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凌凌
摘要:交通事故報道是電視民生新聞的重要內容。文章通過對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月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現場》的交通事故報道進行比較分析,總結了其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重視后續報道,完整地呈現新聞“真面目”;克服固定成見,多用調查手法做新聞;采用新技術、新理念來豐富交通事故報道;告別“雞零狗碎”,向公共新聞轉型等創新建議。
關鍵詞:民生新聞 交通事故報道 特點 創新
交通事故報道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常見的報道題材,具有較高的關注度和新聞價值。本文抽取了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王牌欄目《都市現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月這四個月的交通事故報道,通過統計和數據分析。分析當前交通事故報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
《都市現場》交通事故報道的內容分析
一、報道數量總體上不斷增多,與極端天氣有密切關系。在時間段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報道數量的多少反映了媒體對某類新聞的重視程度。筆者通過對選取的四年中1月份交通事故報道的統計發現,報道數量共計有86篇。其中2014年1月12篇,2015年1月16篇,2016年1月26篇,2017年1月32篇。
從統計來看,總體上《都市現場》對交通報道的報道不斷增多。2016年1月比2015年1月多10篇,2017年1月比2016年1月多6篇,這說明《都市現場》對交通報道日益重視。究其原因,首先,2014年到2017年,隨著國家進一步放開購車政策,南昌市機動車輛迎來了快速增長,2016年是集中爆發期。這必然激發公眾對交通安全信息的需求,《都市現場》對交通報道的重視正是迎合了這種市場形勢。其次,數據統計還顯示,《都市現場》對交通事故報道的數量與天氣有密切關系。比如2016年1月,江西省迎來歷史上少有的寒潮天氣,氣溫驟降到零下3攝氏度,雨夾雪之后道路結冰,極端天氣導致境內頻發交通事故。一個月內,《都市現場》播發了26篇交通事故報道,與2015年相比,可以說明顯增多。
二、報道體裁單一,需加強深度報道。新聞體裁是根據事件的性質與重要程度,以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為目的,表現新聞價值的形式。不同的新聞因其重要性不同,所采取的體裁也不同。從對《都市現場》四個月的交通事故報道統計中發現,新聞消息占到報道總量的74.4%%,有64條,其次是新聞特寫7條,占到報道總量的8.1%,再次是深度報道5條,占到報道總量的5.8%。
消息是一種簡短的報道形式,可以在第一時間將發生的重大新聞傳播給受眾。利用這種形式,《都市現場》可以盡可能地搶抓本地區最典型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并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眾,因此便成為其新聞報道的首選。實際上,新聞消息不僅作為交通事故報道的主要體裁,在《都市現場》其他民生新聞報道中也是主要的體裁,可見消息所占的重要地位。可是,除了消息、特寫之外,深度報道偏少,系列報道和專題報道沒有涉及。只有2015年1月的《贛州:瘋狂轎車 連撞4人》和2016年1月的《撫州:漂亮新娘下班途中遭遇車禍》在之后的報道中進行了一次回訪報道。新聞評論則更少,只有在每條交通事故報道后由主持人作簡要點評。可見,《都市現場》交通事故報道的形式較為單一。單一的報道體裁不僅容易引起觀眾審美疲勞疲勞,還會影響報道效果。
三、監控視頻等素材偏少,“再現現場”以記者采訪為主。報道交通事故,要“再現現場”,主要有監控視頻、記者采訪、目擊者拍攝視頻或者圖片等三種途徑。據統計,四個月的86條新聞中,有監控視頻的為12條,所占比例為13.9%;記者采訪有64條,所占比例為88.4%;目擊者拍攝視頻或圖片的有13條,所占比例為15.1%。可見,《都市現場》交通事故報道中“再現現場”,主要以記者采寫為主,監控視頻與目擊者拍攝占一定比例,但比例偏低。
監控視頻與目擊者拍攝的比例較低,容易影響交通事故報道的真實性,記者事后到事故現場采訪、實地考察無法真實、生動地還原現場情況,缺乏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而且記者采寫具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性,通常會對事故現場鏡頭進行選擇性編輯,在報道上更多地體現了媒體欄目的話語,使交通事故報道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其他新聞當事人在報道中的失語,甚至可能影響到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四、報道的傾向性以正面評價為主,管理部門較少涉及。交通事故報道內容的呈現,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傾向性,一是正面評價,這里面包含對于事故正面肯定之詞;二是中性色彩,可以看做是不含有個人感情色彩的客觀報道;三是負面評價,是指關于對交通事故的負面性報道以及所進行的批評。
從統計來看,四個月的交通事故報道整體上持正面評價的為42篇,占總體的48.8%。負面評價的為23篇,占總體的26.7%。中性色彩的評價占到了21篇,占總體的24.5%。可見主流媒體,突出正面宣傳,做好輿論引導,是其擔負的重要責任。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發揮輿論引導功能,教育廣大市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就成了必然的要求。然而,從對報道內容的分析來看,所有負面報道的負面對象皆為事故當事人,而沒有管理部門,缺失了對政府管理部門的監督。比如,2016年1月20日的《鷹潭:交警上路查處車輛違法行為》中,交警對鷹潭某一道路上的幾十輛違章停車車輛進行處罰。據交警說,在附近另一條道路修好后,已經劃出了停車車位,但大家還是習慣性停在這里。但既然有如此多的車停在這里,附近的停車位劃分是否合理,或者由于新修繕的道路,大家還不了解停車位的位置,是否應該在該路段設立禁止停車和停車指示標牌。記者并未報道這些問題,而是習慣性忽略了這些執法管理部門的責任。
五、新型報道方式應用較少。在電視民生新聞交通事故報道中,運用可視化技術來構建新聞畫面,將事故現場通過3D或FLASH來表現,可以讓新聞更直觀、更形象;運用大數據,可以使得報道更有深度。然而,《都市現場》這四個月86篇交通事故報道中,新聞可視化技術、大數據等新型報道方式偏少。其中,運用了可視化技術的報道為12篇,占總體的14%。而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報道交通事故的篇數為零。可見,《都市現場》在交通事故報道中,不太注重運用新型報道方式,節目整體略顯老套。endprint
交通事故報道如何創新
一、重視后續報道,完整地呈現新聞“真面目”。媒體必須恪守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原則,必須對事件進行完整地報道,其中后續報道必不可少。只有努力尋找新聞事件背后的根源、某一行動的原因,才能為觀眾提供更多的視角,使新聞事實接近真相。交通事故具有突發性,為了搶發新聞,不可能在第一次報道中,窮盡所有的內容和要素,即便再全面都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此外,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如何賠償還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報道之后,需要進行跟蹤報道,把完整的事件過程在后續節目中繼續呈獻給觀眾,從而傳播普及知識,教育大眾注意防范。
二、克服固定成見,多用調查手法做新聞。新聞學者李普曼認為,成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秉性。人們固執地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度過每一天,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新聞記者畢竟是一種職業,客觀性報道應當被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使命規范在新聞職業道德中。因此,《都市現場》民生新聞中的交通事故報道,記者也應盡力以一種寬廣的思維和視野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尤其是涉及到負面新聞與評價事件當事人時,要尊重新聞報道原則,尊重新聞當事人權益。另外,還要多運用調查手法來報道交通新聞,這是因為過于單一的消息報道,雖然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搶發了新聞,但往往會導致采訪不全面,甚至失實。多運用調查手法,可以倒逼記者盡可能地去傾聽各方說法,接近事情真相,報道會更客觀全面。
三、采用新技術、新理念來豐富交通事故報道。電視民生新聞的交通事故報道,要與時代同行,運用新技術、新理念。首先要引進電視后期制作“高手”,通過他們所制作出來的3D動畫和FLASH準確地“再現現場”。其次是要與交通管理部門緊密合作,拿到盡可能多的交通“大數據”,通過對大數據的科學分析,挖掘出一個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背后的新聞,分析眾多交通事故的個性與共性,提高報道的可看性和權威性,讓新聞“高檔”起來,讓交通事故報道更有深度。
四、告別“雞零狗碎”。民生新聞通常被人視為“雞零狗碎,一地雞毛”,這就要求其中的重頭——交通事故報道,首先不能“浪費”線索,要增加深度新聞,不能讓消息報道“一統天下”,要做出更多的調查報道、深度報道。其次,要學會利用新媒體,運用微信、微博等平臺,促使公眾熱情參與討論,制造話題。《都市現場》作為一檔電視媒體欄目,不僅擔負著傳遞信息的任務,還具有教育和輿論引導的責任。第三,《都市現場》應當利用媒體資源,針對安全駕駛與交通事故做專題報道,以營造熱點,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豐富報道的形式,提高節目的檔次。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