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美森
摘 要:目前,我國中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非常迅速,城鎮化水平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但中部地區城市的城鎮化模式和東部地區不同,城鎮化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基于對江西九江的研究,分析了中部欠發達地區城市的城鎮化特征,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部地區;城鎮化特征;產業結構;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3-0162-02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得到了快速增長。1978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僅為18%,到2016年末,城鎮化水平上升到57.4%。年平均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發展速度可謂相當迅速。但是目前我國區域間城鎮化發展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近些年來,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的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增長較快,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本文以江西九江為例,分析了中部欠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特征,并對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若干建議。
1 九江市城鎮化的特征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可以發現,九江的城鎮化進程大概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1)緩慢增長階段(改革開放初~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段時期改革開放剛剛實行,九江的城鎮化發展也比較停滯。據統計,從1979年到1990年,九江的城鎮化率只增長了約4%;(2)穩步增長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十六屆三中全會前)。1992年,改革開放向內地進一步深入,九江的城鎮化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3)高速增長階段(十六屆三中全會后~至今),2003年,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開始強調城鄉一體、協調發展。2003年,九江市城鎮化率為31.2%,到2016年底,城鎮化率上升至52.2%,城鎮化率年平均增長超過1.6%。總體上看,九江市城鎮化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1 城鎮化速度先慢后快
從上文關于九江市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九江的城鎮化速度具有前期較慢、后期較快的特點。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后,作為內地城市的九江,這個時期經濟增長還較為緩慢,城鎮化發展也停滯不前。進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向內地的不斷深入,加上我國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確立了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九江的經濟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城鎮化的快速增長。21世紀以來,國家又確立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新型城鎮化道路。九江抓住發展機遇,城鎮化建設又上入了新臺階,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5%左右。
1.2 城鎮布局呈現首位型特征
2016底,九江市共有總人口484.76萬人,城鎮人口252.94萬人。其中,九江市區有人口70萬人左右,約有30%的城鎮人口集中在九江市區。這說明九江的城鎮布局明顯呈現出首位型特征。從歷史上看,這和九江市的形成過程有著很大關系。由于地理環境優越,港口貿易發達,自古以來,九江就具有良好的商業發展基礎,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所以,大量從事工商業以及其他活動的非農業人口相應地匯集于此,從而使得九江形成首位型城市特征有了先天的自然條件。到了現代,由于京九鐵路的通車、昌九工業走廊的建設和沿江開發的實施等,九江的人口密度與經濟密度的指向不斷趨于一致,現逐漸構成了由沿江和沿線所形成的“T”字型區域。
1.3 各個縣區城鎮化發展不平衡
目前,雖然九江的城鎮化發展速度整體較快,但各地的城鎮化水平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上文所述,九江市區匯集了全市城鎮人口的30%左右,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活動,城鎮化水平最高。其次,共青城由于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是九江乃至江西發展先導實驗區,它的發展近年來非常迅速,領先于其他縣市,2012年時其城鎮化水平就已經達到60%以上。另外,永修和星子(現廬山市)兩地由于位于“T”字型重要區域,其城鎮化水平也較高,超出整個九江市的平均水平。其他大部分的縣(市)區的城鎮人口基本上都散落分布在縣屬各鎮,城鎮化水平不大高,現在普遍只有40%多點。惟有修水和都昌兩個大縣,因為分屬九江東西兩翼,離九江市區較遠,受其輻射作用較弱。再加上境內山地眾多,從事農業的人口占主導,使得其城鎮化要遠遠低于九江市的平均水平。
1.4 工業和第三產業是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力
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前提。九江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和工業作為其強有力的支撐是分不開的。九江作為江西的老工業基地,具有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有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近些年來,隨著強工興城等重大戰略的實施,九江的工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進,實力進一步地增強。2014年,九江的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占到55.3%,說明工業對全市城鎮化的推進作用舉足輕重;另外,第三產業對于促進就業、推動城鎮化的作用日益凸現。2001年,九江市服務業增加值為82.26億元,到2014年,這個數字為658.29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3%。從業人員有107.36萬人,占全市所有從業從員的比重為34.6%,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7.6%。由此可見,第三產業有力地驅動了九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2 九江市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2.1 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
自我國提出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來,中部欠發達地區的城鎮化有了很大的提高。九江這些年也大力推動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6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2.2%,比改革開放初期的3倍還多。但從總體上看,九江的城鎮化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首先,和同為引領江西發展的“雙核”之一的南昌市相比,九江的城鎮化水平要比南昌低出很多(2016年南昌的城鎮化率為72.3%),當然,這主要和南昌的地位有關,南昌是江西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聚焦了大量從事工商業等行業的非農業人口,城鎮化具有天然的基礎。同時,在全省范圍內看,2016年江西全省的城鎮化率為53.1%,南昌、新余、景德鎮、萍鄉和鷹潭的城鎮化率均超出全省的平均值[2],而九江的城鎮化率還要低于全省平均值1個百分點,這說明九江的城鎮化水平在省內相比也不高。放在全國范圍內,2016年我國平均城鎮化率為57.35%,所以,九江的城鎮化率離全國的平均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endprint
2.2 城鎮化水平與產業結構不匹配
首先,工業化是實現城鎮化前提,城鎮化的發展要和工業化發展相適應。根據錢納里發展模式,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比值的范圍最好是在140%~250%,據此來判斷兩者的協調程度[3]。近些年來,九江市積極拓展資金來源,引進先進技術,大力推進工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從而也不斷得到優化。2016年,九江的工業增加值108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7.3:51.9:40.8。由此我們計算出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是1.01,離1.4這個合理值還比較遠。這說明九江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兩者的發展不是非常協調。另外,在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中,我們發現,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的比重非常大,一般都超過50%。而九江的第三產業占的比重只有40%多點,正是由于工業所占比重較高,導致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這說明目前九江的城鎮化水平與產業結構不匹配。
2.3 城鎮輻射能力不足
一般來說,強大的經濟會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同時,城鎮化也會反哺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推進城鎮化產生強大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從而推動經濟更好地發展。雖然,近些年來九江的城鎮化發展勢頭良好,但通過分析發現其城鎮輻射能力不足。首先,全市產業水平低,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科技優勢的產業不多,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其次,九江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低質,產業結構雷同、互補性差,沒有形成彼此分工協作的城鎮體系;再者,九江目前的城鎮布局不夠合理,區域分散,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數量偏少。以上這些缺點削弱了其對整個地區的輻射能力。
3 九江市城鎮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3.1 流出人口回流將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動力
根據有關研究指出,我國的流動人口數將逐漸下降。目前,中部地區廣大城市的流出人口規模較大,隨著這些地區自身經濟的發展,這個數字也將降低。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和發展戰略的調整,許多產業和資金向中部城市轉移,這必將吸引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所以,必將造成外出務工的流出人口回流[4]。九江市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全力推進工業建設,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所以近些年回到九江就業和創業的返鄉勞動力越來越多,這就實實在在地推動了九江城鎮化的增長。
3.2 創新城鎮化模式
過去,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以鄉鎮為載體,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就地城鎮化[5]。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環境不允許中部地區還按照這種模式發展城鎮化,而是要轉變發展方式,走科學規劃、集約發展道路。鑒于此,筆者分析:對于九江來說,除市區外,要大力建設小城市,要發揮縣級城市作為核心市區服務區域的作用,它將會吸引大量的回流人口,從而實現就近城鎮化的目的。另外,除重點培育的有條件個別鎮外,一般的鄉鎮將其職能重點放在服務“三農”上,而不是盲目上一些工業項目,以免發展無以為繼。
3.3 政策優勢將進一步推進九江城鎮化的發展
近來,國家和江西省都非常重視九江的發展,并相繼確立了一些重大的發展戰略。2009年,國家同意江西省成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九江成為推動整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引擎;2013年,江西省正式出臺“昌九一體化”重大發展戰略,這一政策的確立對九江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將九江放到和南昌同等的地位上,成為引領江西發展的“雙核”之一;2016年,國家級贛江新區正式成立,這是中部地區的第2個國家級新區。說明了九江市具有省內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九江市自身為了加快發展的步伐,也相繼提出了強工興城、沿江大開發、新工業十年行動等重要戰略。以上種種政策支持為九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必將進一步推進九江城鎮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昌九一體化背景下九江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7.
[2]韓鑫婷.江西省城鎮化發展質量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6.
[3]高連海.欠發達區域城鎮化特征及其發展機制分析——以信陽市為例[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5(5):82-87.
[4]劉彩珍.安徽省城鎮化階段性特征和發展趨勢分析[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7(1):37-43.
[5]程遙.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中的若干特征與趨勢——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討[J].城鎮化研究,2013(8):43-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