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霞 (寧夏師范學院,寧夏 固原 756000)
當前中國兒童劇的發展極不景氣,遠遠跟不上兒童的精神需求,寧夏兒童劇亦是如此。從2011年銀川中青院線首次引進兒童劇開始,寧夏兒童劇的創作相對于五年前雖有起色,但兒童劇的生存與發展還是令人擔憂。如何樹立寧夏兒童劇的品牌形象,開發利用豐富的地域資源,開辟本土化道路,是寧夏兒童劇發展的瓶頸,這既是一個方向問題,更是一個觀念和道德建設問題。寧夏兒童劇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浸潤,才能在困境重重的兒童劇市場中彰顯個性。因為越是鄉土的、民族的,越具有個性化的魅力,越具有市場沖擊力。
寧夏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的多種文化形態。悠久富饒的地域文化是寧夏人的精神資源,更是寧夏文化發展的資本,寧夏兒童劇的生存與發展,只有根植于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寄養,呈現寧夏兒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生活和理想,才能樹立個性的品牌,產生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共鳴效應。“有著直覺效應、榜樣效應和共鳴效應的未成年文藝作品,理所應當要為未成年人服務,要讓受眾樂于受教,最終實現凈化心靈的效果。”[1]
寧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長久以來的共存歷史孕育了淳樸的民風和豐富的民間文化。“民間文學不僅是比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態的東西,同時也是優美的藝術品。”[2]古老神秘的民間故事、曲折動人的回族花兒、代代相傳的歌謠都高度凝練了各個歷史時期寧夏人的生活形態,構建了寧夏人的精神內核,更是教育和熏陶寧夏兒童成長的豐厚資源。兒童劇如多立足于寧夏民俗民間文化,將兒童熟悉的民俗文化題材和藝術內容以“有意味的形式”呈現,不僅能充分體現本土特色,而且也能在兒童劇市場上獨辟蹊徑。近些年寧夏成人劇開辟本土化的道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先后創作的《神秘的西夏》《回民干娘》《絲路天歌》《西夏軼事》等一批優秀作品,不僅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梅花獎”等國家大獎,而且深受國內外觀眾的欣賞,這些成功的經驗可以為兒童劇的創作提供參考。
回顧近年來寧夏兒童劇的創作,大多引進西方經典或對傳統篇目的改編,形式上頗費心思,但在觀賞性上還是很難滿足多媒體時代下兒童的需求。根據美國童話故事改編的《綠野仙蹤》盡管獲得國家兒童劇創作獎,但觀后的反響說明其并不適合全區兒童的精神需求。寧夏兒童劇只有在題材內容、精神主旨上多開掘民間文化資源,確立民族化、本土化的發展方向,才能在蕭條的兒童劇市場上打出個性化的品牌,也能給兒童的情感和心靈帶來真正的愉悅和享受。
寧夏不僅自然風光獨特神奇,而且也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悠久的紅色文化歷史。回漢團結、信仰自由、宗教和順是寧夏紅色文化的核心構件,寧夏要推進文化建設的節奏,弘揚紅色文化便是有效手段之一,因為紅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品牌價值。作為一種影視媒介的方式,寧夏兒童劇如果立足于紅色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兒童的視角,用綜合性藝術手段將寧夏紅色歷史及文化內涵濃縮于戲劇,不僅對寧夏兒童了解自己的歷史文化有直接的認識和教育意義,而且也能培養他們對革命歷史的敬重和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為外界了解、認識寧夏創建了窗口。寧夏兒童劇不能拘泥于全國紅色文化的普遍性,切忌跟風模仿,注重凸顯民族性,不僅要彰顯寧夏“紅”色文化的自身特點,而且要在兒童劇市場上樹立風格,站穩腳跟。這將是寧夏兒童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內,結合地方文化的優勢,對兒童劇的發展方向進行重新定位的探索。
長期以來兒童劇的編創側重于童話、魔幻小說等,而反映兒童現實生活的作品較少,這就造成現實題材成為兒童劇薄弱領域的現狀。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顧問沈玲曾說,2015年6月到8月,她一共看了50多場兒童劇,現實題材的劇目僅有4部,這種失衡狀況確實令人擔憂。兒童劇的創作者一定要直面少年兒童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現實生活,了解兒童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應該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把真正有內涵的、反映兒童實際生活的內容用形象化的藝術手段打造出來,對兒童精神引導和思想教育有正面的導向作用。這要比單純追求熱鬧和混搭更有藝術含量,也能引起兒童對社會和自身的認識。“比如神怪劇,有什么事情不能解決,神怪來了就解決了;混搭劇,古代和現代的,中國和外國的,隨意搭配,根本沒有藝術效果,更不用說對孩子有健康的影響了。”[3]
在寧夏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寧夏兒童的生活形態也豐富多樣,既有南部山區移民兒童生活,也有缺少呵護和管教的留守兒童生活,以及城鄉兒童的學習生活等。兒童劇的鏡頭多聚焦于兒童熟悉的現實生活,反映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精神需求,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劇作不僅兒童喜歡,成人也樂于享受。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劇團共同出品的現實主義原創兒童劇《百合春天》之所以在國內反響不錯,根本就在于它從兒童的視角探討了農村生計和發展道路問題,這樣的作品給兒童的心靈和思想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寧夏兒童劇的發展要避免對本土化題材浮光掠影或蜻蜓點水的采集,而是要立足于寧夏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寧夏兒童生存現狀和精神需求,把真正富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寧夏兒童劇的本土化招牌樹立起來,這是寧夏兒童劇自謀出路、擺脫救濟糧的一條出路。
“一支本土化創作團隊的組建是呈現作品本土化靈魂的基礎。”[4]6然而缺乏一支長期致力兒童文學的創作團隊恰是寧夏兒童文學薄弱的關鍵,也是寧夏兒童劇本土化發展的困難所在。“因為本土化的創作團體是本土影視作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品牌內涵的條件。”[4]6所以在國內兒童劇市場的大環境下,本著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發展的目的,寧夏兒童劇要脫穎而出,迫切需要創建一支核心的本土化創作團隊,而本土化的編劇是首要的步驟。
古今中外的很多名劇都在題材、思想主題以及藝術形式上受到民間文學的滋養,如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典型。寧夏雖然區域不大,回漢雜居,但長期的相處歷史已形成這里渾然如一的淳樸民風、深厚的民情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這些富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間文學是兒童劇創作的重要資源。如當地的《尤素福為民除害,劍劈蛤蟆精》《榆樹錢》《三兄弟巧治老財迷》等民間故事以及兒歌、歌謠非常生動,如果將這些民間故事改編,搬入兒童劇中,可能要比復制、翻拍經典更能引起兒童的觀賞興趣。因為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注入是構成兒童劇個性化的招牌。民間文化資源在培養優秀的原創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民族的精髓通過兒童劇的藝術形式推向市場,是突破“拍兒童劇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事”的尷尬的有力途徑。2017年寧夏首部兒童原創劇《飛呀!飛呀》即將與觀眾見面,說明寧夏兒童劇已開啟了本土化的工程。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學與戲劇的聯姻已成為一種創作模式和營銷方式。好的戲劇作品一定都有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做支撐。所以寧夏兒童劇的發展與寧夏兒童文學的創作息息相關。縱觀寧夏兒童文學的創作,作家都對寧夏兒童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品質做了直接或間接的呈現。郭文斌的《大年》《三年》中關于苦難的書寫,兒童作家趙華《蘇珊的小熊》《開元通寶》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想象,都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書寫故鄉兒童的現狀和對未來的希冀。這些兒童文學作品融進了寧夏歷史性的內容,展現了寧夏兒童的苦難、歡樂與追求,為外界了解寧夏兒童生存現狀打開了窗口。筆者認為,郭文斌的《三年》、趙華的《蘇珊的小熊》就是非常好的現實題材,如果將這些文學作品改編成兒童劇,用綜合藝術形式展現于舞臺,這一定能給蕭條的兒童劇市場帶來清新之氣。
當然,不論是對民間文學的改編還是作家的創作,兒童劇一定要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符合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要真正能給孩子帶來歡樂,并促進孩子成長。而現在的兒童劇太過于強調教育性而忽視娛樂性,導致孩子們觀看時無動于衷或者“集體上廁所”,這樣的現狀不僅背離了創作的美好初衷和教育的良苦用心,而且阻礙了兒童劇的發展。著名兒童戲劇評論家程式如說:“許多兒童劇站在教育局、校長、家長、老師的視角看問題,站在這些成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站在兒童的視角來看,這使得兒童劇通常變成了家庭教育劇、學校教育劇以及社會教育劇,孩子們也不會愛看。”[1]所以寧夏兒童劇在實現本土化的過程中,兒童文藝工作者要熟悉、了解兒童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精神需求,突出兒童劇娛樂性的特征,切忌把兒童劇當作教科書。
兒童劇的對象雖小,意義卻十分重大。因為兒童是未來的希望,好的作品不僅使兒童受益終生,而且也是寧夏文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當地政府應該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兒童劇的創作、制作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政策上,一定要大力支持,鼓勵創新,建立發展機制。呼吁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兒童精神文化的建設中來,在經濟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下,緊抓時機,真正拓展出兒童劇發展的有利市場。
鑒于寧夏兒童劇發展人才匱乏的現狀,從市場競爭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一定要鼓勵創新,加大人才建設的力度。第一,劇本的本土化。國家廣電總局趙實副局長強調:“關鍵是要抓好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劇本雖然不是電影的一切,但是電影的一切需要從劇本開始。”[5]國內兒童劇的現狀也是如此。中國兒童的數量與原創的兒童劇數量極不協調,所以專業的兒童劇本的市場需求就非常緊迫。寧夏兒童劇要走本土化的道路,一定要有一支專門致力兒童劇創作的隊伍,如果能夠大力開發寧夏作家的作品,將為兒童劇的創作提供廣闊的空間,也實現了本土化特色。第二,導演和演員的本土化。與其他民族地區的兒童劇不同,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寧夏兒童劇本土化的標志。但是一個好的劇本,如果沒有相應的導演、演員的配合、演繹,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要打造原汁原味的寧夏兒童劇,本土演員和導演的培養也是人才建設的主要內容,尤其是適應兒童劇市場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近幾年寧夏花兒劇、六盤山紅色劇等從劇本到導演、演員都注重本土化特色,備受觀眾喜愛,這是兒童劇應該大力借鑒的成功經驗。
2015年6月1日,銀川藝術劇院中青院線兒童劇團掛牌成立,這是寧夏首個以本土兒童劇創排為主的專業化劇團。寧夏兒童劇發展要借助這個平臺,挖掘本土文化和歷史資源,結合審美主體的特殊性,在編、導、演等方面都要以兒童的心理體驗和情感訴求為依據,注重突出兒童劇的娛樂性,集思廣益、通力合作,打造真正優質的本土兒童劇。切忌為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推出內容空洞、嘩眾取寵、沒有精神內涵的劣質作品。這樣才能在良莠不齊的兒童劇市場中走出堅實的一步,才能帶動兒童消費的主動性,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