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強
【摘要】目的 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臨床應用效果與不良反應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醫院收治的感染患者86例,按照隨機劃分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分別給予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4%高于對照組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18.6%高于對照組4.7%,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感染患者治療中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應用可取得顯著效果,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多,需慎重應用。
【關鍵詞】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作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在臨床應用中極為廣泛,如對于細菌致腦膜炎、腹腔內感染、皮膚感染、關節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以及呼吸系統感染等都可起到明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用藥下,患者出現過敏反應的情況也較為常見,這就要求臨床用藥中保持謹慎。本次研究將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應用效果與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感染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齡25~65歲,平均(42.5±6.5)歲,其中皮膚和軟組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尿路感染患者分別為30例、26例、18例、12例。將其隨機分
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兩組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與感染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做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取頭孢他啶(批文準號:國藥準字H20073008,生產廠家: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取0.9%氯化鈉溶液100 ml,加入2.0 g頭孢他啶,靜脈注射,每日2次。觀察組取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批文準號:國藥準字H20020597,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以0.9%氯化鈉溶液100 ml,加入2.0 g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靜脈注射,每日2次。兩組患者均以7 d作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1],評價標準: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各指標正常;②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實驗室檢查各指標接近正常;③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實驗室檢查各指標有顯著改善;④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表現。另外,對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情況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Excel表格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4%高于對照組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出現3例過敏性休克、3例雙硫侖樣反應、1例喉嚨腫痛、1例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18.6%(8/43),對照組出現1例過敏性休克、1例雙硫侖樣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4.7%(2/43),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作為復方制劑,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有廣譜特征,在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呼吸系統等因敏感細菌所引起的疾病中較為適用。從其藥理作用看,主要依托于頭孢哌酮抗菌活性成分,對細菌繁殖期細胞壁粘肽合成起到抑制作用,殺菌效果明顯[2]。由于頭孢哌酮應用下易因β-內酰胺酶而出現水解情況,不具備較強的穩定性,此時其中的舒巴坦成分,便發揮其抑制β-內酰胺酶活性的作用,在頭孢哌酮、舒巴坦成分復合下,有助于頭孢哌酮穩定性的提高。同時,該藥物應用下對淋球菌、不動桿菌在抗菌活性上優勢明顯,所以對于因該類菌株而引起的感染疾病,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用藥下可取得顯著效果[3]。
本次研究可發現,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對于細菌致感染疾病患者治療中,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應用效果較為明顯。但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其可反映出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用藥下易出現不良反應。對此,便要求臨床用藥中做好密切監測工作,如一旦發現有異常表現如雙硫侖樣反應、過敏性休克或血壓降低等,應注意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升壓、吸氧或營養心肌治療等,確保患者心率、血壓等平穩,以此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
綜上所述,感染患者治療中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應用可取得顯著效果,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多,需慎重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 燁.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臨床應用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05):49-50.
[2] 溫保堂.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4):131-132.
[3] 葉偉杰.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的臨床應用效果及不良反應[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11):149-151.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