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蘇丹特派記者 宋勝霞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蘇丹是一個貧窮、落后、戰亂、動蕩的國家,是一個走在大街上隨時都可能遭遇危險的地方。甚至有人會聯想起那幅曾獲得普利策特寫攝影獎的《饑餓的蘇丹》: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小女孩趴倒在地,不遠處一只禿鷲盯著她等待獵食。這不僅僅因為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地區政府軍、反政府武裝及不同部落間頻發武裝沖突,更因為一些西方媒體渲染式的報道,以及美國制裁導致的蘇丹所處的孤立境地。國土面積排在全球第十五位、人口3000萬的蘇丹究竟什么樣?《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帶著忐忑與好奇的心情走進蘇丹首都喀土穆,而所見所聞完全顛覆了前述“基本認識和印象”。記者特別注意到這個國家的“中國元素”,它們與蘇丹這些年的發展相伴相隨。
在街頭我竟成了名人貴賓
橫跨尼羅河的圖蒂半島大橋是位于喀土穆城中心的一座地標式懸橋,它由中國人修建。每到傍晚,這座大橋就成為居民乘涼、休閑的聚集地?!董h球時報》記者剛走上大橋,就遭到一群年輕人“圍攻”。他們熱情地簇擁過來,有的甚至從遠處跑來,說著各式腔調的中文,打招呼說“你好”。還有人拿出中國制造的“Tecno”或索尼手機,要求留影合照,儼然把記者當作名人、貴賓。
這種禮遇伴隨著《環球時報》記者在蘇丹一周采訪行程中的每一天。應該說,蘇丹人對中國人發自內心的熱情不僅緣于兩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更緣于這20年來蘇丹因遭遇制裁而處境艱難,中國則一直在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蘇丹信息部工作人員馬斯塔法·阿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蘇丹人會用中文說“你好”,因為它是在蘇丹家喻戶曉的南非電信運營商MTN的一句廣告詞。阿里提到,這些年來從基礎設施到接地氣的民生項目,中國公司為蘇丹做了許多實事,比如蘇丹友誼宮、堪稱“蘇丹三峽”的麥羅維大壩、新總統府,以及代表石油工業一體化的喀土穆煉油廠,這讓中國人和企業備受歡迎。
在喀土穆往南幾十公里的一個工地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了山東德建工人的身影。來自山東的李振義到蘇丹已近3年,他負責施工現場管理,而工程隊里既有蘇丹本地人、中國人,也有印度人和印尼人。李振義很自豪能夠參與幫助改善蘇丹的基礎設施。他每年回家探親,都會對親戚朋友“顯擺”一下:“蘇丹的國家俱樂部是我參建的。”
蘇丹部長說,他們想每年吸引100萬中國游客
沿喀土穆市中心鋪設著柏油的濱河路走去,馬路一側是靜靜流淌的尼羅河,另一側官邸、飯店、學府云集。晨曦中的濱河路上,擁堵的車流和匆匆行走的人們,讓人很難將這里與“不發達”“貧窮”“戰亂”相聯系。
當然,蘇丹發展中國家的特性還是很明顯的。從喀土穆市中心驅車向北,一路經過瀝青路、黃土路,路旁多為廢棄的輪胎,低矮簡陋的平民生活區也有洋氣的富人別墅,而路邊茶攤則用絲袋圍裹搭蓋。再經過多道哨站,來到著名的麥羅埃金字塔群,景點外,當地村民圍著記者等寥寥可數的游客熱情兜售紀念品??词亟鹱炙囊晃焕先擞脦е鴿庵乜谝舻挠⒄Z說:fromChina?Friends(中國來的?朋友們)。
馬斯塔法·阿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游客不多,當地村民的收入很少,僅靠賣紀念品是無法謀生的。
蘇丹不乏旅游資源,但基礎設施落后和缺乏宣傳,讓蘇丹未被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國外游客關注。蘇丹外交國務部長蒙塔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期待中國幫助蘇丹改善基礎設施,吸引更多中國游客,目標是每年100萬中國人。蘇丹國際友誼協會秘書長阿哈姆德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至少需要10年。他還說,由于西方一些報道誤導,一些中國人認為蘇丹不安全,餓殍遍地,沒有餐館,到了這里會被餓死。
“他們對于學技術、學管理簡直是如饑似渴”
中企給蘇丹帶來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改善。2011年南蘇丹獨立,帶走蘇丹2/3的石油收入。一面是沉重的經濟制裁,一面是支柱產業收入銳減,蘇丹頓時陷入困境。正是在此背景下,蘇丹最大的工業集團吉亞德與中國車企緊密合作,期待通過“中國制造”+“蘇丹制造”的汽車組裝模式,實現蘇丹自主制造的汽車夢。
吉亞德集團工程師艾哈邁德·奧斯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蘇丹的一個戰略計劃是2032年前實現生產自主品牌的汽車。他說,中國在蘇丹最困難的時期始終沒有拋棄蘇丹。在跟比亞迪的合作中,每年都有10多名蘇丹工程師和20多名技術人員到比亞迪的生產線進行培訓。
鞏新原是山東重汽集團的駐蘇丹商
務代表。他是名90后,2012年大學一畢業就到了蘇丹,剛好錯過蘇丹高速發展的黃金期,他到蘇丹時每個月美元對蘇丹鎊匯率都在變。剛開始,重汽只是在蘇丹進行整車銷售,后期市場打開之后吉亞德合作方積極主動找他們談組裝問題。鞏新原說,他們做過調研,組裝根本不比整車銷售的成本低多少,但蘇方非常渴望學習技術。
據鞏新原說,每一個單子,重汽都會給吉亞德提供相應的免費指導和培訓。由于蘇方學習能力強,2016年1月,吉亞德與重汽合作生產線組裝的第一批26臺重卡產品下線,現在吉亞德完全具備了組裝重卡的能力。“他們會在每輛組裝車上貼上他們公司的標識,有的寫‘蘇丹制造,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提升”,鞏新原說。
對于蘇丹人的這股勁頭,在蘇丹已工作20年的中石油蘇丹尼羅河公司總經理賈勇體會更深。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1997年剛到蘇丹時,覺得蘇丹人對于學技術、學管理簡直是如饑似渴。“他們迫切希望通過石油合作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這些年培養了一大批石油技術人才,其中一些人成了蘇丹石油部和國家石油公司的管理者,還有一批技術人員在本領學成后去了中東?!?/p>
中蘇石油合作的一個代表是喀土穆煉油廠。在蘇丹,只要提到喀土穆煉油廠,人人似乎都掩蓋不住自豪感。煉油廠坐落在喀土穆北部,年煉油能力達450萬噸。2016年年底,煉油廠完成管理主體交接,總經理以及中高層崗位都由蘇方管理人員接手。
煉油廠已經成為蘇丹展示現代工業的一個名牌,先后接待了十幾位國家元首,有些非洲國家很想讓中國公司幫助建立一座類似的煉油廠。該廠還是蘇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前來參觀,一睹蘇丹石油工業一體化成就。
制裁終于解除,下一步呢?
如果說2011年南蘇丹獨立是蘇丹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眼下則是蘇丹面臨的另一個關口。上個月,美國國務院宣布解除對蘇丹長達20年的經濟制裁。一時間蘇丹舉國同慶。這意味著蘇丹吸引外國投資更加容易,蘇丹可以擴大開放,改善經濟。
對于長期在蘇丹投資的中企來說,在那里堅守這么多年也終于等來了這一天,中國投資者在蘇丹投資會更加方便,不用擔心受調查和制裁,用外匯回收投資的渠道也更多。當然,中國投資在蘇丹也將面臨更多競爭者,歐美企業會涌入這個市場,搶占市場份額。
《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多家中企表示,他們最大的感受是,這些年來當地中企已經把自身的發展與蘇丹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前途命運緊緊地拴在一起,不僅真心實意地希望蘇丹的投資環境和未來經濟發展有大作為,更是自信地希望西方企業走進來,參與建設。
賈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站在資源國角度來說,中企希望通過努力,讓資源國在經濟上實現富強。現在他恰恰擔心的是西方企業不愿意進入蘇丹這個市場。中企希望跟西方的企業同臺競技,因為只有在更加開放、競爭的環境中,才會讓中企在隊伍建設、國際化管理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皟H僅把國內那套復制過去,不是中企走出去的目的?!?/p>
對于鞏新原來說,之前美國的制裁對蘇丹影響最大的是獲取融資和外匯的渠道,但對于有需求的客戶,影響不大。“即使西方企業與我們競爭,客戶已見證了我們的產品優勢,我們有信心將其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