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依平 許麗君
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建設的意義、問題與推進
◎羅依平 許麗君
近年來,隨著法治政府建設的不斷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范化和合法化逐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務院相繼發布了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2004年)、《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2008年)、 《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2010年)三個文件,分別對行政決策、重大行政決策的機制和程序等進行了規定,使重大行政決策制度成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優化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至此,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建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級地方政府也先后出臺實施細則予以推進,成就斐然。
重大行政決策具有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程度深、影響范圍廣、影響時間長等特點,一旦做出決策,則會對行政相對人的切身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合理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使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在法治軌道上運作顯得十分必要和關鍵。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要求政府在做出重大行政決策的整個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定的決策程序確定行政決策者、商議重大行政決策議題、抉擇行政決策事項、考核行政決策績效。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的核心是依法決策,換言之,任何違反法律規定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而實施的行政決策行為均視為無效。
(一)防止公權力的隨意行使,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以法律形式來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讓決策過程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有利于將以往部分行政機構擁有的大量自由裁量權分散到參與行政決策的各個部門當中,對公權力進行嚴格的限制,防止其隨意行使,以達到決策分工明確、多群體參與、共同商討、集體決策的目的。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一方面可以彌補我國實行的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弊端,通過分散決策權力,規避行政首長的決策風險;另一方面,引入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公民聽證制度和法律審查制度等程序制度,也可以避免和減少重大行政決策失誤和決策風險,為實現重大行政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提高行政機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更好地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將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納入法治化軌道,對行政決策的每個步驟以明確價值取向、明確權責、明確目標、明確時效的方式加以確定,使重大行政決策活動在行政機關內部的組織活動中得到規范化的運行,可以有效防止行政機關因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沖突、政府利益與公民利益的沖突而造成錯誤決策,避免損害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價值目標。同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強調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參與,不僅可以確保決策前充分吸收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問計于民,有效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多元利益訴求,還可以減少決策方案公布后社會公眾與行政機關之間的利益矛盾。另外,在構建利益相關者各方協商對話、達成廣泛共識的過程中,行政機關的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也將得到提升。
(三)促進政務公開,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2004年出臺的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行政決策的事項、依據和結果要公開,公眾有權查閱。重大行政決策中 “征求意見”環節正是政務公開的體現,通過制度化的征求意見環節,將多樣化征求意見的形式運用到重大行政決策程序中來。隨著電子政務的逐步實施,尤其是多種新媒體工具的發展和運用,讓公眾及時了解重大行政決策的制定與實施情況,充分行使 《憲法》所賦予公民的對國家事務的 “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政治權利。政務公開也有利于公眾對行政決策的實施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有助于政府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決策運行機制和決策失誤責任追究機制,從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

(一)成效
1.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立法逐步展開。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層面上,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 《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文件,都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提出了規范要求。另一方面,在地方政策層面上,一些地方政府就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出臺了專門性的規章或實施細則,如湖南、廣東、浙江、云南、江西等省,還有部分地級市和縣市也發布了專門性規定,特別是針對地方政府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地方政府出臺的關于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文件共有38份。
2.科學民主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逐步確立。如在 《江西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 《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等地方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設計中,明
確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重大行政決策時,需向社會公布決策備選方案、征求公眾和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并在作出決策之后的一定時限內,向社會公布重大行政決策結果。這些規定將決策公開與公眾參與的原則運用于地方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設計當中,對于確立科學民主的地方政府決策程序規章,推進地方政府決策程序法治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3.對地方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監督和制約逐步加強。當前,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對重大行政決策活動的跟蹤、反饋和監督。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在新聞媒體的采訪中表示,要求本級政府領導的部門、本地區的鄉鎮政府和相關負責人定期報告行政決策程序運作落實情況,接受新聞輿論和群眾的監督,并采取專家評估和公眾評估的方法跟蹤、監督政府部門的決策制定工作,獎勵先進單位和個人,督導落后的部門和個人并進行相關責任追究。這些做法不僅能提高地方政府決策程序的規范性,加快地方政府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建設的步伐,而且能有效約束地方政府行政決策權力的擴張,確保行政權力為民辦事,為民謀利。
(二)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仔細分析,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國家層面立法尚處于缺位狀態。這幾年,部分省、市、縣級政府先后出臺地方性規章,針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問題提出要求并有切實推進,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臺一部統一的 “行政程序法”,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缺少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制。從已頒布實施的程序性法律文件可以看到,目前沒有涉及行政決策的中央層面的立法。關于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定只是散見于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之中,但很多地方性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由于制定過程簡單,規定較為粗放,又無國家層面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往往在行政決策程序的運作、行政決策權力的規范和行政決策的監督與追責機制方面存在缺陷。國家層面的立法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的發展,不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設。
2.對重大行政決策的內涵界定還不明確。關于重大行政決策的界定,不同層級的地方政府規章或其它規范性文件對此具有很大差異。通過對目前地方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立法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對于 “重大行政決策”內涵的理解并無一致的看法,對重大行政決策主體的權限約束和權力分工等也缺乏明確界定,極不利于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的進展。
3.專家和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的渠道仍不暢通。隨著行政管理法治化和民主化的不斷推進,我們應該看到,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制定過程,不僅是公民行使民主政治權利的表現,也是陽光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專家和公眾參與重大行政決策活動的渠道仍不是十分暢通,部分政府公務員的執政為民意識和服務行政意識還不清晰,一些政府機關關于重大行政決策制定的相關信息也不按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向社會公開,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很難真正參與到重大行政決策的制定中,他們合理的利益訴求也得不到充分表達,這就嚴重影響了重大行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
4.行政決策權責平衡機制和決策失誤糾錯機制尚不完備。我國現在的地方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存在嚴重的權責不對稱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對行政機關法定的重大事項決策權沒有明確劃分、行政決策權力和決策責任相互分離以及重大決策失誤的責任追究和糾錯機制不甚健全等等,導致行政決策監督機制作用的發揮受到一定的制約,無法在法規制度的框架內正常運作并產生監督實效。
(一)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一個完整的行政決策程序應當包括合法性審查、決策調研、專家論證、公眾參與、決策風險評估、集體討論決定、公布決策方案、決策后監督等一系列環節。近幾年來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由此看來,只有盡快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并以法律文本的方式加以明確規定,并確保在重大行政決策制定的實踐中嚴格執行,才能推進我國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治化進程。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重大行政決策過程。公眾有序參與重大行政決策過程是保障公民民主政治權利,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重大行政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各級行政機關應強化重大行政決策公開的觀念,在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框架內,提供公眾參與的平臺,拓寬公眾參與的途徑,取得公眾參與的實效。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專家和群眾的意見。這就必須把政治協商納入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增強民主協商的有效性。
(三)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監督。對重大行政決策行為進行監督是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法治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具體內容應包括:重大行政決策的主體是否具有法律授予的權力、重大行政決策的權力是否依法行使、政府公務員是否出于個人或部門利益而進行了非法決策或違規決策、重大行政決策是否經過了可行性分析和論證、重大行政決策的方案是否聽取了民意并進行了合法性審查、重大行政決策一旦發生失誤是否啟動了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和糾錯機制等等。
(四)制定國家層面的行政程序法。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法治化建設,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其重要的保障條件。通過制定全國統一的行政程序法,以法律的形式對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的權力邊界和相關程序進行明確規定,不僅在制度上規范了行政決策權力、界定了行政決策范圍、強化了行政決策責任,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決策質量,減少甚至避免重大行政決策的失誤,在法治的軌道內加快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進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羅依平,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麗君,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健全協商民主制度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決策模式創新研究<14BZZ046>”階段性研究成果/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