,而且實驗組患者出血時間、出血量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人工流產的效果優于藥物流產,但是藥物流產的疼痛度比較輕,臨床上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流產方式。
【關鍵詞】藥物流產;人工流產;早期妊娠;效果比較
【中圖分類號】R7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0..02
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流產方式包括藥物流產和人工流產。兩種方式的優缺點各有不同,患者的出血時間長短、出血量的多少等都存在差異。其中人工流產的方法操作比較簡便,效果也比較好,患者的出血量比較少[1]。本次選取在我院需要終止妊娠的孕婦150例,對其分別采用藥物流產和人工流產的方法終止早期妊娠,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需要終止妊娠的孕婦150例,將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3.8±4.6)歲,孕期30~60 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流產之前都應該接受常規的內科檢查、婦科檢查,患者都必須禁食禁水,同時應該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和衛生知識宣教。
對照組的患者進行藥物流產,早晨空腹將米非司酮
25 mg進行口服,每隔12小時再次服用一次,連續服用2天,第三天早晨空腹將米索前列醇0.6 mg進行口服,之后嚴密的監測妊娠囊的排出情況,部分患者如果遇到排除困難的現象,就應該考慮另外實施清宮術。
對患者實施笑氣吸入無痛人工流產,吸入的氣體包括50%的氧氣和50%的笑氣,手術前患者手拿面罩將口鼻蓋住,笑氣吸入的流量為4~7 L/min,患者進行深呼吸3~5次后,取下面罩,對患者的外陰、陰道、宮頸進行常規消毒后,擴宮并實施手術,手術結束后,患者平臥休息,觀察
2 h可自行離開。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流產成功率,對照組患者的完全流產49例(65.3%),實驗組患者的完全流產72例(96%),實驗組顯著的高于對照組(P<0.05)。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陰道出血時間、出血量多少等,實驗組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 論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意外妊娠患者都會選擇流產來補救終止妊娠,而且,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越來越開放,流產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目前臨床上新型的流產方式就是無痛人工流產,這種技術避免了手術操作中的痛苦,而且進行無阻力的擴宮,大大的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都比較青睞于這種技術[2]。我院采用的笑氣吸入無痛人流是指患者只要吸入一口笑氣就能夠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無痛人流術,笑氣醫學上稱之為氧化亞氮,具有麻醉的效果,對患者可以起到鎮痛的效果,作用比較穩定,麻醉效果維持的時間比較短,大大的避免了靜脈注射時的穿刺痛苦,而且不會對重要臟器產生不良影響,對血壓和呼吸也不會產生影響,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機體的充足氧供給,對機體也不會造成損傷。
臨床上常用的流產藥物主要包括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其中米非司酮屬于一種甾體類化合物,和孕婦體內的孕酮受體可以有效的相互結合,使孕酮的活力降低,這時患者的孕酮值不斷的降低就會導致流產的情況發生。而且米非司酮還能對絨毛蛻膜起到抑制作用。而米索前列醇屬于一種前列腺的衍生物,對子宮可以起到強烈的收縮作用,并且將子宮軟化,不斷的促進使胚胎組織可以排出體外,達到流產的目的[3]。本次研究實驗組的成功流產率明顯的比對照組高,且患者的出血時間、出血量等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人工流產的效果優于藥物流產,但是藥物流產的疼痛度比較輕,臨床上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流產方式。
參考文獻
[1] 陳朝秀.藥物流產與人工流產在終止早期妊娠的對比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2011,01(04):23-24.
[2] 陳春花,張祥云.藥物流產輔以清宮術與無痛人工流產術終止早期妊娠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7(12):49-50.
[3] 曹 華,陳富麗,王 虹.藥物流產及無痛人工流產術終止早期妊娠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7(21):252-253.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