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磊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 100040)
“文化輸出”是指一個國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主動而有意識地將其傳統的價值觀傳播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過程。1921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輸出”的概念。
主動積極的文化輸出,一方面能夠提升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也能變相地成為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有效保護手段。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海外觀眾更希望看到生動的中國形象和中國故事,而不是單一的報道式的講解。因此,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影視劇就成了當今最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
影視藝術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從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其體現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是多角度的,而每種類型片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都有很大差別。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或文化元素的出現就會使人聯想到其所屬文化,比如美國的漫威、韓國的金基德導演、各大影展中出現的電影色調。雖然每部片子展現出的都是一個國家文化大背景下的部分呈現形式,但是受觀影者的審美趣味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傳播效果。
中國影視劇所傳達的是中國文化元素,這種文化元素是指我國異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等,包括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歷史、文化等多個層面。
201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從政策上給予中國電影生產企業更有力的支持,促進了中國電影多渠道“走出去”。
中國本土電影在海外發行上存在著一定的票房風險,因此合拍片這種模式在海外市場比較有優勢。例如中法合拍片《狼圖騰》,其在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區上映,海外票房1534萬美元;2015年2月在法國上映,首映當天的觀影人次達到8萬人,超過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的首映觀影人數,收獲近882萬美元票房;2015年3月于意大利上映,收獲近347萬美元票房;同年9月于北美上映,美國有超過40個城市的125家影院放映了該片,銀幕數多達2000多塊。 雖然2015年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僅為27.7億元,占總票房的比例不到10%,但是國產電影在海外電影市場發行局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已成為中國電影輸出更具挑戰性的使命。
中國越來越多的影視企業開始瞄準各類影展,積極參加國際國內各大電影節活動,通過展會助推自產影視作品。國內舉辦的各類電影節也逐漸趨于國際化,以電影為平臺來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目前,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在內的很多國內影展更是設立了中國經典老電影回顧展,引起國外電影人的關注。與此同時,國家間的合作影展也為中國影視劇在國外的推廣和發行起到了推動作用。例如,中美電影節從第一屆開始就得到了中美文化高層電影藝術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截至2015年12月,中美電影節已累計展映了包括《湄公河行動》《銅雀臺》《老炮兒》在內的數百部中國電影,對中國電影起到了積極的推介作用。
在古代,中華文化曾作為強勢文化對日本、韓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日韓的青少年依舊對李白、杜甫的詩詞有所了解。但自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受西方國家的侵略,并強制性地被輸入西方文化。以臺灣為例,大約自甲午戰爭之后臺灣被日本統治的50年間,日本對臺灣的強制文化輸出效果可見一斑,無論是在建筑還是行為方式、日常生活、傳統禮儀等各方面都對臺灣居民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嚴重阻礙了臺灣本土文化的發展速度和創新進程。
而我國對西方文化的認同,使得整個20世紀中國的命運都被西方中心主義話語形式牽制。在西方影視作品中,中國文化被當作素材,按其所需將中國文化塑造成能為西方文化效力的元素,卻并沒有反映出中國的實際狀況。這種手段被西方沿用至今,運用在多種類型的影視劇中,諸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系列影視作品中都有典型呈現。
西方影視劇中最常出現兩種極端的中國形象類型,一種是國家形象,即當今世界熱議的“中國將成為世界霸主”的形象。在美國的影視劇中,中國和俄羅斯成為被提到最多的有能力顛覆世界的軍事力量,表面上帶著討好中國觀眾的用意,實則利用影視劇這種特殊的傳播手段制造出一旦中國經濟與軍事迅猛發展便將“稱霸”世界的輿論,發揮美國的話語霸權在媒體以外領域的作用,試圖增強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富含侵略性形象的可信度。另一種是華人形象,即經常出現在美國影視劇中的低等、受破害、邪惡的華人形象。《實習醫生格蕾》中沒有合法身份的華人母女被美國醫生出于人性關懷救治;《老友記》中貪小便宜的華人教授等,比比皆是。在這樣話語強權下形成的扭曲形象,事實上是僵硬意識形態下缺乏認知的極度偏見的體現。
面對偏見與丑化,宣傳真實的中國及華人形象刻不容緩,只有提高文化輸出的策略,師夷長技,用強力的文化輸出打破這種偏見,才能扭轉局勢。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文化輸出之戰,只有占領輿論的制高點,宣揚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重拾中國的話語權,才能將真實的中國形象展現給世界。
除了影視劇輸出直接實現本國的意識形態傳播之外,影視劇影響下在本國形成的社會現象,也會展現出民族性格和國家制度特點,達到對外宣傳效果。韓國電影《熔爐》以2000年發生在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的真實事件為藍本,真實地再現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后黑幕的故事。《熔爐》上映之后引發了韓國民眾的持續關注,在民眾的呼聲和輿論的壓力之下,韓國政府為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陸續修改和通過了一系列法案。法律題材電影對于制度的批判,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平衡,電影故事本身會表現出社會的意識形態。而電影上映之后,在現實中造成的強烈反響則進一步表現出所在國更真實的意識形態。這是在以影視劇為手段的文化輸出中成功地做到意識形態遞進效果的例子。由此可見,影片內容和文化輸出效果都有連鎖效應。
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因文化折扣的產生和存在,導致影視劇、電視節目等文化類衍生品的境外發行和外國受眾接受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中國雖然是全球電視劇生產總量最大的國家,但是在電視劇出口發行方面卻一直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的原因之一。在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受眾群體通常擁有相似的審美趣味,而因文化差異導致西方觀眾很難認同這種人文風格、價值觀、歷史、神話、社會制度等,從而對文化產品產生不理解、興趣度降低、觀賞熱情減退等反應。
因此,在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每一次新的藝術鑒賞實踐,都要受到觀眾原有的審美趣味的制約,同時又都在改善拓寬著期待視野。每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審美創造的個性和新意,都會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審美經驗,如何實現在文化交流中減少文化折扣的影響,筆者認為有如下幾種方式:
如何在差異文化交流中尋求可發展空間是各國對外輸出影視劇時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宣揚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利用影視劇為統一文化背景,并為其注入不同的情節,使其鮮活并具有生命力。
以圣誕節文化為例,圣誕節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節日,進口影視劇對此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可以說是民族文化融合到影視作品中最典型的例子。
我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是一例成功的文化傳播范例。該紀錄片以其特有的以多元素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展現方式,在“第49屆法國春季戛納電視節”中產生了轟動效應,得到了多國媒體機構的認同。在故事的核心設定被受眾接受的前提下,故事背景中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才能更自然地被觀眾逐漸接受。
當然,影視劇中的文化背景元素與其闡述的主要價值觀、貫穿的民族性格、敘述的劇情故事等也是需要慎重探索并進行有機融合的。2016年上映的動畫片《小財神》,講述了天庭的兩位門神因下崗危機來臨而陰錯陽差地來到人間古鎮,并在此與凡間的人們發生了一系列沖突和故事。該部動畫故事內核非常有力,題材新穎,將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民間傳說與習俗在當下的意義等深刻的話題都展現出來,十分出色地實現了從傳統展示到文化輸出的宣傳目的。
系列影片如《星球大戰》《007》《加勒比海盜》《哈利·波特》等在海內外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觀影者接受一個長久的品牌系列,或是對一個成功的影視人物形象的持續追蹤,會導致觀影者對故事的發生動向或人物的成長環境保持不斷更新的認知和了解。同時,隨著對故事情節線索的跟進,人物的語言習慣、生活環境、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弘揚的民族精神也會被觀影者不同程度地接納,獲得文化輸出效果。中國比較成功的品牌形象是功夫明星,很多外國人至今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會功夫,這是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電影明星形象產生的宣傳作用。
與此同時,城市形象的展現也是文化輸出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鮮明的品牌形象與城市形象,能夠更好地為文化內核提供展現的平臺,為實現文化輸出推廣創造有利條件。任何一種類型的影視劇都離不開環境,城市建設最容易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除了展現人文之外,自然風光和城市風貌也是電影的力量能夠覆蓋的傳播范圍。《羅馬假日》《西雅圖不眠夜》就是做得很好的城市宣傳劇情片。
文化輸出中最首要的阻礙就是語言。以受眾母語為傳播語言,是文化輸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把文化元素精準地表達出去,把帶著情緒的臺詞盡量原汁原味地轉換成對象國語言,是影視劇發行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對于母語為中文的翻譯者來說,將中文翻譯成外語遠比將外語翻譯成中文難得多。在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優秀的影片翻譯要將幽默的中文語言轉化為令海外觀眾理解的表達方式,并能精準地將劇中的人物性格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于是就更加需要一批對我國和對象國地區的國情、歷史甚至當代社會的流行趨勢和語言習慣都有所了解的全能型翻譯人才。
在影視劇推廣方面,應盡量揚長避短,例如避免向印度地區發行歌舞片。同時在選材上注意不要讓受眾在文化上有距離感,比如在名字里就打上地名標簽的《中國式關系》《“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等。也不建議推廣的作品題材涉及過多背景知識,如歷史題材、戰爭題材、軍隊題材、農村題材等。還應注意被發行地區的宗教信仰,比如在菲律賓、波蘭等80%以上的民眾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有一些內容具有敏感性,比如墮胎為禁忌,離婚也不被教義允許。
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推廣受到了國際形勢與自身意識的限制,缺乏爭奪文化話語權的意識。樹立文化推廣意識,以宣傳真實的中國與中國人為目的,并向世界宣傳中國思想,是文化輸出的重心。影視劇具有形象生動、層次多樣的特點,也是文化輸出中最有效的宣傳途徑。在以此為途徑的文化輸出過程中,中華文化的豐富是其堅實的內核,以文化作為背景,以有影響力的形象作為載體,以優秀的語言翻譯為溝通方式,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在推進文化輸出的過程中,影視劇的推廣將會展現出更豐富、更有內涵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