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麗
社會治理視角下對農村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研究
□司 麗
農村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及時、準確掌握農村的輿論動態,探索輿論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從而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有利于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理順農民情緒,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做好農村社會問題的輿論引導,需要政府、媒體、農民等三方共同發力。
社會治理 農村 輿論引導
農村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基層民主政治問題,干群關系問題,征地補償問題,宗教、邪教及落后民俗文化問題,黑惡勢力問題等。從社會治理角度對這些問題深入分析,及時、準確掌握農村的輿論動態,探索輿論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從而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不僅有利于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理順農民情緒,而且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治理就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諸行為者,通過平等的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做好農村社會問題的輿論引導工作,有利于理順農民情緒,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維護農村的和諧穩定。當然,這就需要政府、媒體、農民等三方共同發力,構建新型機制,打造治理合力。
注重民生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說,目前我國輿情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意大多是由民生問題引發的。輿論引導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依賴于社會基層的政治認同。農民作為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其利益訴求是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到其情緒態度的變化。如果農民利益遭到體制性安排的剝奪,導致對抗情緒在農村不斷蔓延,將造成農民對黨和政府認可度下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甚至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懷疑,危及農村社會的政治穩定。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與農民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利益,使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這是輿論引導的根本途徑,也是社會治理的長期目標。
強化領導干部為民情懷。要進一步引導領導干部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把農村工作做深做實做細。領導干部應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學校和農民當中,深入到問題多、群眾意見大的地方,及時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掌握社情民意,盡早發現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及早化解矛盾、理順情緒、解決問題。同時,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定期接訪下訪、積案化解、專題調研、基層聯系點制度等。
健全農村輿情匯集機制。對話是輿論引導的關鍵因素。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有助于政府與農民的信息互動、互相溝通、化解分歧。因此,應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健全一個廣泛參與、程序規范、形式多樣的利益表達機制,把農民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與之對應的是,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監督管理、跟蹤反饋和分析研判制度,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客觀、全面評估,找出工作的弱點、盲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預測發展趨勢,提出解決措施,以作為研究對策的依據。
關注農民心理健康。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培育公益組織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具有心理健康服務能力的機構,積極開展精神引導,給予農民必要的精神依靠和撫慰,幫助農民主動地進行心理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與變革。特別是要加大對農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根據農民的特殊需求,實施文化關懷,有針對性地通過主題文藝演出、文化產品創作等多種方式,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疏導其消極心理,化解其對抗情緒,使他們形成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
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功能。輿論引導說到底是闡釋方針政策、反映群眾呼聲、引導社會熱點、實現政府與受眾之間良性互動的工作。主流媒體在農民輿論表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通過主流媒體報道,使一些在農村長期積累的問題暴露出來,如一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決策行為乃至法律法規的制定;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在形成人們的社會態度方面,可以起到“粘合劑”的作用。主流媒體可以通過議程設置,及時宣傳中央關于“三農”的相關政策精神,發揮社會動員功能,引導農民辨清社會主流,客觀、科學地看待和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更好地弘揚社會主旋律、聚合積極力量。因此,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必須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向引導作用,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實現輿論引導效果最大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搭建新媒體對話的平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7.4%,規模為2.01億,較2015年底增加526萬人,增幅為2.7%。新媒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農村滲透,不僅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為農民話語表達搭建了新的平臺。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民表達利益訴求,往往是自下而上、一級一級上傳的單向方式,基層政府對于負面信息存在截留、過濾的可能,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大打折扣。而新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互動方式,農民可以通過郵件、微博、微信等途徑,直接和各級政府進行即時交流,有效杜絕了信息的不對稱。這種新方式,不僅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匯集民智,及時準確地作出對農政策的調整,提高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層政府信息解釋的話語權,壓縮了其尋租空間,也有利于回歸其為民服務的角色。
提升農民主體素質。在新媒體的作用下,農民獲得了豐富的現代民主權利知識,權利意識不斷覺醒,成為社會治理的有生力量。農民要掌握話語權,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必須從樹立現代公民主體意識做起,從而改變支配自己社會行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因此,要鼓勵農民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加強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社會轉型、城市化進程等內容的了解,積極認知、掌握并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明確其歷史必然性和緊迫性,從更廣闊的意義上審視社會發展規律。同時,積極探索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運用合法合理手段與方法維護話語權及其他各項平等權利。
推進社會組織參與。我國基層政府是全能型政府,導致處理問題低效,什么問題都抓、什么問題都沒有抓好。隨著農民公民意識的覺醒,基層政府應在政府和農民之間設置一些“緩沖地帶”,借助民間力量的作用,提高農民的自治能力。市場經濟時代需要協商與對話,組織資源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資源之一,它能使相對弱勢的群體凝聚成強大的組織團體,更加有效地集中表達和有力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因此,有必要拓展治理主體,適度發展一些農會、農協等社會組織,讓其承擔部分社會治理職能,充分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共同談論解決農村的社會問題,形成共同參與、多方協同“共治”的新格局。
(作者單位:國家信訪局綜合指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