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春麗
摘要:為了探究學生早戀與家庭關系之間存在的關聯性,選擇了2000名中小學學生進行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父母的理解程度”、“父母的情感溫暖程度”、“與父母的親密度”三個家庭因素與學生的早戀行為發生關系密切。早戀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想要避免學生早戀問題發生,家長方面應重視理解學生,要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學生溫暖,還要有意識的與學生溝通、提高與學生之間的親密度。
關鍵詞:學生早戀;家庭關系;影響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早戀問題的發生率逐年增長,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也使得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頻頻遭遇沖擊。近年來,研究中小學生早戀問題的學者數量不斷增加,大量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導致學生早戀問題發生的原因具備多樣性,學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因素等都是導致早戀問題發生的誘因。家庭是學生除學校外逗留時間最長的場所,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而深入研究學生早戀與家庭關系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具備極強的現實意義[1]。為了研究此問題,本實驗對20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于2017年7月在x市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內隨機選取2000名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包含654例小學生和1346例中學生,1096例女學生和904例男學生。利用預先制定的早戀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有無早戀問題”、“父母的婚姻情況”、“父母的文化程度”、“與父母的關系”等。由學生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如實填寫,在學生填寫完畢之后將所有調查問卷統一回收,回收率100%。為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所有調查問卷以匿名形式填寫,且在學生填寫調查問卷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均不在場。
2、統計學指標。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實驗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組間同類型計數比較使用x2檢驗,以 P<0.05 為標準,確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早戀調查問卷統計情況。經統計:(1)2000名學生中有482例學生存在早戀問題,占總人數的24.1%;(2)早戀組和非早戀組學生在“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父母的婚姻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比較無統計學意義;(3)早戀組和非早戀組學生在“父母的理解程度”、“父母的情感溫暖程度”、“與父母的親密度”三個家庭因素比較方面存在明顯差異,P<0.05,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三、討論
1、與中小學生早戀問題發生無關的家庭因素。就學者們的大量實踐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婚姻狀況、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效果:(1)父母離異的中小學生或是因其他原因由單親撫養的中小學生比健全家庭內成長的中小學生更容易發生早戀問題;(2)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與中小學生更好的溝通,更利于中小學生發展,學生的早戀問題發生率也更低。上述結論與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不符,懷疑是調查樣本數量較小,實驗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性。
2、與中小學生早戀問題發生相關的家庭因素。在本實驗中,非早戀組學生與早戀組學生在“父母的理解程度”、“父母的情感溫暖程度”、“與父母的親密度”三大家庭因素比較方面差異顯著,P<0.05,說明上述三因素是誘發學生出現早戀問題的“罪魁”。對上述結論進行分析,可總結出如下兩點原因:(1)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不完善,有著較為明顯的情感需求,父母的理解、關愛可以給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帶來良好的影響,由于沒有迫切的情感需求,因而對異性的情感慰藉并不十分渴望,早戀問題的發生因而能夠有效避免;(2)父母的教養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點,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夠科學的引導中小學生,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正確的對待早戀問題[2-3]。
綜上所述,“父母的理解程度”、“父母的情感溫暖程度”、“與父母的親密度”是與中小學生早戀行為發生關系密切的三個家庭因素。為避免中小學生出現早戀問題,家長們需要重視上述“三因素”,要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理解學生,要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學生溫暖,還要有意識的與學生科學溝通、提高彼此的親密度。
參考文獻
[1] 臧凱,崔云嶺. 早戀與家庭因素關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4:149-150.
[2] 劉兵. 社會生態視角下青少年早戀現象分析與社會工作介入[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38-41.
[3] 周穎,武俊青,趙瑞,等.城市中學生早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6,02:28-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