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亮
選準用好扶貧干部
文/林 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4.5%。但是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在攻堅階段,除了進一步完善扶貧脫貧政策措施以外,更需要選準、用好扶貧干部,增強扶貧干部信心,激發干部扶貧干勁,強化干部脫貧責任。
打贏扶貧攻堅戰,干部是關鍵。干部有擔當、有干勁,才能當好貧困群眾脫貧的“催化劑”“助推器”,也才能“撬動”貧困。同樣,干部重視精神扶貧,在扶貧過程中既扶志又扶智,在工作中注意轉變觀念、找準思路,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工作始終,脫貧攻堅才能有聲有色,實際效果才能不斷顯現。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繼續選派好駐村干部,整合涉農資金,改進脫貧攻堅動員和幫扶方式,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扶貧攻堅跟帶兵打仗一樣,要選準扶貧干部這個“將”。有的地方選派扶貧干部搞攤派,重數量輕質量,只管派下去,不管是不是勝任,結果不僅沒帶領群眾脫貧,還影響干群關系,有損黨和政府的形象。選扶貧之“將”,就是要選擇一批有責任、有擔當、有干勁、有能力的干部去基層駐村幫扶,真正撲下身子,深入田埂地頭,察實情訪民意,切實做到對群眾致貧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對制定的政策措施心中有底。唯有做到精準識貧、精準扶貧,才能實現精準脫貧。
選準人是基礎,用好人則是關鍵。扶貧任務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既要拼魄力,也要比智力,既要重物質,也要重精神。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因此,要保持扶貧干部隊伍相對穩定,確保扶貧工作的連續性和有效性。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管理好扶貧干部,有必要把扶貧工作成效與干部考核評價相掛鉤,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把求真務實的導向立起來,把真抓實干的規矩嚴起來,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