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雨淋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電影《火星救援》雖然將背景設置在外太空,絕大部分的時間里主人公的腳都踩在火星的地面上,但是影片相當接地氣,主人公的表演是如此的生活化和真實化,科幻的外殼下隱喻了現實的主題和原型。電影《火星救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人類首次火星探險的過程中,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型風暴,火星探險任務被迫提前結束。主人公馬克·沃特尼的生理檢測器被意外擊穿,他的隊友誤以為他已經無法生還,故將他留在了火星。清醒后的沃特尼發現自己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臨飛船損毀、食物短缺、與隊友失聯、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他必須設法在火星上活下來,并一直支撐到有人來救他返回地球。幸好馬克是植物學專家,而且天性幽默樂觀,決定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生存下去,直到下次火星任務時被救。馬克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和手頭的所有材料,自制肥料種植土豆,改造機器與飛船,最終與美國宇航局取得聯系,并奇跡般地獲救。
電影《火星救援》改編于科幻作家安迪·威爾(Andy Weir)的同名小說。安迪·威爾從15歲起就在美國國家實驗室擔任軟件工程師,沉迷于相對論物理、軌道力學、載人飛船等太空科學,可以說安迪·威爾是一個執著于太空科學的技術“宅男”。小說《火星救援》中,整個故事設定的時間點,整個火星營救過程中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以現實中各種版本的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計劃為根據的。所以說,影片在創作之初就已經奠定了現實主義科幻的基調。電影《火星救援》中,導演對科學問題的細節處理也是力求真實的,從火星種植土豆開始,到整個空間對接、火箭發射、星際聯系等,都是扎實嚴謹地基于人類科學探索中的合理邏輯和推理,對于觀眾而言,這是觸手可及的未來,因而影片情節不僅令人信服,而且引人深思,全片洋溢著現實主義的科幻故事的魅力。
影片一開始,主人公馬克遺落火星,當他在紅色的火星荒漠中獨自蘇醒過來時,四顧無人,觀眾感受到的是馬克的渺小、噬人的荒蕪與無限的孤寂感,唯一殘存的些許生氣是宇航服發出的警報聲。影片所投射出的孤獨感類似于《機器人瓦力》《月球》和《我是傳奇》這三部電影,但是故事的主題又讓人聯想到湯姆·漢克斯的《荒島余生》、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和阿方索·卡隆執導的《地心引力》。可以說,《火星救援》就是火星版的植物學家火星求生記、火星版的魯濱孫漂流記或火星版的《地心引力》,因為這三部作品探討的人類學原型都是當人類進入不毛之地,如何在孤獨絕境中生存的問題。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人類之初,我們的祖先在面臨混沌而未知的世界時是如何頑強求生的問題。馬克在火星上開墾土地,培育種植土豆,取火生水,盡管他有植物學家和機械工程師的雙重背景,有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可以利用,甚至后來當他與地球取得聯系后,有強大的來自地球的顧問團隊給他提供援助,但馬克求生的目的和原始初期的人類是一樣的。電影《火星救援》的主題引發我們深思,主人公馬克頑強地在火星荒漠中求生,也讓我們的敬佩及感嘆油然而生。影片中馬克取火的過程也發人深省。由于宇航員的用品都是防火的,馬克不得不翻遍整個太空艙尋找取火材料,最后找來隊友的私人物品——一個木制的釘有耶穌的十字架項鏈吊墜來取火。電影的這一情節讓我們聯想到圣經故事中,人類因火而得以生存,因信仰上帝而得以拯救,兩相融合,巧妙且令人贊嘆。影片的這個細節不僅使敘事合情合理,而且寓意上意義深遠。此外,馬克小分隊在火星執行的是 ARES 3 任務,Ares(阿瑞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希臘神話中的戰神 Ares 等價于羅馬神話中的 Mars,所以虛構的美國宇航局火星系列任務以Ares命名。馬克小分隊乘坐的飛船叫Hermes(赫爾墨斯)號,Hermes是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12主神之一,寓意為旅行者、信使和拯救者,寓意同馬克小分隊在影片中的使命一致。而馬克開著火星探險車獨自穿越火星沙漠和峽谷的場景又讓人聯想到《出埃及記》中的摩西。由此可見,求生是人類生存的原動力,也是人類勇于探索宇宙的根源。電影《火星救援》帶我們走進哲理和人類終極命題的領域,引發我們思考人類最本原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伴隨著人類穿過歷史的塵埃,幻化成多種形態,帶有神秘主義和科幻主義的色彩,但是當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感知時,就像是在與遠古的人類進行對話。對人類本原的思考和想象,比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更令人著迷,這是人類自身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火星救援》作為科幻電影的魅力所在。
電影《火星救援》的背景是紅色而荒蕪的火星。開敞而自由的天空下,壯美的橙黃色的塵沙土地一望無際,零落散布著紅褐色的巖石與丘陵。火星上寸草不生,萬物絕跡,茫茫的天與地之中,散發著蒼郁、冷清、孤寂與荒蕪。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5億年以來,第一次有人類踏足。馬克開著火星探險車前進,用太陽能充電,前進,再充電,再前進,每一次行駛都是一次偉大的探險。橙白二色的宇航服,與橙黃和紅褐色調的大色塊背景,步履蹣跚的行者與沉寂的行星,色彩的相互呼應,動與靜的配合,烘托出無限的孤寂與無力感。
在這無限孤寂與荒蕪的火星背景下,遺落火星的馬克是如何在絕境中幸存下來的呢?獲救后他對美國宇航局的新人們說的那段話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我并沒有害怕死亡,而是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然后我就回來啦!”馬克用生活化、現實化的表演演繹了自己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當馬克從塵沙中蘇醒后,掙扎著回到工作站,他通過一面鏡子給自己清理并縫合腰間的刺傷,鮮紅的血液、抽搐的肌肉,馬克真實的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勇敢和堅強。在清點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后,他唯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擁有撐到下一次人類再來火星時所需要的食物。他找到一袋真空包裝的土豆,然后開始在火星嘗試種植。宇航員居室隔絕了外界的大氣環境和輻射,提供了恒定的氣壓溫度以及光照。馬克改造了機器與溫室,解決了水源問題,然而在土培條件下仍然需要可供植物吸收的養料和礦物質。幸運的是,火星與地球的土壤在礦物成分上只是略有不同,根據好奇號探測器返回的土壤成分數據,其礦物質含量與地球火山灰樣品相似,雖然貧瘠但畢竟可用。但地球上的土壤中擁有著更重要的東西——微生物,許多礦物需要細菌或真菌分解后才能作為營養植物吸收,因此馬克必須把自己的排泄物混入火星土壤使之有“活性”。他在自己制作的大棚里開墾土地,皺著眉頭攪拌糞肥,隨著音樂扭臀跳舞,終于有一天,他看到一株小小的土豆秧苗。影片中對土豆秧苗有個特寫鏡頭——清新嫩綠的芽苗,葉片上閃爍著晶瑩剔透的水珠,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地球。
馬克的獨白占據了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的獨白除了巨細靡遺的技術說明之外,大部分都是犀利的自嘲和幽默的心情日志,甚至在遇到挫折時,馬克肆意地爆粗口,使得影片在技術術語和數字之外平添了一份親切和真實,同時,他的嘮嘮叨叨,把一種情緒從遙遠的火星傳遞到地球,透過銀幕傳遞給觀眾。在第19個太陽日,馬克在用電腦記錄生活日志時,對著攝像頭說:“我還活著,驚喜啊!”當他打算將棲息倉全部用來進行種植時,他說:“我還真是個天殺的植物學家!瞧好了,植物學家要發威了。”在解決了土壤的肥料問題之后,他說:“在努力讓我活下去這件大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腦所做的貢獻不相上下。”在第一次土豆成熟后,馬克調侃說:“這是純天然火星有機土豆,這種絕品,廣告上可不常見。”馬克無數次大聲宣稱“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的植物學家”“我是太空海盜!”“我是鋼鐵俠!”除了自嘲和幽默的獨白,還有感人肺腑的句子,比如馬克開著火星車去坐升空發射器,在準備離開火星車的時候,他拿出一張紙,寫道:“無論將來誰發現這個火星車,請善待它。它救過我的命。”看似平淡的一句話,讓人感動不已,那輛火星車,仿佛是馬克生死與共的好伙伴。
科幻的背景下,馬克在火星上種土豆,洗澡,聽音樂,和攝像機聊天,細數自己的余糧計劃,精心分配土豆的食用天數……馬克對這一系列日常小事的表演具有生活化和真實化的特點,這種現實的生活化表演極富感染力,我們看到了一個冷靜堅毅、開朗樂觀的植物學家在絕境中頑強地生存,同時也感受到了歐美文化中豪情萬丈的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荒原探險的個人英雄主義,以及不懼困難、革故鼎新、親近自然、積極樂觀、幽默詼諧、熱愛科學的精神。
影片有幾處情節描述了馬克在火星上是如何與地球取得聯系的,這幾處情節正好是對媒介發展史的現實反映。馬克利用到達火星的第一個探測器開拓者號與地球進行無線電溝通,先是用文字對話,后來發展到有畫面的視頻對話,中間還穿插有十六進制符號的應用。此外,馬克與美國宇航局文字溝通畫面進行全球直播是對美國媒介現實的隱喻。美國宇航局在發現馬克還存活的事實后,被迫將真相公開,這是一起網絡時代新聞媒介全面介入的公共事件,反映了信息公開與透明的時代潮流。而直播的場景仿佛讓全球的觀眾收看一場火星真人秀,馬克是演員,衛星是攝影機。火星上的馬克與全球的觀眾雖然在不同的場域,但是衛星將二者聯系起來,雖然火星與地球距離遙遠,但是通過衛星的全球直播讓觀眾的心理距離消失。這是一種媒介的隱喻,就像互聯網或新媒體,技術彌合了空間甚至是時間的距離,虛化了現實中的困難。此外,影片中加入的中國元素反映了現實中國的繁榮與強大。在馬克的救援過程中,在美國宇航局發射拯救物資失敗后,中國航天局把自己原本用于觀測太陽的太陽神號推進器捐出來,為馬克返回地球提供補給,使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火星救援行動中的關鍵一環。影片中出現的協助救援的中國人表征了美國視野里的中國形象。中國百年前在世界舞臺上受盡侮辱,積貧積弱,如今返回國際舞臺,在宇宙空間探索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在航天方面的腳步越來越堅定和沉穩,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經足以與美國等老牌航天強國比肩。雖然影片中中國提供援助的畫面短暫,但是彰顯著世界不能忽視的中國航天航空事業迅速崛起的事實。此外,從電影《地心引力》對中國神舟飛船的嘲諷,轉變為《火星救援》里對中國宇航局的信任和求助,電影《火星救援》中的中國航天元素,也隱喻著中美兩國未來在航天航空領域合作的廣闊前景。
電影《火星救援》,在嚴謹的太空科學的合理邏輯之下,在現實的精神和思想的基礎之上,通過大膽想象的火星世界,既讓觀眾神游在浩瀚綺麗的星空彼端,又讓觀眾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小憩。該片在神秘的科幻主題和背景下,隱喻了現實的原型。主人公現實化和生活化的表演,讓整部電影充滿著風趣幽默及濃濃的現實而樂觀的情懷,電影《火星救援》是科幻與現實合奏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