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徐美良
摘 要:隨著廣州城市化的進程,最初那些星羅棋布的溝塘水系已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建筑物和構筑物,城市內澇嚴重。針對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大部分人把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寄托在于此,突出強調低影響開發建設,忽視了老城區硬質化嚴重、改造難度大等問題,文章重點探討海綿城市與廣州城市內澇的解決問題,認為解決廣州城市內澇應將“綠色”和“灰色”設施相結合,城市與流域治理相結合。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內澇;城市與流域;“綠色”與“灰色”
中圖分類號:TV212.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3-0081-02
1 海綿城市的提出
現有的城市排水網絡建設對城市行洪產生了巨大的阻礙,對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與浪費,近幾年城市內澇、水質惡化、降雨初期城市河道惡臭等問題日益凸顯。迫使人們反思過去的建設思路,從而尋求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雨洪解決方案。直到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了“海綿城市”概念。《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和仇保興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進一步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這一設想明確了雨水的收納和與釋放,對由于降雨可能產生的城市內澇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2 廣州城市內澇的現狀分析
廣州市處于珠江三角洲河網區,為適應上游來水及降雨匯流入海的需要,經過自然環境的塑造,形成了千百條濠涌,這些濠涌具有很好的調、蓄、滯、行洪水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對濠涌造成了破壞和削弱,河道被迫改道、淤塞、變窄甚至被填埋消失,致使過水能力銳減,再加上地面硬化率的提高,不透水面積大大增加,相同暴雨形成的地面徑流劇增,城市內澇不斷,“逢雨必澇,城市看海的”的景象層出不窮。要想解決廣州城市內澇問題,必須首先從解決以上問題入手,盡可能還原城市自有的蓄水、滯水、儲水功能。這點和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不謀而合,下面將結合海綿城市建設,來分析解決廣州城市內澇的問題。
3 海綿城市建設對廣州城市內澇的影響分析
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是雨洪管理。主要實施手段包括城市自然排水系統、雨水花園、生態滯留草溝、綠色街道、可滲透路面、生態屋頂、雨水再生系統等。一方面,海綿城市建設可通過多種措施在一定范圍內降低城市地面硬化比例,增加雨水的截留、蓄滯、下滲量,從而降低洪峰、延長匯流時間,緩解城市內澇。
另一方面:由于廣州市人口眾多、建筑稠密,寸土寸金,用來行洪的河道亦被迫壓縮,修建地面蓄、排水場所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通過“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等措施來增加雨水的下滲量和儲存量是很有限的。
不僅如此,在已建城區,如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綠地面積本身不大,用于建設綠色雨水設施的空間十分有限,且由于老城區人口密度大,在綠地改造、管道提升、低洼地整治等過程中會造成交通擁堵、噪聲和粉塵污染,將會引起民政之間的矛盾。而在新的開發區,雖然綠化好,道路寬敞,但面臨高層建筑率增加,建筑本身的雨水管道改造較困難。
因此,從目前來看,依靠海綿城市對廣州市內澇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而且只能對低強度短歷時暴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遇高強度降雨時,來不及下滲的雨水同樣會產生強大的徑流,且隨著時間變長,海綿體吸水飽和之后,對暴雨洪水的蓄滯作用將微乎其微。可見要更好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還需要研究制定更全面的方案。
4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4.1 灰色與綠色設施相結合
我們必須在對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有很透徹地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城市自身的條件來科學地使用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對城區進行整治,對于舊城區,綠地率低,通過綠地改造來增加“蓄、滲”效果的開發潛力其實很小,則可加強“排”的作用,主要通過河道疏通、整治、雨水管道改造、路面坡度提升等一系列“灰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來達到及時排澇,防止內澇的目的。對于綠地率高的地區如公園、廣場、林蔭道等休閑區可充分進行生態滯留草溝種植、可滲透路面鋪設、下凹式蓄水綠地擴建、人工濕地和人工湖的建設來加強“蓄、滲”的效果。
結合國際上很多在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早的城市建設經驗,如費城和華盛頓,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后認定大力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同時結合“灰色”基礎設施共同改造建設城區,并將這一決策編制進了政府長期投資計劃中,這些計劃包括綠地改造等“綠色”設施建設和污水廠提標、排水管網升級、深邃建設等“灰色”設施建設。
截至目前,距離2015年國內首批海綿試點城市建設已有2年,鎮江、嘉興等城市也已開展了一系列探索,鎮江采取“海綿+N”的做法,在源頭治理過程中,將海綿化等“綠色”設施改造、積水區整治、雨污分流等“灰色”設施改造和水電、停車場等改造相結合,達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4.2 城市治理與流域治理相結合
流域是一個完整的天然集水單元,城市是流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拋開流域談城市雨洪治理是沒有未來的。流域治理統籌考慮了解決城市外圍的防洪、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問題,從大處著眼,整體著手治理,避免了傳統“就水論水”、“就城市論城市”的單一治水模式。廣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珠江三角洲上游連接西江、北江和東江,下游連接八大入海口,與廣州市直接連通的有虎門、蕉門、洪奇門三個入海口,還有橫門入海口與之及其相近,廣州城市內澇事實上是干流河道在河口泄洪能力不足的集中表現。因此解決廣州城市內澇要從整個珠江流域著手。
海綿城市的實質是慢排緩釋、源頭分散,這種建設理念為流域綜合治理水資源提供了新出路,因地制宜從源頭開始削弱洪水,以“一城一策”的思路從上游著手控制洪水,為下游城市防汛減輕壓力,如山區河道洪水陡漲陡落、洪峰高瘦,可利用地形優勢修建水庫、攔河壩等水利工程截流洪水,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平原地區,可充分利用湖泊(含人工湖)、濕地、池塘甚至蓄水草溝等低洼地來蓄滯洪水。在流域整體治理的基礎上,城市內部通過海綿體修復,河道清淤、拓寬、連通,排水管網擴建等措施,加強水系連通、蓄泄并舉,最終達到城市與流域協同治理,徹底解決城市內澇的目的。endprint
4.3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對海綿城市建設及城市內澇的認識
海綿城市建設難免會對原有城市環境有所改變,造成交通擁堵、噪聲污染、粉塵污染,破壞綠化等。對此,政府應該在選擇有責任心的施工單位的同時,對廣大居民進行宣傳告知,通過大眾媒體等方式,讓居民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將為城市帶來怎樣的變化,著重讓其對比了解海綿城市給城市規劃建設帶來的長遠效益,同時可列舉國外海綿城市建設較成熟地區的經驗,讓居民首先直觀感受到海綿城市,接下來最好能使居民參與到建設中來,尤其是自建住房的居民,可通過政府補助津貼建設家庭可透水停車場、下凹式綠地、花畦、滲透性人行道等設施。
此外通過宣傳教育,使居民們認識到行洪、排水設施對城市預防洪澇災害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維護公共設施設備,重點針對受教育程度低、退休在家且承擔家務工作的中老年人進行宣傳,通過社區力量口耳相傳為宜,養成垃圾分類、不亂扔垃圾的習慣,保證河道不被垃圾堵塞,減少水體污染。
5 展望
目前來看,海綿城市建設對徹底解決廣州城市內澇有著有限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模式是我國未來城市雨洪系統建設的必經之路。原有的單一建設思路、高排放標準、粗放型開發方式已經廣受詬病,幸運的是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管理者已經清晰認識到問題所在。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應該緊密結合廣州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方案,在民眾的積極參與下,在城市治理與流域治理理念的統籌規劃中,通過“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相結合,以達到逐步消除廣州城市內澇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常安,鄧立鳴.廣州市中心城區內澇分析及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11,27(10):25-26.
[2]崔廣柏,張其成,湛忠宇,等.海綿城市建設研究進展與若干問題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32(2):2-3.
[3]崔維敏.海綿城市等于告別內澇嗎?[J].社會之窗,2016,190(08):71-73.
[4]車伍,趙楊,李俊奇.海綿城市建設熱潮下的冷思考[J].南方建筑,2015:105-107.
[5]張建云,王銀堂,胡慶芳.海綿城市建設有關問題討論[J].水科學進展,2016,27(6):794,797.
[6]路長青.結合海綿城市減少淺析城市內澇防治[J].低碳技術,201
6,05.
[7]劉俊勇.對近年珠三角區域外洪與內澇問題的新思考[J].人民珠江,2014(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