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要: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新形勢下,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重要論斷,從更深層次上實現了黨的建設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鏈接交匯、融會貫通,開創了黨性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共產黨人;黨性教育;心學
一、什么是“心學”
“心學”是王陽明先生發展起來的一門哲學理論,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在2016 年 12 月 5 日召開的“王陽明思想與治國理政”理論研討會上,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吳光先生對于陽明心學的學術思想作了新的定位:“所謂陽明心學,就是由王陽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學所傳承發展,形成于明代中葉、興盛于明末、轉型于明清之際、開新于近現代的良知心學。這個良知心學,是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經世致用為為學目的的道德人文主義哲學。”
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曾屢屢提到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的當代啟示。他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二、什么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新形勢下,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那么,什么是共產黨人的“心學”?概言之,就是以良知為核心價值的道德自覺精神,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強調知行合一的力行實踐精神。
1、以良知為核心價值的道德自覺精神。“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行是做人的根基,做一名合格黨員,首先就要修好品德這一課,繼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黨性集中于信念、體現于作風、貫穿于實踐,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物有其類,人有其格。格調反映共產黨人道德情操,折射領導干部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的形成,必定離不開學習。從馬列主義經典中汲取政治養分,從傳統文化中涵養精神家園,從博覽群書中開闊思維視野,以此滋養道德情操、生活情趣。作為一名共產黨人,我們要自始至終地嚴格要求自己,以人格的力量贏得人心、成就事業。
2、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政在親民”是王陽明先生政治思想的重要體現。我們黨把以民為本理念與黨的宗旨意識緊密融為一體,從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層面深化了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理解,把政治堅定與文化自覺高度統一起來,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因此以民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對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高度尊重,反映了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價值取向的高度自覺。黨把以民為本理念貫徹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中,堅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需求,切實保障人民權益,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黨把以民為本理念運用到國家外交政策中,倡導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而不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聚焦不同的事物,融為一種對立統一體,在這種統一體中不同事物互為對立面,通過彼此相伴、競爭和比較,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取長補短,不斷達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統一,這就是“和”,這樣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是相同的事物簡單相加,“和”倒是和了,卻不能產生新事物,事物的發展也就停滯不前了。古人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把它用在人格上面,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希望共處于一個群體中的人,相互之間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張,要承認不同的個性。對干大事的黨員干部團隊來說,“和而不同”是一種最佳組合方式,使用和依靠各具才性的人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孕育出朝氣蓬勃的創造力,形成克敵制勝的戰斗力。這就考驗每個共產黨人的包容精神。
4、知行合一的力行實踐精神。“心學”的精粹和核心是知行合一。其中,知是心的本體,指人的道德良知;行是心的表現。知是前提基礎,行是重點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我認為,共產黨人“心學”講的知,指的是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黨的立場觀點方法,黨章黨紀黨規和黨作出的各項決策部署。共產黨人“心學”講的行,指的是堅定理想信念,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而進行的實踐活動。當下各級黨組織開展的“兩學一做”、“三大一實干”活動就是將我們黨的理想信念、服務宗旨力行實踐的最好體現。
三、如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
1、自得于心。共產黨員的黨性不會自發產生,須以一定的理論修養和知識水平為基礎。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就要用心去學、內化于心,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生動實踐,讀懂悟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這一當代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掌握精髓。通過深鉆經典原著探尋崇高信仰的原點支點,弄通歷史發展規律、發展大勢,搞清楚歷史怎樣走來、又將怎樣走下去,進而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作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必須明辨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謀劃推進建設發展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終不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認真學習領會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法規要求,讓黨員行為規范根植靈魂、融入血脈,始終嚴守政治底線、法紀底線、道德底線。總之,我們要通過長期自覺深入的學習,修好共產黨人的這門“心學”。
2、事上練心。黨性修養既是一個教育與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實踐鍛煉的過程。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去實踐,才能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廷杖四十、萬里流放貴州龍場驛,舍生忘死平定朱宸濠叛亂,只手扶起大明社稷”,這是王陽明生活中的挫折危難,這便是實踐,對于我們黨員干部而言,也應在工作中敢為人先,敢于擔當,善于破解難題和困局,在干事創業中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事上練心,還要貴在堅持,勇于創新。在我們工作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遇此關頭,我們不僅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更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勇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3、祛除私心。魏晉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私心乃百病之根,因為私心膨脹,公私天平就會傾斜,黨性原則就會喪失,甚至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私”的對立面是“公”。“公”的正能量如同陽光雨露照耀大地、滋潤萬物。《禮記·禮運》中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處處閃耀著大公無私的精神。毛澤東同志為自己定下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周恩來同志理發用公車、招待客人用公家的茶葉、下基層吃老百姓的飯,都主動付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這樣的范例很多,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黨員干部要通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及時祛除私心,不受外界不良思想所侵蝕,靜下心來干事,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出一番新業績,無愧于黨組織的選擇和培養,無愧于人民群眾的期望和重托。
四、結語
“恒,德之固也”。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見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其意義就在于,在黨長期執政情況下,實現黨性修養從“組織自覺”到“個體自覺”的升華轉型,既強調通過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進行集體“修煉”,又注重學習借鑒“心學”的思路辦法,教育引導黨員從內心深處自覺提純黨性、錘煉德性、塑造人格,真正把黨性原則內化為情感意志和自覺行動,強化黨性修養內動力,開辟黨性修養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潘起造,郭美星.弘揚陽明心學的思想精華汲取治國理政的理論智慧——“王陽明思想與治國理政”研討會述評[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39(2):53-57.
[2] 辛小嬌.王陽明的“致良知”與“治心”思想[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2015(2):60-64.
[3] 張雅琦.王陽明政治思想研究[D].吉首大學,2014.
[4] 劉濱.芻議心學之”樂”與心理咨詢指導[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4):68-71.
[5] 方緒銀.關于”共產黨人的心學”的幾點思考[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