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玲
摘 要:由于我國地形復雜,眾多河流交錯縱橫,因此,防汛抗旱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其中,防汛抗旱與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所以本文主要圍繞防汛抗旱措施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進行分析,以期能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防汛抗旱;應對措施;經濟建設地位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2.239
0 前言
作者就職于水利部門,從事水利建設與管理、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農田水利等工作,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本文就作者工作單位東營市水利局相關研究經驗對防汛抗旱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些借鑒。
1 防汛抗旱在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有關部門未重視防汛抗旱工作
對于防汛抗旱工作,相關部門負責人并沒有對其表示高度重視,所有的防護措施都只是形式的,并沒有深入內部進行詳細地防護或者抗災準備。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側重點都在于不惜一切發展經濟,而對保護環境、注重綠化等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及維護過多關注,尤其是上級發布說明,各省、市、縣等下級單位均需大力開展防汛抗旱準備工作時,部分當地政府為了敷衍上級檢查或監督,只是簡單地進行宣傳各基礎設施建設,并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金于其中,僅僅起到了一個短期的防護作用,當災害突發時,根本無法及時進行防護各管理,這會對所處地區的市民人身財產安全、經濟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等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1.2 防洪抗旱基礎設施不達標
我國初步實施水利工程建設工作時,大力開展水利資源與電力資源建設工作,為求其能保證所處地區防汛抗旱工作能夠及時進行,輸入大量技術人才,加大對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使用年限超過標準規定的之后,設備便會開始出現磨損、老化嚴重等現象,不及時更換就會影響到水利工程正常工作。各地區的防汛抗旱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側面反映了城市經濟建設水平,因其會直接影響到居民人身財產安全、土地耕種等,出現災害時還會阻礙各行各業繼續正常運行,進一步影響到城市經濟建設,并且由于信息技術帶動經濟發展,防汛抗旱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高新技術發展水平,因此完善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城市經濟建設及發展勢在必行。
1.3 防汛抗旱工作中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重點出現了很多變化,相應的,也轉變了相關人員的注意力。因為城市建設中可流動資金相對比較固定,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將資金都重點使用在其他城市建設中,對于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便會日益減少,甚至根本無法達到正常建設標準。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問題得不到改善,使用年限較久的設施無法及時得到更換,就會造成防汛抗旱工作存在隱患,一旦出現災情,便會影響防汛抗旱工作順利開展,進而導致當地居民人身財產受到危害,城市經濟建設遭受嚴重打擊,制約了當地城市化發展進程。
2 完善和加強防汛抗旱工作的相應措施
2016年,東營市因為降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不均,春季部分區域長達41天無降水,9萬畝農作物出現災害。夏季局部出現暴雨情況,共計1.512萬人受澆灌災害。因其早期對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并做好了相應的準備,相關部門依照省防總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抗旱備汛工作,圓滿完成了防汛抗旱工作。由此可見,當出現干旱洪澇災害時,利用其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前制定好相應的解決措施,便可有效避免災害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居民人身財產安全上的損失,對城市經濟建設與發展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2.1 提高相關人員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
根據作者多年工作經驗,開展防汛抗旱工作的核心便是對于災害的重視程度。提高對防汛抗旱重視程度,進行有效的規避災害、減少災害損失以及解決災害方面的培訓,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洪澇、干旱災害的觀察,力求能夠及時發現災害發生[1]。相對干旱而言,洪澇直接威脅著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只有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大對其危險程度的宣傳力度,使所有居民才能熟練掌握規避災害并進行自我救助等相關信息,保證人身安全。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以及防汛抗旱部門要增加對災害的重視程度,提前做好部署工作,保證災難來臨時,可及時進行防汛抗旱工作,從根本上減少災害對當地居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威脅。
2.2 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
可以利用高新技術的支持,將防汛抗旱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進及創新,使其能夠滿足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對于老化嚴重的設備需要及時進行更換,損壞的或者出現不配套現象的也要全部換新。并且日常加強對防汛抗旱基礎設施的維護,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對其進行檢查與清潔,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減小因設備磨損而耽誤防汛抗旱工作的可能性。同時,還可以降低防汛抗旱基礎設施的修理成本,增加其使用壽命。
2.3 利用科學技術對防汛抗旱建設進行開發創新
因防汛抗旱建設質量直接決定著周圍居民生存居住條件,反映著城市經濟建設水平,所以為保證防汛抗旱建設愈發的穩定,安全,并且具有及時性,能夠有效進行防汛抗旱工作,國家需要發布相關政策,規定當地政府在加大對防汛抗旱設備的建設,并在現有基礎上,對其不斷地開發與創新,以求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另外,需要借助科學信息對旱澇進行研究分析,判斷其發生的可能性,能夠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2.4 貫徹落實“防御為主,綜合治理”的模式
根據多年防汛抗旱工作經驗可以得知,發生洪澇或干旱現象的區域,其自然環境、人文條件以及社會經濟建設會等在災害發生之前肯定會出現某些變化,從而引導發生了自然災害。為避免這種現象產生,需要加強防汛抗旱設施建設力度,改變居民固有思維模式,保護環境,協調好水資源與產業之間發生關系。利用科學技術對洪澇、干旱情況進行預測,提前進行預防,保證周圍居民人身財產安全,減少災害對于農作物、房屋、居民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傷害,進而加快城市經濟建設腳步。
3 結束語
本文主要是根據作者多年經驗,對防汛抗旱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進行研究分析,利用高新技術加強對災害的預測,加強對防汛抗旱重視程度,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能夠有效地規避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提高城市經濟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陸坦.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措施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7(03):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