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真扶貧 扶真貧 真脫貧
文/褚振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在政績考核的壓力下,一味求勝心切,忽視時序節奏,爭相叫響“率先脫貧”“提前摘帽”的口號,搶速度、大呼隆,急躁冒進,層層加碼,用形式主義的做法代替艱苦細致的工作,出現了一些弄虛作假和“數字脫貧”的苗頭性問題。
比如,有的省市列出脫貧摘帽時間表和立下軍令狀,逐級簽訂責任書,上頭時間提前了,下面只得層層搞“提前量”,打“突擊戰”,短時間內集中投入、統一脫貧,質量效益不高不穩定。有的不尊重群眾意愿,不考慮市場風險,包辦代替,盲目上項目,搞“一刀切”式產業扶貧,“抓到籃里都是菜”。有的為了盡快見到“扶貧效果”,哪里交通便利、位置醒目,扶貧點就設在哪里,打造“小康家”和“摘帽戶”作為亮點來宣傳。有的通過“巧算”收入賬,把今后的預期收入算為當前的實際收入,把還沒有變成商品的產品收入算為現金收入,以拔高收入的方式實現假脫貧。有的簡單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貧困識別和退出不實不準。有的地方移民搬遷,搞“急就章”式一搬了之,導致資金、土地矛盾加劇,甚至搬掉了群眾的生計,逼著農民貸款買房,導致農民仍是住進漂亮樓房的貧困戶。還有的熱衷建立“掛圖作戰室”、“前沿指揮部”,大量時間消耗在制作展板、櫥窗、標語和填表造冊上,花里胡哨,勞民傷財。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奮勇趕超,豪氣干云,無可厚非,但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質量、確保兌現。所謂貧有百樣,困有千種。不能一味強調“趕”與“超”,攀比誰“跑得快”,而應更多關注誰“做得實”,在意誰“幫得好”。只重“面子”不顧“里子”的花拳繡腿,看似熱情高漲,實則有悖規律、不重實際,是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的思想作怪。政績需要數字來表示,但要體現在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上。須知,數字背后,排列的是一筆厚重的民生賬,刻錄著一家人的衣食冷暖。勉為其難、不切實際的虛假扶貧、數字脫貧,只會引發“被脫貧”、“假脫貧”,最終也會苦了群眾,傷了民心,留下的是問題,埋下的是隱患。
當前,我國還有4335萬貧困人口,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黨中央確定的目標,也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在攻城拔寨的決戰決勝階段,既要啃骨咬筋甩開膀子沖鋒陷陣,又要深耕細作長短結合下一番繡花功夫;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只有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科學制訂時間表、任務書和施工圖,事不避難,善作善成,才能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