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劍鋒
分步走 跨屏融全媒體報道團隊打造初探
——以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為例
□ 求劍鋒
媒體融合的發展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寧波廣電集團通過“分步走,跨屏融”策略,向傳播創新要活力,向技術創新要支撐,向內容創新要力量,打造出鏡記者團隊、小阿姐秒拍團隊、手機直播團隊,提高了跨屏融合的復合傳播能力和整合策劃能力,給傳統電視媒體的新媒體建設提供了借鑒。
跨屏融合 “互聯網+”傳播能力 策劃能力
近期,一則《CNN一年后就沒有電視記者崗了》的新聞在業界引起震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已有新媒體員工近700人,其中專屬數字部門員工超過250人,其余員工是既為電視又為新媒體提供內容的全媒體記者。目前新媒體記者負責培訓電視記者適應全媒體新聞采編流程,一年后,所有記者必須全部轉型,不再區分新媒體記者和電視記者,全媒體記者要為所有平臺供稿。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電視記者”即將消失,讓不少電視媒體同行感到壓力重重。那么,對于城市廣電媒體來說,如何根據各自不同的發展情況和目標要求,打造適合自身實際的全媒體報道團隊?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近年來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趨勢,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新挑戰,依托中心現有記者,積極探索積極創新,通過“分步走,跨屏融”策略,在培養全媒體記者,打造全媒體報道團隊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與探索。
成立于2015年9月的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在目標定位上突出跨屏傳播的“互聯網+”融合意識,打破原來臺網相互分離,頻道制、部門制、欄目制分別運作的流程,向著扁平化、開放式、全融合的多媒體新聞運作管理體系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一、向傳播創新要活力。網絡數字技術正在改變著信息、合成、傳播各個環節的運營方式,把不同媒體形態的獨立演進過程統一為一個更加豐富、更加有序的過程。除了傳統電視欄目,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在打造全媒體報道團隊過程中,讓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三微一端”齊頭并進,重點突破手機互動,謀求跨屏跨界融合。目前,寧波的受眾可以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點看寧波APP客戶端、寧波廣電網收看電視節目直播和往期節目單片點播的功能,培養讓用戶養成拿著手機看電視新聞的習慣。
二、向技術創新要支撐。在這個技術驅動的“互聯網+”時代,技術創新已成為各媒體發展的重中之重。技術創新不是盲目地追求和開發最新的技術,而是要基于對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的洞察,充分發揮信息通信技術在引領和支撐媒體融合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從而把握媒體傳播方式變革,提升媒體傳播的影響力傳播力公信力。2015年9月,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高清演播室正式啟用,虛擬、高清、大屏、多屏、全媒體交互式的特點讓電視節目有了更生動的呈現方式。
三、向內容創新要力量。通過打造“現場”,體現“我在現場”的無可替代性;打造“立場”,建立自己的專家團、評論員隊伍、建立人才庫。通過網絡體系,多屏交互,讓用戶參與評論。讓新聞更有思想,更有立場;打造“氣場”,向手機要用戶,向網絡要用戶,向媒體融合要用戶,從而達到讓新聞更有力量的目標。這些都是寧波廣電集團全力打造多媒體新聞中心的目的所在。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是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體現,所以打造一支全媒體報道團隊,除了要求記者具有傳統的采、編、播技能外,還要培養他們在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多媒體平臺的跨屏傳播能力。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在打造《看看看》欄目全媒體報道團隊時,就確立了三步走的打造原則:
第一步,打造出鏡記者團隊。為了延伸電視欄目品牌影響力及用戶對欄目的認同感,2016年初,《看看看》欄目選擇10位形象與業務俱佳的記者組成出鏡記者團隊,以統一的品牌形象出現。欄目根據出鏡記者各自不同特色,相對固定出現在不同板塊中;規定每天的自采節目中,必須有記者出鏡,每位出鏡記者每月出鏡次數不少于10次。同時鼓勵出鏡記者發揮自身優勢,以全現場的形式完成新聞報道,積極嘗試4G直播報道,增強節目現場感,突出直播即時性,鍛煉直播團隊的業務水平。目前《看看看》欄目中自采稿做到條條都有記者出鏡;一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出鏡記者團能隨時趕到現場展開4G直播、衛星直播、光纜連線、電話連線等全現場直播報道,成為《看看看》欄目中的一大亮點。
第二步,打造小阿姐秒拍團隊。在成功打造出鏡記者團隊基礎上,從2016年4月起,《看看看》又推出了小阿姐秒拍團隊,這是多媒體新聞中心試水跨屏融合的又一重要舉措。利用秒拍這種微視頻社交形式,給全媒體報道團隊在跨屏傳播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犊纯纯础沸“⒔忝肱膱F隊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拍攝一段時長1-3分鐘左右的記者全現場報道微視頻,并實時分享到微博、微信等平臺,讓用戶參與互動。目前《看看看》欄目中已開出“我要上熱門”板塊,以每天一條的頻率,播出出鏡記者自拍、采訪,及網友上送的秒拍視頻。同時在新浪微博@寧波廣電新聞中心上,開設“秒拍寧波”話題,第一時間把出鏡記者的秒拍帶上話題標簽轉發到新媒體?!犊纯纯础沸“⒔忝肱膱F隊的打造更好地滿足用戶碎片化的視聽需求,用戶也可通過自己的秒拍與節目進行互動,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用戶參與節目,與節目進行互動的全新模式。同時小阿姐秒拍團隊的推出,也培養了出鏡記者的全媒體、全現場意識,擴大了欄目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力度和廣度。
第三步,打造手機直播團隊。在成功打造出鏡記者、秒拍團隊的基礎上,2016年7月19日,《看看看》全媒體報道團隊首次試水網絡直播,推出《看看看正在播》手機直播,在“一直播”平臺上和網友們展開了一次親密的直播互動。這也是多媒體新聞中心積極布局直播領域、試水全媒體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嘗試。首次網絡直播有19萬多點擊量,“一直播”上有4.9萬人次觀看。在此后的一個月內,《看看看正在播》以每天一期的頻率推出手機網絡直播,影響力越來越大。像直播“在汪順老家奉化和他家人一起觀看比賽”手機網絡直播中,“一直播”平臺中的單次直播觀看量有9.4萬人次。目前《看看看正在播》正在慢慢向新聞事件直播在轉型,對一些重大的新聞事件,可以做到第一時間直播與互動,突破了傳統電視欄目在時間空間上的傳播瓶頸,延伸了報道團隊及欄目的品牌影響力,增強了用戶與欄目間的溝通與交流。
寧波籍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人期待見證她站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的那一刻。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發揮屠呦呦家鄉媒體的獨特優勢,精心策劃,成功實施一系列新聞媒體行動和互動活動,把這次重大新聞事件順利轉化為一次跨屏融合報道的策劃創新之作。
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在策劃 《直擊諾貝爾獎·屠呦呦》跨洋重大新聞事件報道行動時,考慮到寧波與瑞典有7個小時的時差,在當地下午及晚上發生的有關諾貝爾獎活動,已不能在當天多媒體新聞中心的《寧波新聞》《看看看》欄目中播出,因此全媒體報道團隊打破原來臺網分離,各自為戰的流程,探索扁平化、開放式、全融合的多媒體新聞運作管理體,真正實現重大新聞事件的“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多元融合發布”。前方特別報道組在采訪新聞時,先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發回新聞圖片,后方的廣電網、各欄目微博、微信公眾號、點看寧波APP等新媒體第一時間發出報道。第二天晚上《寧波新聞》《看看看》兩大主欄目播出特別報道組發回的現場報道,寧波廣電網再將《寧波新聞》《看看看》播出的有關“直擊諾貝爾獎·屠呦呦”視頻剪輯上網,真正實現新媒體首發、傳統媒體跟進、全媒體互動的立體傳播格局。
在利用好前方報道組發回的見證屠呦呦領獎各種新聞素材同時,后方報道團隊還策劃了《分享屠呦呦諾獎榮耀》等線上線下互動活動,挖掘出屠呦呦母校、在甬住所、生平、家譜等一系列特色題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多篇主題報道被央視、浙江衛視等國內主流媒體轉載錄用,社會影響力巨大。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多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報道團隊共完成電視報道發稿41篇,上送后被浙江衛視、全國城市臺聯盟、CPTN中國公共電視新聞網、《今日頭條》等眾多境內外媒體視頻網站轉載錄用。寧波廣電網推出《直擊諾貝爾獎·屠呦呦特別報道》專欄、專題,點擊率逾434600人(次)左右;在新媒體平臺推出“直擊諾貝爾獎·屠呦呦”微博話題,微博一周內的閱讀量超過100萬人次,大量獨家的原創文章得到重點推薦,逐步把屠呦呦領獎宣傳逐步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宣傳合力,是“互聯網+”時代媒體策劃創新、融合報道的一次成功實踐。
全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想要加快轉型發展,真正實現“互聯網+”融合,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迫切需要打造跨屏傳播、技能全面、素質過硬的全媒體報道團隊。但打造全媒體報道團隊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傳統主流媒體根據各自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融媒體人才發展規劃;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并完善考核機制,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人才制度環境,同時有必要了解每一位記者的業務素質,通過分步走、分批分段實施打造原則,實現報道團隊的優勢最大化。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