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隨著市場對豬肉的需求一直增加,我國對于商品豬的消費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然而,如果對母豬產后護理措施不敷妥當,就很容易引發母豬產后出現子宮脫出、乳房炎、產后不食等諸多疾病。對母豬產后進行疾病防護是非常重要的,對母豬產后的疾病治療是否得當更加至關重要,不僅關系著母豬的存活,也影響幼豬崽的存活率。
關鍵詞:母豬產后;疾病治療;臨床要點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24
母豬產后容易出現身體衰弱的現象,從而導致各種產后疾病趁虛而入,嚴重影響了母豬自身的健康以及幼崽的存活率。對母豬產后疾病治療進行臨床研究能夠降低母豬的死亡幾率,進而提高幼崽的存活率,并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母豬的生產效率。本文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就母豬該如何進行產后預防護理進行說明,并且對母豬產后出現的幾種常見疾病進行臨床要求上的具體討論。
1 產后疾病預防護理
1.1 分娩后注意事項
母豬分娩結束,要為母豬準備充足的淡鹽水供其飲用,補充母豬生產所耗費的能量。還需要對母豬的身體進行清洗,清洗母豬的乳房以及外陰部位,最重要的是對母豬尾根部以及外陰部周圍進行徹底的清洗,保證干凈清潔。
1.2 環境及飲食要求
要及時清洗豬圈內的污穢物,避免母豬受到細菌感染,對豬圈墻、地面要噴灑足夠的消毒液進行消毒。要給母豬制造舒適的生養環境,保證豬圈內空氣暢通、清潔衛生、設施齊全、安靜無干擾。在日常喂糧上,對產后母豬采取適當的照顧,做好飼料采購貯存工作,喂養高營養、高質量飼料,這些都對母豬產后恢復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2 常見產后疾病及臨床要求
2.1 產后子宮脫出
產后子宮脫出是指母豬產后一段時間子宮向外脫出,使得子宮感染細菌污穢,導致黏膜出現腫脹、充血。疾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母豬營養不良,飼養管理不夠到位,且抵抗力不足;還有就是引產不當導致。
這時需要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進行注射,也可以選用少于1000mL的生理鹽水進行注射,從而確保子宮能夠在注入液體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如脫出較嚴重,要先將黏膜上面的污染物清理干凈,之后再用3%明礬溶液進行清洗,用消毒的針頭刺破黏膜使液體流出;將產后母豬壓住,順勢將子宮推回至母豬腹腔當中,然后進行縫合,并注射藥物進行抗感染。
2.2 乳房炎
乳房炎疾病的產生主要因為母豬的乳頭被幼崽咬破,或由于與地面產生摩擦,或由于天氣寒冷被凍傷等使乳房受傷感染;豬圈的衛生環境太差會引起細菌的滋長從而引發疾病;母豬懷孕的最后階段體內水分會出現失衡狀態,不及時排除體內毒素也會引發乳房炎。
臨床可以采用人工按摩乳房,擠出母豬乳房內積乳,從而使得乳房內腫塊消散,再在傷患處涂抹10%的魚石脂軟膏。建議用宮乳炎康一套肌肉注射,連用2~3d。對于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宮乳炎康配合抗菌先鋒聯合用藥,配合使用溫水熱敷母豬乳房。在這之前還可以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在產前一段時間就開始對母豬進行乳房按摩,保證母豬在泌乳期乳房管道通順,防止乳房結節的出現,進而導致乳房炎。
2.3 產后不食
產后不食是指從母豬分娩開始到哺乳結束這段時間內所出現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出現絕食的現象。疾病產生原因有很多種,通常分析為以下幾個類型:消化不良型、低血糖缺鈣型、產后感染發熱型等。
產后不食疾病最主要的解決方法不是治療,而是預防。對于消化不良型母豬要注重調節母豬的腸胃功能;低血糖缺鈣型則要以補充糖、磷、鈣為主,加大營養的攝入;產后感染發熱型則需要提升母豬的綜合抗感染力。在日常飼養當中,要加強對母豬飼養的管理,對產后不食疾病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在產前讓母豬攝入適量的維生素以及抗生素,確保母豬營養均衡,并鍛煉母豬進行適度運動。
3 結語
上述病癥是母豬產后疾病當中的幾個典型疾病。通過對這幾個具體病例的分析與研究,充分了解到了母豬產后疾病治療的臨床要求。在具體的臨床治療措施當中也充分反映出了疾病預防的重要性,要求在日常中先從預防疾病做起。
參考文獻
[1]張建岳.新編實用獸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2]寶志娜.母豬產后疾病中獸醫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5(12):65-66.
作者簡介:方榮奎(1974-),男,云南景東,北京農業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動物醫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