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宜超 付松聚
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發展路徑探析
□包宜超 付松聚
當下,我國紀錄片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期。本文采用個案分析法,分析了地方電視臺發展紀錄片時所面臨在制作經費、市場運作、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紀錄片產業 制作經費 雙輪驅動政策 本土化
近些年來,受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推出的全國上星綜合頻道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的政策和“一劇兩星”政策影響,我國電視紀錄片市場的產量和播出量始終保持穩定增長。這標志著我國紀錄片已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也預示著紀錄片正在成為一項發展前景良好的文化產業。地方電視臺如何在新一輪紀錄片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機遇,大力實施紀錄片發展產業,實現社會傳播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正效應,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文以地方電視臺紀錄片為研究選題,是指以地級市電視臺為制作紀錄片的專門機構,并非社會機構。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個案分析法,而平頂山市電視臺恰巧是地級市電視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樣本。平頂山市是河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平頂山電視臺自1986年建臺已經有三十年的蓬勃發展,固定資產達1.4億元,工作人員達268名,其中高級專業人員26名,中級專業人員168名,擁有新聞綜合、城市、公共三個頻道。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平頂山電視臺覆蓋面積達175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1850萬,是河南地市無線臺覆蓋面積最大的臺。
筆者在平頂山電視臺調研時發現該臺紀錄片發展整體現狀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不夠規模,大都處于小打小鬧的階段。紀錄片的出現不是電視臺自身發展的需要,有些是電視工作者閑情逸致的作品,有些是政府倡導下的行政產物,有些是電視從業者評定職稱的無奈之作。當然,有些電視工作者開始意識到電視紀錄片在電視節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始注重電視紀錄片的市場運作。該臺紀錄片在初步發展階段存在各種問題,具體如下:
一、制作經費來源單一,側重小成本紀錄片。電視紀錄片制作成本高,小成本的紀錄片成本在每分鐘1000元,中等以上制作為每分鐘3000元。由于電視紀錄片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上生產周期長等特點直接影響了相應的投資環境。目前,國內地級市電視臺紀錄片基本上是電視臺內部逐級申報項目,最終獲得批款制作權。當然,有一小部分地級市電視臺已經開始采用投資、版權銷售、回報的模式進行紀錄片制作了。地級市電視臺紀錄片的資金來源大都來自日益捉襟見肘的電視臺內部資金,而外部資金對紀錄片則沒有高度的市場認知度,因此,經費來源的單一化自然就成了紀錄片發展的桎梏。當然,有些城市電視臺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往往側重小成本的紀錄片制作。平頂山電視臺每年撥給專題紀錄片的經費很少,有時為了降低成本,盡量降低外景拍攝的數量,以大量的背景資料填充到后期的影視剪輯當中。長期以來,紀錄片紀實的成分大大降低,觀眾對此的興趣度日益降低,直接降低了電視紀錄片的傳播效果。
二、作品類型有專題片傾向,選題過窄。依照題材與表現方法的不同,有些人將電視紀錄片分為政論、傳記、人文地理和專題系列等。從平頂山電視紀錄片成品來看,紀錄片作品類型側重專題系列。由于地方電視臺很多從業者對紀錄片缺少專業的認知和基本技能培養,出現了拍出的紀錄片和新聞專題片不分的狀況。從紀錄片的內容來看,大部分涉及教育、農業、工業三個方面。這三類專題紀錄片選題往往很小,而且容易拍攝,易操作,注重新聞性,更為重要的是能從這些所謂的紀錄片中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比如很多企業紀錄片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企業的形象宣傳廣告片,對于企業而言提升了企業的美譽度,對于地方媒體而言也是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經濟來源。
三、市場運作程度低,制播不分離。在我國,很多地市電視臺紀錄片資金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僅僅依靠電視臺撥款,并且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目前我國內地地方電視臺肩負制作和播出兩項任務,缺乏應有的對外交流,容易造成與市場的脫節,明顯有自彈自唱之嫌。這種缺少流通和交易環節的單一模式無疑使地方電視紀錄片陷入一種低端制作與低效傳播的惡性循環,無法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從平頂山電視臺所處的地緣市場環境來看,該市總人口是496萬,擁有國營大型企業居多,比如上市公司平煤集團、神馬集團和平高電氣等,中小企業總數已有兩萬余家。按照這樣的地緣市場環境來看,該臺紀錄片的市場容量應該有不錯的表現,但實際上該臺生產的紀錄片數量很少,也就間接造成了該臺紀錄片市場化發展程度與該市整體經濟總量出現背離的現象。
四、制作粗糙,傳播渠道單一。紀錄片的制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專業、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統一。比如紀錄片需要敘事,敘事技巧也可以工業化、流水線化,開場怎么設置,每個段落的時長,宏觀和個體如何處理,觀眾的心理分析,攝像設備的要求等是有一套完整而詳細的標準。國內很多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完全憑主觀的感性認知去制作,造成了紀錄片粗制濫造現象。筆者從平頂山電視臺生產的十二部紀錄片樣片來看,制作上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紀錄片的制作時長不規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二是紀實性不夠,存在過度人為擺拍痕跡。三是制作技術不過關,存在圖像清晰度低,聲音信號不穩定、同期聲雜音大等現象。四是后期制作的痕跡很明顯。從平頂山地區紀錄片傳播渠道來看,大部分紀錄片通過電視臺本身進行傳播。由于受到新聞、娛樂等信息的擠壓,紀錄片播放的時間和播放時段都不是最好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部分紀錄片雖然放到了網絡平臺得到一定的提升,但缺乏互動性和應有的市場推廣,造成紀錄片優質內容沒有被互聯網放大,傳播價值大大降低。
當下,地市級電視臺要發展紀錄片產業,一方面受制于央視、衛視、省級地面頻道的市場蠶食,另一方面是面臨新媒體的直面沖擊。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地級市電視臺應多措并舉,緊緊抓住紀錄片發展的大好時機,為地方電視臺發展紀錄片產業找到一條脫困之路。
一、加強地方政府的全面扶持,實施雙輪驅動政策。紀錄片的發展在我國剛剛起步,其發展需要政府的全面扶持,一方面是相應的政策支持,為紀錄片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這一方面已經得到國家政策強有力的支持。比如2010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公布了 《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針對國外紀錄片的引進限制和對國產紀錄片的制作、播出時段進行管理,這表明政府已經把紀錄片的市場價值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紀錄片今后的發展奠定經濟基礎。據悉,國家每年對紀錄片的扶持資金已從500萬增加到1000萬元,重獎優秀國產紀錄片和優秀制作人才、制作播出機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協調相關部門籌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對紀錄片產業實施補助、獎勵、減稅等優惠政策。地級市電視臺雖然有國家宏觀政策和資金支持,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由于地方政府對紀錄片產業屬性沒有深刻的認知度,真正用在發展紀錄片上的資金幾乎為零。因此,從紀錄片的長遠發展而言,地方政府要切實落實中央關于發展紀錄片的政策要求,實施政策和資金的雙輪扶持驅動,設立地方紀錄片產業基金,給予地方紀錄片產業免稅和享受出口專項基金的補貼政策,消除地方電視臺發展紀錄片的后顧之憂。
二、深化地級市廣電體制改革,加快市場運作力度。眾所周知,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畢竟有自己的特殊產業屬性和傳播特征,在體制和管理模式上應不同于新聞采編部門。加快深化地級市廣電體制改革,把紀錄片制作部門單獨剝離出陳舊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紀錄片產業的市場屬性,才能真正從源頭上解決地級市紀錄片發展的緊箍咒。加大紀錄片市場化運作,首先要搭建基于互聯網的紀錄片商業交易平臺。互聯網的商業交易平臺不僅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擴展交易渠道,而且能更好地提供版權實時化、碎片化、精細化交易的新模式。我國地方電視臺即使制作了高質量的紀錄片,也苦于沒有相應的互聯網商業交易平臺,導致紀錄片的生產與銷售脫節,造成交易價格比較低。比如省級電視臺紀錄片市場交易價格每分鐘不足百元,而地市臺則更少。其次,大力推進紀錄片欄目化建設。基于地方電視臺的頻道資源存在不合理的重復建設情況,可以適度調整和優化頻道資源,積極穩妥推進紀錄片欄目化建設,甚至要推進紀錄片頻道化建設。欄目化紀錄片是充分利用地方電視臺內部頻道資源,把紀錄片變成一種商品賣給觀眾和廣告商,通過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生產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再者,適度地推行獨立制片人制度,大膽引入民間資本,激活紀錄片市場。
三、遵循紀錄片創作規律,加快培養電視紀錄片專業人才。紀錄片創作有自己獨特的規律。首先,創作要體現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是紀錄片賴以生存的美學基礎。紀錄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真實展現了自然界的生命狀況,并以生命去拷問自然、真理和人類的禁區與盲點。當然,從美學風格來看,紀錄片創作強調的真實是經過創作者創意、剪輯、提煉、結構后的一種擬態再現,并不否定藝術性。其次,創作要體現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統一。對于地方電視臺而言,由于地緣特點、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在創作、經營、策劃、質量等各個方面與沿海地區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要在戰略上做到國際化的視野,更要體現本土化,這是地方電視臺發展紀錄片應遵循的重要原則。要做到本土化,必須精心選題,充分挖掘地方獨特的文化、民俗等優勢,以獨特的視角、全新的理念,突出特色,彰顯本土文化。如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紀錄片編輯室》欄目自創辦以來,始終將鏡頭對準上海和上海人,關注上海市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運,深受觀眾喜愛。再者,創作要體現故事性和客觀性的統一。紀錄片創作必須考慮觀眾的需求,通過故事化的創作手法,在題材選擇和表現內容上偏向對人性或自然的深度挖掘,來表現人性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當然,注重故事性的前提是要遵循客觀性。客觀性不是原生態的刻板記錄,不能為了客觀性而與當下的社會道德倫理發生沖突。要不斷推出紀錄片精品力作,需要有一定專業背景的創作人才,而專業人才斷檔現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當下,既能創作又知曉商業運作的紀錄片人才奇缺。紀錄片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做支撐,建立與國際市場對接的人才培訓機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四、拓寬紀錄片來源,實施多元化傳播渠道。隨著數字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家庭DV走入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中來,這對紀錄片產業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推動。比如北京電視臺開辦《百姓家園》欄目和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自己的故事自己拍》創作的很多紀錄片大多是將平常百姓拍攝的素材整合剪輯后進行展播,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地方臺在紀錄片創作上大多缺乏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紀錄片素材來源的多元化極大化解了地方臺發展紀錄片的不利因素。當然,地方臺對來自于民間的紀錄片作品要采取審慎的態度,這主要因為很多民間的紀錄片愛好者僅僅限于愛好,缺少應有的專業訓練,勢必導致紀錄片的粗制濫造和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地方電視臺一方面要積極拓寬更多的紀錄片來源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紀錄片素材的嚴格把關,運用多種渠道進行媒體資源整合,努力拓展傳播渠道。作為地方電視臺,其紀錄片傳播方式大都采用地方有限的頻道資源,只有極少的優秀紀錄片才可以發行光碟,至于通過影院播映就相對比較困難。網絡媒體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給紀錄片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傳播渠道。因此,地方電視臺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諸如微博、微信、APP、網絡直播等形式進行適度內容營銷,然后再利用電視臺、影院播放等渠道全方位展播,形成一個立體化傳播平臺,為紀錄片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欄目責編:吉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