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蘭春
摘要:“積極老齡化”是國際社會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提出的理念,包含健康、參與和保障三個維度,通過推動老年人參與社會,完善老人支持網絡體系,促進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同樣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德國聯邦政府于2006年推動“多代屋”項目,其核心理念是多代互助,該項目充分體現了積極老齡化理論的理念,對我國順應國際趨勢,推行積極老齡化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德國;多代屋;積極老齡化
一、社會背景
目前不僅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許多發展中國家亦是“未富先老”。我國由于生育制度等原因也于1999 年步入老齡化的行列。預計到2051 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 億,屆時老年人將是新生兒的兩倍(全國老齡委,2007)。
二、社區養老的概念
社區養老是在社區中建立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向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學習、娛樂休閑等服務。同時依托社區居民自治積極探索開展社區互助養老模式。
三、德國的“多代屋”實踐經驗
1、“多代屋”的內涵。“多代屋”指跨代人群作為居住空間或開放的會面地點而使用的房子或建筑物,這里所討論的“多代屋”是一種公共開放空間,指開放的會面地點,多個年齡代的成員可會面、交流并取得彼此支持。多代屋的核心理念是“多代互助”,而社區空間是多代互助的發生場所。多代互助是老齡化背景社會發展和改善各個層面社會功能的有效解決途徑。該項目主要由德國聯邦事務部推行,服務主要面向社區內的兒童、成人、老年人等所有在社區內的各年齡段的人群[1]。
2、德國“多代屋”的運行模式與分析。“多代屋”項目發展階段。項目自 2006 年開始,分為兩期,到 2011年為第一期,2012 年以后為第二期(溫芳等,2015)。至 2015 年全德共有 450 多個“多代屋”。一期項目重心主要是提供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的交流場所和活動中心,提供兒童照護、志愿服務工作、開放日間中心、地方積極參與的平臺。到了二期,不僅延續了一期時的多代共處模式,而且更加強調老年人群的護理和參與志愿服務,更加體現了積極老齡化的理念。
3、具體服務內容。具體服務內容主要參考溫芳等學者對“多代屋”項目服務的梳理,有以下服務:①開放會面場所:會面、交友、聊天、休閑;②餐飲服務:喝咖啡、下午茶;③兒童照護服務:育兒咨詢、兒童看護;④老年人護理服務:提供老年人生活咨詢和部分照護;⑤教育與監管服務:教育接管、就業指導、知識傳遞;⑥集體活動:文化、娛樂、跳蚤市場;⑦移民的交流與幫助服務;⑧家庭服務:家庭資訊、家務勞動等[2]。
四、“多代屋”的啟示——以蘇州市工業園區 xx 社區為例
1、背景介紹。蘇州市 xx 社區屬于回遷社區,共有 2480 戶居民,轄區內老年人超過半數其中獨居老人為 170 戶,多數集中在 65-75 歲年齡段,經濟狀況普遍良好,超過半數的老年人有固定的退休金,能夠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2、個案訪談。
(1)訪談資料整理。為了了解該社區的老年人日常活動現狀,進行了 2 次個案訪談。訪談的對象為該社區常住居民邱奶奶和社區張主任。
社區張主任長年從事該社區工作,對社區情況了解透徹,通過訪談所得信息,該社區老人的經濟狀況較為樂觀,能滿足物質生活需求,身體上獨居老人都能自理,社區也有很多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動和慰問關懷提供給老人。邱奶奶文化程度較高,工作經歷豐富,性格外向,思想觀念開放。但是通過會談,發現兩個人獨處時心理還是會感到孤單和寂寞,對社區醫療設施也有一些需求。
綜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獨居的孤 寡老人,需要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陪伴,減少孤獨感;2需要更多的系統的有組織化的社區活動,使老人從中得到成就感;3需要完善社區醫院的功能,滿足老人的基本藥物等方面的 需求,使老人看病更加方便。
(2)策略——“多代屋”的運用。
(1)強調社會各主體的責任和相互協作“多代屋”項目運作中,政府在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主要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中間部門起著監督管理的職責。因為政府代表著權威和公信力,從政策層面的推動高效且易于各方面配合。公益組織等在項目中處于資源鏈接的角色,將零散的資源有效鏈接起來,這也正是社工的一個主要角色。企業在部分項目上以市場化的方式提供具體的服務。我國在推行積極老齡化過程中要以政府為主導,發動公益組織、社工機構整合社區的現有服務資源,并吸引企業投資[3]。
(2)以優勢視角看待老年人。多代屋項目中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志愿服務機會,如幫助年輕人看孩子、做家務等。這樣一方面可以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自我實現提供機會,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促進其身心健康。另一方面, 能夠將社會閑置的資源利用起來,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結束,老年人雖然生產力上有所下降,但其積累的生活技能仍然能為社會做貢獻。
(3)重構社會資本,搭建老年參與平臺。社會資本是蘊藏在社會結構中的那些能夠調動行動者參與熱情并依據信任和互惠等社 會規范來協調和維持其“存在場域”的社會關系網絡。其三要素是網絡、規范和資源。不同于我國大多數現有的社區服務中心,“多代屋”項目為老人提供了一種創新的參與社 會的平臺和機會,深度整合原有資源,將原來社會組織轉型。如將原有的家庭教育中心、母親中心等打造成會面型的開放空間、多代會議等,促進了代際交流和文化融合;將父母兒童 中心轉型為以多代屋為平臺的家庭教育、職業指導服務,促進多代之間互相幫扶和社會支持 網絡的構建,開創了鄰里共處新模式。我國的社區中也有社區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四點半課堂等服務,可以通過資源整合,為老年人提供大量的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程鑫,房志勇.德國“多代屋”對我國城市養老和發展模式的啟示[J].城市住宅,2015(05):49-52.
[2] 溫芳,王竹,裘知.德國“多代屋”項目發展評述與啟示[J].華中建筑,2015:65-70.
[3] 劉錚.德國的“多代屋”[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1(9):3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