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彥
摘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玉米因其中含有較多糖分,所以在其生長期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水平,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闡述了玉米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容易出現了病蟲害種類以及防治措施,并對幾種常見的病害的綜合防治策略進行闡述。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玉米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主要生產于北方,有黃玉米、白玉米兩種,其中黃玉米舍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人的視力十分有益。玉米不僅是人類糧食的主要來源。已成為一種熱門的保健食品,經常出現于餐桌上,并風靡曾經以食物精細著稱的歐美世界。
一、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1、薊馬注意防治早播和帶茬播種的田塊。玉米苗期被害株率達2%-3%時,馬上進行藥劑防治,使用藥劑:10%吡蟲啉畝20-30克,20%克殺特1500-2000倍均勻噴霧。
2、玉米蚜蟲及時清除田間地頭雜草,消滅玉米蚜的孳生基地;在玉米苗期有蚜株率達50%,百株蚜量達2000頭以上時,可用25%北農蚜力克1000-1500倍,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倍液均勻噴霧,也可用上述藥液灌心。
3、草地螟在卵已產下,而大部分未孵化時結合除草滅卵,同時要除凈田邊地埂的雜草,以免加快幼蟲遷入農田危害;在幼蟲已孵化的田塊,一定要先打藥后除草,挖溝、打藥帶隔離,阻止幼蟲遷移危害;藥劑防治應在幼蟲3齡之前,選用低毒、擊倒力強,且較經濟的農藥進行防治。藥劑選擇:5%來福靈、2.5%工夫2000-3000倍液,30%桃小靈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高粱上禁用)。防治應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天左右進行為宜,盡可能的保護天敵。還要特別注意對田邊、地頭草地螟幼蟲喜食雜草的防治。這樣既可減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
二、玉米小斑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1、玉米小斑病的危害癥狀。玉米抽穗和灌漿期容易發生小斑病病害,不同于大斑病癥狀的是小斑病的斑點較小,危害的部位較多,如根、莖、葉、玉米穗、玉米粒等多個部位,主要寄生于秸稈內部,待來年溫度升高后開始生長,造成危害。
2、玉米小斑病的發病原因。小斑病的發病機理與玉米大斑病相近,其病菌孢子的形成、傳播和危害與空氣濕度密切關聯。適宜其生長的溫度要比大斑病偏高,在夏季時節發生的機率很高,因此對夏玉米危害嚴重,一般在南方地區比較常見,對本地夏玉米的生長也產生一定的危害。
3、玉米小斑病的綜合防治手段。玉米小斑病病原體主要寄生于秸稈內部,等溫度適宜時才生長發病,對其控制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快玉米抗病新品種的研究,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徹底包衣處理,防止病原體侵入;二是輪作換茬時要對土地進行深耕細作,降低病原體存活率;三是加強玉米生產全程管理,實行嚴格作物輪茬,破壞病原體孢子生存條件;四是玉米生長后期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化學防治,噴灑藥劑進行控制。
三、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稱黑穗病,一般苗期發病較少,抽雄前后迅速增加。這種黑粉病致使玉米長出病瘤,病瘤初呈銀白色,有光澤,內部白色,并迅速膨大,常能沖破苞葉而外露,表面變暗,略帶淡紫紅色,內部則變灰至黑色,這種黑粉瘤嚴重為害植株的根、莖、葉、葉鞘、花穗等。其黑粉瘤散出大量黑粉并進行大面積的傳播。抑制黑粉病首先種植的時候就不能選擇帶有病毒的植株幼苗,這樣就要消滅病菌來源,要求在越冬期間注意鏟除病株,防止病毒進行傳染,還可以進行大面積的輪作倒茬選種抗病品種還可以使用0.2 %硫酸鉛或三效靈克菌丹等拌種包衣,借此消滅種子所帶來病菌。在種植玉米的時候要精耕細作,適時搶墑播種或薄膜覆蓋,及時除草除蟲,促進早出苗、出壯苗,得到較好的苗,還應做到堅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及時在地表噴施殺菌劑,如用15 %粉銹寧拌種,用量為種子量的4 %田間遺留的病殘組織應及時深埋加強田管理及時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
1、玉米灰斑病。①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也侵染葉鞘和苞葉。發病初期在葉脈間形成圓形、卵圓形紅褐色的矩形條斑,病斑多限于葉脈之間,與葉脈平行,成熟時病斑中央灰色,邊緣褐色,大小(4-20)毫米×(2-5)毫米。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狀物。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隨玉米病殘體越冬,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氣流和雨滴飛濺而傳播,玉米發病后,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個生長季節中發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多在抽雄期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氣溫低(20℃-25℃)、雨水多,大氣相對濕度高達90%以上,灰斑病嚴重發生,易易造成流行;而溫度高、干旱則抑制病害流行。②防治措施:發病初期及時進行噴藥預防,藥劑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劑50克、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8.7%銀濁利懸浮劑每畝100毫升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幾種藥劑進行交替使用效果較好。
2、玉米褐斑病。①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為黃褐多功能或紅褐色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在葉鞘上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發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葉細胞組織呈壞死狀,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多發生于節的附近。②防治措施:提早預防。在玉米4-5片葉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生;玉米初發病時立即用25%的粉銹寧(三唑銅)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莖葉或用防治真菌類藥劑進行噴灑。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藥液中適當加些葉面寶、磷酸二氫鉀、尿素等,結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進玉米健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據目前多雨的氣候特點,噴殺菌藥劑應2-3次,間隔7天,噴后6小時內如下雨應雨后補噴。
綜上所述,玉米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十分長遠的工作,隨著自然環境不斷變化,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會越來越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研究力度,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切實推動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穩步進行。
參考文獻
[1] 玉米主要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 山東農藥信息,2010(06).
[2] 林美新,徐良忠.甜玉米病蟲害的發生和無公害防治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0(04).
[3] 王寶芝.玉米絲黑穗病發生條件及綜合防治技術[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03).
[4] 鄭祖鳳,李國敬,劉緒紅,關銀池,郭亞林.當陽市玉米螟發生特點及綜防對策[J].湖北植保,2010(04).
[5] 慕立義.顆粒殺蟲劑防治玉米螟效的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