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燕子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12年是中國紀錄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掀起全國范圍內的收視熱潮,熒屏內外對這部紀錄片的熱議和好評不斷,可謂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受眾覆蓋面最廣泛的國產紀錄片,甚至這股收視狂潮也席卷了海外地區,使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傳播與認可。《舌尖上的中國》開啟了國產紀錄片的新紀元,重新激活了一度低迷的國產紀錄片市場。但是,不僅限于《舌尖上的中國》這一部紀錄片,實際上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紀錄片始終保持著持續的創新式發展。《再說長江》《大國崛起》《美麗中國》等不同方向和類型的紀錄片共同譜寫著中國紀錄片的藝術主旋律,這些影片將華夏河山容易被忽視的美好、需要被人們銘記的人文歷史和地理記憶統統訴諸熒屏,用最真實的鏡頭和語言記錄下來。新世紀的中國紀錄片已然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消費文化和奇觀美學沖擊人們生活的當下,譜寫真實的國產紀錄片反而讓人們看到了真實、純粹的美好,極具人文關懷意識地書寫專屬于紀錄片的美學價值。
紀錄片雖然是以真實理念為創作核心,但并不意味著簡單意義上的生活素材的整理和堆砌,紀錄片依然會加入創作者的思想意識、審美情趣和價值傾向,有意識地將真實生活的素材依靠剪輯呈現在觀眾面前。紀錄片承載著一定的價值理想,充當著價值傳播的媒體角色,紀錄片的創作者期待觀眾能夠從真實的人和事當中汲取正確的價值理念,無論是對于世界、社會、個體生命,還是對民族、國家、戰爭、歷史等,期待這些截取的真實生活片段或者依靠史料還原的歷史資料能夠產生價值,在傳播的過程中對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客觀地了解事實,抑或是觀后獲得主觀的價值判斷。
法國的路易·盧米埃爾拍攝于1895年的《火車進站》和《工廠大門》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左右時間,簡單地記錄了生活的片段,卻有著還原生活的審美價值。在此之后,電影藝術蓬勃發展,紀錄片成為重要的電影類型,早已不再是簡單地記錄生活,而是在電影語言的加工處理下,將記錄的內容加工組合,以傳遞出作者希望觀眾接收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
通常來說,1905年拍攝的電影《定軍山》被看作中國最早的紀錄片,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第一部紀錄片應當是《武漢戰爭》,該片記錄了武昌起義幾次重大戰役。無論如何,中國紀錄片和世界其他紀錄片一樣,拍攝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記錄真實的生活、截取歷史的片段。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紀錄片經受著不同的文化動因和創作動因的驅動,20世紀20年代前后至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紀錄片創作集中在新聞紀錄片的拍攝上,如《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勛業千秋》《淞滬前線》《湘北大捷》等極具歷史價值的作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幾年,新聞紀錄片依然是創作的重點,一系列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夏大地滄桑巨變的紀錄片紛紛涌現,紀錄片記錄著重新出發的中國,記錄著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生存意志和斗爭精神。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自然、社會、人文、歷史、傳記等類型的紀錄片呈現百家爭鳴狀,中國紀錄片以多元化的類型和形式不斷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環境的改變、文化的變遷、思想的蛻變等一系列新時期中國的巨變,中國紀錄片也在時刻記錄著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生活和思想的諸多變化。
21世紀的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一場信息化的巨變,人們的生活時時刻刻被信息化、碎片化,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顛覆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方式,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途徑,電腦、手機等成為新一代的信息獲取終端。紙媒的日漸式微,網絡自媒體的興起,網絡已經在無形中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和途徑。計算機網絡的大規模發展打破了紀錄片傳播的困境,在此之前,中國紀錄片的受眾覆蓋面十分有限,無法登陸電影院線,只能依靠電視和光盤等媒介形式傳播,在傳播途徑上受到極大的阻力。然而,電視頻道只能提供給紀錄片十分有限的播放時長,光盤等形式反而為紀錄片打上了商業化的標簽。可大部分的紀錄片都并不具備奪人眼球的商業電影特質,人文藝術才是諸多紀錄片的本質特征,因此導致紀錄片始終無法大規模地傳播、推廣,藝術影響力十分有限。網絡媒體的發展為新世紀中國紀錄片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視頻播放平臺、社交平臺等網絡媒體極大地簡化并擴大了紀錄片的傳播,剝離了商業標簽的紀錄片讓觀眾越發注意到其人文關懷的藝術本質,意識到紀錄片對審視社會發展、反思社會問題、關注特殊人群、體察藝術背后的故事、傳承傳統藝術文化價值等,都有著直觀而生動的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
所謂紀錄片就是還原事物原本的樣子,將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觀眾,傳播相應的文化美學、歷史美學、生活美學等多種多樣的美學價值。紀錄片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下,主要創作和發展的類型也不盡相同,紀錄片也與社會背景相關聯,針對社會時事和熱點問題做出新聞紀錄片的觀察和探索。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也會產生不同的美學價值,給予觀眾不同的審美感受。
近幾年,在紀錄片聲勢浩大的創作高峰面前,人們對“紀錄片究竟是不是商品,紀錄片究竟是否應該采用商業化運作來傳播發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歸根究底,是由于紀錄片創作的核心精神是忠于現實、呈現真實,人們擔心的是,商業化運作以及將紀錄片看作商品是否會導致紀錄片的記錄內容和創作方向商業化,最終失去了“真實”的藝術核心,轉向迎合商業電影市場和觀眾口味的刻意“記錄”、過分地進行演繹和搬演。
從表面上看,紀錄片似乎是與商業化創作毫不相關的,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沒有什么藝術形式能夠完全脫離商業文化語境,處于消費時代中就要做出符合時代文化趨向的藝術作品。任何藝術形式都需要具備美學價值,這種蘊含在作品當中的美學是源自于文化發展與大眾審美心理的。因而,我們可以將紀錄片的商業化運作看作是對于現實審美趨向與文化流變的審視與考察,能夠創作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引導大眾審美取向的符合當下文化氛圍的紀錄片,本身就是一次商業化的創作選擇,這與紀錄片的“真實”或藝術純潔度并無關聯。
2012年5月14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魅力記錄》欄目首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從電視、廣播到網絡媒體、手機平臺,對于這部紀錄片的贊嘆聲不絕于耳,《舌尖上的中國》對美食、自然、文化做出的最真實、最真誠的喟嘆,令無數觀眾深深為之動容。《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飲食文化和民俗風情表現的生活美學,給予觀眾深刻的審美熏陶,讓人們全面了解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場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審美教育。這部紀錄片不僅普及了中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從食材、人文到民俗都做出了梳理,也帶動了各地方的飲食產業的發展。在《舌尖上的中國》獲得的巨大成功之下,中國紀錄片從業者再一次看到了紀錄片的選題和美學價值核心的表達對于紀錄片生命力的重要性。紀錄片的拍攝絕不僅僅是將所見所聞匯總成片,深刻認知當下文化發展走向,體察觀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緊握時代發展、社會發展的節奏和方向,針對當下拍攝具有現實意義、寫實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作品,才是當前中國紀錄片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方向。在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紀錄片市場也在《舌尖上的中國》超預期的火爆以及央視紀錄片頻道成立的帶動下漸入佳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是,紀錄片越來越火爆的現象,正是紀錄片越發符合觀眾當下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作用的結果,多數紀錄片呈現出的美學價值都滿足了觀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紀錄片還原事實、還原生活的本質,滿足了觀眾企圖了解這個世界的愿望。
紀錄片不僅創造了源于真實生活的美學價值,同時也利用“記錄真實”的創作核心引導了現代的美學發展,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虛幻浮躁的消費時代,紀錄片能夠對美學理論發展與人們的審美趣味起到導向性的作用。紀錄片尤其對現實主義美學的發展功勛卓著,這種美學延拓并未局限在紀錄片內部,而是延伸到了廣泛意義上的電影藝術創作當中。紀錄片提高了人們對真實生活的審美需求,剝離了消費時代的浮躁和喧囂,還原藝術的本真。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紀錄片雖然沒有進入市場火爆與創作井噴的黃金時期,但是紀錄片卻時刻保持著對現實的體察與美學的延拓。如《敦煌》和《世紀戰爭》對歷史與文化的雙重觀照,《好死不如賴活著》和《高三》深入社會問題和現象的核心,《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俺爹俺娘》《唐人街》對人文的深切體察,等等。我們以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為分水嶺,在此之后涌現出一批有著鮮明的時代精神的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深入中國鄉村內部,以山東省沂源縣杓峪村為中心,透射中國農村在新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由內而外的一系列變化,農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農村的環保問題等諸多的社會現實問題被提出;《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提煉出100個關于故宮的小故事,將故宮文化生動、有趣、雅致地娓娓道來;此外還有《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尋味順德》《本草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從皇家歷史、茶文化、美食文化、醫藥文化、工匠文化等多個角度,滿足了當下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觀眾能夠從紀錄片中獲得一種商業電影無法給予的真實價值和美學價值,紀錄片對現實問題的權威表達,具備更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
中國紀錄片受信息時代、網絡媒體的深刻影響,從傳統單一的電視播出到靈活多變的網絡播出,越來越多優秀的紀錄片突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屏障和壁壘,經由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平臺、手機移動終端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看到和熟知,越來越多的觀眾看到、感受到了紀錄片的真實之美。可以說,中國紀錄片正借由互聯網的龐大根系和伸展脈絡獲得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順勢在傳播得利的環境下不斷多元化地發展壯大。
傳播渠道的突破也使國產紀錄片具有了更強大的文化美學影響力,紀錄片在記錄生活真實的同時,也在創造著藝術的真實,并從中不斷挖掘關于美的價值,這也讓紀錄片在廣泛傳播的同時,引導著時下的美學發展和文化進步。然而,紀錄片并非完全與商業化的運作相悖,商業化并不會排除紀錄片記錄真實的創作本質和藝術本質,只要紀錄片的題材、內容和精神主旨是符合當前人們審美需求、具有審美價值的,國產紀錄片也能很好地開拓出屬于自己的市場。如今的中國紀錄片從傳播價值到美學價值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已跨越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相信在未來,國產紀錄片會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