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波
城市臺新聞節目如何應對網絡熱點
□顧 波
輿論引導是媒體的重要職責。新的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正確應對網絡熱點是其進行正確地輿論引導的關鍵,方法是在研判環節,編輯、記者要從網絡熱點中,根據新聞價值、本地關聯度、拍攝采訪可行性、節目定位等因素,初步篩選出有價值的線索;在介入環節,編輯、記者要以“全媒體”視角,對報道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在引導環節,編輯、記者必須牢記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牢牢堅持正確導向。
輿論引導 網絡熱點 研判 介入
互聯網時代,許多引發關注的熱點,往往不是出自報紙的頭版、電視的頭條,而源于微博上的幾句話、朋友圈里的幾張圖。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議題設置上的壟斷地位遭到極大挑戰。城市臺新聞節目作為主流、權威的媒體平臺,如果對網絡上的輿情熱點(尤其是涉及本地的熱點)無動于衷、不聞不問,顯然違背了新聞報道的規律,但一哄而上、盲目跟風也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甚至造成導向的偏差。城市臺新聞節目如何應對網絡輿情熱點?
一、在研判環節,編輯、記者要從網絡熱點中,根據新聞價值、本地關聯度、拍攝采訪可行性、節目定位等因素,初步篩選出有價值的線索。
以筆者供職的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為例。時政類的《寧波新聞》會選擇如“行政區劃調整”“購房新政出臺”等具有全局性影響、政策性較強的題材,民生類的《看看看》則會選擇消費維權、好人好事、網絡慈善等貼近百姓生活的題材。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線索和題材,在過去往往被新聞單位各個條口的記者、通訊員網絡、熱線電話在一定程度上 “壟斷”,采編人員可以根據需要掌握報道的節奏,決定報道的主次、先后,甚至做淡化處理。而在網絡時代,由于微博、微信平臺的便捷性和即時性,熱點問題往往一觸即發,迅速擴散,不由得你不跟進。可以說,在“報不報”的問題上,傳統媒體的主導權被大大削弱,新聞工作者只能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怎么報”上下工夫。
網絡熱點紛繁復雜,真假莫辨。編輯記者在研判階段,首先要辨真假,對于通過個人賬號、非認證賬號曝出的“猛料”,如突發事件、政策調整變化等信息,要通過媒體自身掌握的信息渠道,向權威部門求證。若是謠言,一方面通過節目辟謠,另一方面向網絡平臺舉報。其次是明是非。在一些維權類的熱點中,曝料者為吸引輿論關注,往往夸大事實,隱瞞對自身不利的情節。記者編輯要切忌先入為主,預設立場,在正式采訪前提前做好功課,充分了解當事各方訴求,征詢第三方專家意見,防止報道被“反轉”。第三,對一些全國性的網絡熱點,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找準“落地”的角度。在杭州G20峰會期間,相關信息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作為鄰居的寧波如何“蹭熱點”?《寧波新聞》節目抓住了“G20峰會元首制定用筆”是由寧波企業貝發集團生產的這一線索,播發了《貝發回應總理之問:從小筆頭看“高端制造”》的報道,在線下和線上都引發了強烈的反映。
二、在介入環節,編輯、記者要以“全媒體”視角,對報道素材進行加工處理。
首先在介入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節目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APP等平臺,追蹤熱點事件的最新進展,展示記者采訪報道的過程,使受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傳統的電視新聞生產“外拍——寫稿——編輯——播出”的生產流程,在時效性無法與“隨拍隨發”的網媒匹敵。單條的稿件質量再高,也容易淹沒在“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在網絡時代,城市臺應以新聞節目為依托,全媒體協同發力,使報道擺脫播出時間、節目時長的限制,使受眾能夠通過各個平臺,始終保持對熱點事件的關注,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2016年10月18日至10月28日,寧波廣電集團組織策劃了“知行合一·重走(王)陽明路”大型采訪活動。根據該活動時間跨度長、地域跨度大的特點,報道組發揮全媒體平臺的合力,《寧波新聞》團隊做精、做深當天尋訪路上的主題報道;點看寧波(寧波廣電集團APP)團隊則對行進采訪進程進行全程(手機)網絡直播,并與網民實時交流互動;廣電網團隊則通過網站、微博,在各個節點發布短小精悍的圖文、短視頻;后方編輯團隊則綜合、整理當天的報道內容,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推送。全媒體矩陣的聯動,使得整個活動直接受眾突破2千萬人次,通過二次、三次傳播,活動知曉人群超過1億人次,有效地傳播了陽明文化。除了上述的大型跨媒體采訪活動,《看看看》節目在日常節目中,選取網民關注度較高的“寧波籍奧運冠軍載譽歸鄉”等題材,除了常規性報道,還引入“秒拍”短視頻和網絡直播模式,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浸入式”報道,使得觀眾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而不僅僅是觀望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其次,在介入的時機上,網絡熱點在傳播過程中,隨著各方信息的補充、疊加,劇情走向往往出人意料,甚至發生“反轉”。在“辟謠求證”類報道中,記者要和網絡謠言賽跑,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避免輿情進一步發酵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記者在介入熱點的過程中,往往自身也成為熱點的一部分。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理性客觀、秉持公心,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消費維權、鄰里糾紛等報道中,不能為了追求畫面“好看”,有意挑動情緒、激化矛盾。
三、在引導環節,編輯、記者必須牢記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牢牢堅持正確導向。
新聞工作者對網絡熱點,“追”是專業本能,而“引”則是職責所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在傳媒格局和輿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主流新聞節目更應在眾聲喧嘩之中唱響主旋律,在眾說紛紜中弘揚正能量。
具體到城市臺新聞節目的實踐中,首先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盲目追求點擊率,不做“標題黨”。切忌在沒有經過實地采訪調查,就以“求證”“求辟謠”的方式搶發新聞,變相地助長謠言的傳播;對爭議事實的報道要全面客觀,不斷章取義、裁剪事實、刻意放大單方面的聲音。對于網絡中 “你弱你有理”“無商不奸”“都是體制的錯”等思維定勢和錯誤傾向要有清醒認識,做到不盲從、不迎合,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報道。
其次,在對熱點的報道中,有事實更要有觀點,既接地氣,又有高度,弘揚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避免娛樂化、庸俗化傾向。在2016年的“雙十一”的報道策劃中,《寧波新聞》《看看看》兩檔節目沒有一味渲染炒作“敗家”“剁手”等消費場景。《寧波新聞》從電商產業發展角度切入,記者蹲點電商企業客服、倉儲工作現場,展現互聯網對傳統商貿業帶來的深刻變化;《看看看》則從民生角度入手,直面網絡售假、刷單炒信等網購痛點,提醒消費者理性購物,并對投訴途徑、政府部門監管措施做了詳盡的介紹,體現了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第三,對于網絡熱點的報道,在表現形式、行文風格上要生動活潑,貼近網絡語境,但對于流行的“網言網語”要充分了解其來源、內涵后,正確、審慎地加以使用。對于物化女性、男性的“白富美”“高富帥”等稱謂;有色情暗示的“來一發”“約不約”;有地域歧視、性別歧視色彩的 “鳳凰男”“綠茶婊”“藍瘦”(難受)、“香菇”(想哭)、“沒 sei”(東北話,意即 “沒準兒”)等濫用諧音、中文和字母混用的不規范的詞匯和表述方式,就不應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最后,在一些摘編類的新聞節目中,編輯為提高可看性,喜歡引用一些網絡熱門視頻。但許多熱門視頻往往來源復雜、真假難辨(有的“實拍”視頻,其實是“擺拍”或取自影視片段),且畫面和描述文字不相符(視頻標注發生在A地的事件,其實發生在B地)。編輯在沒有確認其來源和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不能搞“拿來主義”,以免出現報道失實和導向偏差,損害媒體公信力。
互聯網時代,熱點事件層出不窮。新聞工作者在關注熱點、回應群眾關切的同時,更要保持定力,發揮專業優勢,深入采訪調查,厘清事實全貌,深刻解讀熱點,真正承擔起“堅守國家輿論陣地”的職責和使命。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
欄目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