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禮如+李巖+孟力力
摘要:設施蔬菜已發展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隨著設施蔬菜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市場流通的便捷,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和制約因素。為分析江蘇設施蔬菜產業發展中關鍵風險影響因子,在對江蘇設施蔬菜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客觀地分析了江蘇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和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子,提出江蘇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應從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逐步提升設施抗風險能力、加強土壤修復和改造、加快推進機械化生產等方面入手,加以應對和解決。
關鍵詞:江蘇;設施蔬菜;產業;經濟效益;風險因子;制約因素;發展現狀;政策支持;抗風險能力;土壤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S326.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8-0332-02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5)1033];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編號:ZX(15)3008]。
作者簡介:夏禮如(1969—),男,江蘇泰州人,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設施與裝備、設施農業及管理等研究。Tel:(025)84390431;E-mail:xlrjaas@126.com。 由于設施蔬菜栽培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其栽培面積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發展設施蔬菜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江蘇省2014年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達到75.7萬hm2,占耕地面積比重達16.5%。但隨著設施蔬菜的快速發展,設施蔬菜產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影響和制約了設施蔬菜的整體效益和發展,必須加以研究并切實解決,以推進設施蔬菜持續、健康良性發展[1-2]。
1 江蘇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1 設施類型
江蘇地處我國南北交接地帶,南北、東西氣候差異較大,再加上江蘇南北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從而導致省內設施類型復雜、多樣化。全省設施面積75.7萬hm2,按類型統計有溫室、中高棚、小拱棚,以中高棚為主,占71%,溫室占11%,小拱棚占18%。全省設施主要集中在徐州、鹽城、宿遷、淮安,分別占全省設施面積的比重為25%、16%、11%、10%。全省小拱棚主要分布在鹽城、徐州、宿遷、南京,分別占全省小拱棚面積的比重為23%、20%、14%、11%。全省溫室以日光溫室為主,主要集中在徐州、宿遷、連云港、鹽城、淮安,分別占全省溫室面積的比重為53%、19%、17%、6%、4%(數據來源于調研數據匯總整理所得,下同)。
1.2 主要種植品種和模式
江蘇省蔬菜種植的主要品種類型有番茄、辣椒、大白菜、白菜、甘藍、茄子、黃瓜、芹菜,占蔬菜種植面積45%以上,其中白菜、大白菜、辣椒、番茄、黃瓜、茄子分別占9.30%、810%、7.04%、5.40%、4.50%、4.00%。
江蘇設施蔬菜主要種植模式包括:(1)日光溫室長季節栽培,主要是種植蕃茄、辣椒、黃瓜,番茄、辣椒2—11月連續采收,黃瓜一般9月至次年5月連續采摘;(2)日光溫室冬春季栽培,一般種植黃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春節期間批量上市;(3)中高棚、小拱棚春提早栽培,這仍是江蘇地區最主要的栽培模式,通過2層及以上薄膜覆蓋,使蔬菜生育期提前1個月以上上市;(4)中高棚、小拱棚秋延遲栽培,通過2層及以上的薄膜覆蓋,使蔬菜在冬季不受凍害,保持新鮮,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調節采摘時間,以爭取效益最大化,同時讓居民在寒冷季節吃到更新鮮的蔬菜;(5)大棚反季節栽培,采用多層覆蓋(地膜+小棚+2層覆蓋薄膜或地膜+小棚+1層覆蓋薄膜+草簾)栽培辣椒、番茄等,使采收期比秋延遲栽培還要延后1~2個月,效益可大幅度提高,甚至超過秋延遲栽培1 倍以上;(6)溫室水培、基質栽培,為避免土壤連作障礙,保障蔬菜質量安全,已有少數園區采取水培、基質栽培生產番茄、辣椒和生菜為主的葉菜,主要以觀光、展示為主,兼顧生產;(7)植物工廠,在南京、淮安、江陰等園區已建設少量植物工廠,生產葉菜,主要以展示為主,產品供應高端市場[3]。
1.3 江蘇省蔬菜流通情況
江蘇現有常住人口近8 000萬,每人每年擁有蔬菜 580 kg,上海40%左右的農產品是由江蘇提供的。江蘇年地產蔬菜超過500億kg,全省城市蔬菜自給率平均超過60%,蘇北自給率最高,鹽城超過90%,徐州、宿遷、連云港、南通都在80%以上,淮安、揚州70%以上。全省城市葉菜類蔬菜自給率平均80%,無錫、揚州最低,為60%左右,徐州、宿遷、連云港、南通、淮安自給率均超過90%。
2 影響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主要風險因子
2.1 市場
由于目前蔬菜生產總量供大于求,局部結構性過剩,蔬菜價格受市場影響比較大,再加上物流業的發展,大部分蔬菜長途運輸快捷,導致種植戶對市場信息難以準確掌握、對蔬菜最佳種植和采摘上市時間不可預測,因此市場成為影響蔬菜效益的關鍵因子[4-5]。
2.2 設施結構性能
江蘇雖屬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但因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多因素影響,設施結構類型復雜多樣,設施冬季保溫性能不夠、夏季降溫效果差。日光溫室普通冬季保溫性能差,一般室內最低溫度只能達5~6 ℃,只能是維持蔬菜不死亡,難以保證蔬菜正常生長需要;蘇北部分地區的大棚設施仍以 6 m 及以下大棚為主,部分還是竹片結構,不僅保溫性能差,而且不適合機械化操作,增加了勞動力成本;江蘇地區冬季多陰雨,甚至連續1周以上無日光,影響冬季日光溫室光照、能量的形成和積累。
2.3 土地承載力
江蘇地區人多地少,因此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復種指數比較高,間作、套種、輪作各種種植模式應有盡有,長期超劑量施用化肥、農藥、農膜,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也會導致土地承載力下降,影響土地持續健康發展。普遍存在土壤連作障礙,大部分種植戶不能合理進行輪作,緩解土壤連作障礙問題,導致部分土壤產量下降或難以繼續耕作[6]。endprint
2.4 勞動力成本
江蘇地區由于經濟比較發達,為了獲取更多的報酬,大部分勞動力以外出務工為主,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和老年男性,設施蔬菜種植大部分品種須精耕細作才能有較高的產量和收益,勞動力成為制約設施蔬菜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勞動力成本已占生產成本的60%以上,番茄是設施蔬菜中用工量最多的,徐州地區日光溫室種植秋延遲番茄,因勞動力成本太大,正常年份基本沒有效益,主要依靠其他葉菜類蔬菜輪作產生收益[7-8]。
2.5 病蟲草害
設施栽培條件下,由于設施內小氣候的影響,設施與露地生產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和防控措施不一樣,設施內因濕度相對較大,病害發生的概率加大,病毒病傳播更快,更容易導致大面積發生,因此防更為重要,部分種植戶為了控制病害的發生,采取每隔7~10 d噴1次藥的措施,這既增加了成本,也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3 應對風險因子的主要措施
3.1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設施農業支持力度和設施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要制定鼓勵和扶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設施蔬菜產業大數據收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除對江蘇省內設施蔬菜生產、銷售、流通等信息進行收集、匯總外,還要整合國內外的相關信息數據,并定期發布和讓園區、生產企業、種植大戶等進行查詢,從而指導和引導設施蔬菜有序生產;要通過政府資金引導廣大設施蔬菜種植者按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要求改善生產環境、生產設施條件,提高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水平。
3.2 逐步提升設施抗風險能力
要逐步淘汰小拱棚,改造為8 m以上跨度的標準鋼架大棚,改善設施抗風險能力,同時適應機械化操作;要研究和提升現有日光溫室的綜合性能,解決江蘇淮北地區冬季多陰弱光、潮濕、保溫性能差的問題;要針對蘇南、蘇中、蘇北、沿海、內陸等不同氣候條件制定適合不同區域氣候特點的設施結構,并按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高標準建設新設施、改造現有設施。
3.3 加強土壤修復和改造
要合理規劃設施蔬菜茬口安排,通過水旱輪作、不同作物輪作等措施,避免土壤連作障礙產生或緩解連作障礙;要多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復合肥,或通過定期休耕,逐步改良土壤;要限制或逐步消減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的殘留,推廣應用可降解膜材料。
3.4 加快推進機械化生產
隨著勞動力緊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大,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發展農業機械化成為必然。通過農業機械化,既可以減少勞動力成本,又可以進一步規范農藝技術,提高設施蔬菜效益。
參考文獻:
[1]萬云龍. 淺談設施蔬菜發展的風險因素及應對措施[J]. 吉林蔬菜,2013(12):48-48.
[2]張兆同. 設施農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1-3.
[3]曾曉萍,周 軍,曹光亮,等. 江蘇省設施蔬菜部分主要栽培品種[J]. 中國蔬菜,2014(1):86-88, 89.
[4]趙 博,劉曉昀. 農戶種植設施蔬菜的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3(6):83-87.
[5]王振學,黨 偉. 淺談設施蔬菜效益持續偏低的原因和提高生產效益的措施[J]. 科學種養,2015(7):7-8.
[6]涂維亮,崔東霄. 蔬菜規模化生產風險控制體系的建立[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1):5174-5178.
[7]范 琳,陸學文,沈建新. 江蘇省設施番茄成本收益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78-481.
[8]顧善華,王伯高,王麗萍. 江蘇鹽城市設施農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 中國園藝文摘,2015(3):63-64.、劉長安,周忠凱,馬運鳳. 城市“屋頂農業”發展可行性及其策略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8):334-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