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波 楊 武
(1.四川省瀘縣農林局,四川瀘縣 646100;2.四川省鄉城縣農牧和科技局,四川瀘縣 646100)
鄉城縣藏豬產業提質增效的思考
華 波1楊 武2
(1.四川省瀘縣農林局,四川瀘縣 646100;2.四川省鄉城縣農牧和科技局,四川瀘縣 646100)
藏豬是主產于高山高寒地區,屬世界少有,我國獨有的珍貴豬品種。鄉城縣藏豬長期生活在無污染的高寒山區,具有皮薄、胴體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特細、肉質細嫩、野味較濃、適口性極好等特點。可生產醬、鹵、烤、燒等多種制品,其中烤乳豬是極受消費者親睞的高檔產品。開發好藏豬產業,對藏區農牧民創業增收,脫貧致富,奔向小康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藏豬;產業;提質增效
藏豬是分布在高海拔地區的放牧豬種,原產于我國青藏高原半農半牧區,海拔2900~4100 m的森林和河谷地帶為其主要活動范圍。因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終年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使其形成了視覺發達、嗅覺靈敏、心臟發達、頭長嘴尖、體軀狹窄、前高后低、四肢結實、鬃毛粗長、絨毛密生、沉脂力強等適應高原惡劣氣候和低劣飼養環境的特點。
2016年,鄉城縣存欄藏豬 28617頭,其中種用公豬 3434頭,母豬 4439頭,商品豬 20744頭。分布在十二個鄉鎮。飼養量最多的養殖戶存欄 102頭,戶平均存欄 7.5頭。母豬平均產仔數6.5頭,成活率88%。存欄數量最多的鄉鎮是青麥鄉(青麥鄉的藏豬是和內江豬、榮昌豬、成華豬等雜交,白依鄉藏豬是純藏豬),計2298頭。
2016年底鄉城縣共計出欄藏豬1055頭,平均價格50元/kg,2000 元/頭,銷售收入211萬元,戶均收入 557元(全縣3788戶,按1055頭商品豬計)。
(1)養殖規模小,分布散,服務成本高。
(2)無養殖標準和產品標準,更無優秀產品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強。
(3)飼養模式為放牧為主,圈養為輔,不利于環境衛生和疫情控制,成活率低。
(4)生長周期長出欄率低,一般需要1~1.5年方可出欄。
(5)近親交配概率大,有品質退化的現象。

(1)對中小規模豬舍建設的投入按照3000元/戶補貼,鼓勵農戶按照標準新修藏豬圈舍,適度擴大飼養規模。圈舍為磚混結構,長5m,寬4m,前墻高1.7m,后墻高1.5m,水泥地面,利于排污。水泥澆筑頂棚,圈舍后方建一個1m3的化糞池,可以充分利用糞污生態還田。
(2)將藏豬養殖與果樹栽培相結合,以種養循環的模式與旅游觀光巧妙結合,做到養殖增收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3)積極引進較大規模的養殖企業,建設藏豬祖代,父母代擴繁場,建立藏豬良繁體系,嚴格選育,防止品種退化。對引進的養殖企業在用地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建場和引種費用上給予補助。
(4)鼓勵畜科所等科研單位利用藏豬與太湖豬,內江豬等國內優良地方品種豬的雜交試驗,開發既適應高原環境,又適應丘陵甚至平原地區;既有風味物質濃厚,體型相對較大,生長速度又相對較快,繁殖能力相對較強的雜交組合。逐步培育藏豬新品系,甚至新品種。
(5)引進農業保險公司,引導養殖戶對飼養的藏豬投保,降低養殖風險,確保藏豬養殖的可持續性。
(6)建立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藏豬疫病防控和飼養管理標準體系。按藏豬體貌標準選種選育,種豬按照地方豬營養標準飼喂全價飼料。商品豬實行滿月閹割,同時免疫注射,適當補飼青稞、玉米、豆類等糧食作物。提高運動量,飼養8個月以上,體重達40~50kg,方可出欄。
(7)成立鄉城縣藏豬養殖合作社,各鄉鎮成立分社。將全縣各類藏豬養殖戶,經營戶緊密聯系起來,做好生產與市場的對接。既搞好藏豬養殖,又能加工銷售藏豬產品。
(8)引進和發展加工企業,建立藏豬深加工體系,建立藏豬產品的品質標準,開展綠色及有機產品認證,為鄉城藏豬及其產品注冊商標,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端藏豬產品。
(9)建立網上銷售平臺,立足西南,放眼全國,通過物流體系將優秀的鄉城藏豬及其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1] 史金發,盛劍.規模養殖給力應城養豬產業提質增效[J].農村工作通訊,2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