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人民的名義》走紅的倡廉期待
文/李昌森
朋友老蔣一見面就問我,看過《人民的名義》嗎?我笑笑說,這年代還有多少電視劇能把我們這些七老八十的人拉到電視機前?他說,不妨一看。
打開湖南衛視,才看了兩集就停不下來了。這個由江蘇籍作家周梅森編寫的、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制作精良、實力派演員陣容龐大,尤其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的正邪對決,打開了反腐高壓下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將一場波瀾壯闊的反腐戰演繹得淋漓盡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腐倡廉教材。不但我這樣有些挑剔的人喜歡,就連一些小年輕也興趣盎然。播放10多天來,收視率一直高居榜首,全網播放量突破10億。(人民網4月13日 )
中國版的“紙牌屋”。看了上集就等下集,好久沒有這樣追劇了。這些年來反腐劇沒有少放,也沒有少看,為何《人民的名義》能一炮走紅?
一是戳中痛點才能給人驚醒。該劇最吸睛的亮點是大尺度,敢于揭短亮丑,一方面把曾經屬于禁區的內容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展現出來,滿足了觀眾對貪腐內幕的好奇,另一方面把貪官狼狽為奸、落馬后痛哭求饒、丑態百出的畫面藝術再現,真實地反映了腐敗分子色厲內荏的一面。當反貪局處長面對貪官趙德漢把大量贓款藏在冰箱、墻壁敗露后求饒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被怒斥“你大把大把撈黑錢的時候,怎么沒有想到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中國農民怎么那么倒霉,有你這么個壞兒子”時,是何等的痛快淋漓。有痛點才有看點,反腐劇最忌諱不痛不癢。 所謂“大尺度”,也不過是跟以往的反腐劇相比“大”了點,而與現實反腐的力度相比并不算大。反腐不設底線,“有腐必反”,中央的決心為“尺度”壯膽。把老百姓想看而看不到的東西搬上熒屏,無論是人物設定,背景格局還是社會深度,較以往都有重大突破。水淺的地方釣不到大魚,敢涉深水區,有尺度才有深度,有尺度才有力度,有尺度才有看點,這正是該劇的成功之處。
二是與時代同步共振的作品,才能產生共鳴。從反對鋪張浪費的八項規定,到根除“舌尖上的腐敗”,從“老虎蒼蠅一起打”,到追逃海外貪官的“獵狐行動”,《人民的名義》展現的正是中國當下紅紅火火的反腐倡廉現實。腐敗是我們社會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誰也無法回避。雖然那些“老虎蒼蠅”都在劇中,但在現實中人們似曾相識,甚至可以找到原型。那個拉山頭、搞宗派結黨營私的省政法書記,那個靠三分姿色專門向權勢施放“肉彈”而成為豪門闊太的山水集團老板高小琴,那個陽奉陰違投機鉆營、滿嘴馬列一肚丑陋的公安廳長,那個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舍得一身剮、敢把貪官拉下馬的反貪局長,這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角色,把官場的反腐斗爭演繹得入木三分。懲惡揚善所贏得的民心,激濁揚清所積聚的民意,都在劇中得到了體現。在絲絲入扣的幕后糾葛和邪不勝正的公開較量中,力透紙背的現實批判,給人們傳遞正義的信心。
三是與人民同呼吸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文藝作品想“走流量”,先要“走心”,打動人心的作品才會叫好又叫座。深入現實生活而又不落俗套,把老百姓關心的事、想說的話,通過劇中人物表達出來,才能達到一拍即合的效果。當“我們有些領導干部的覺悟還不如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話從省委書記口中說出來的時候;當市委書記面對不關心群眾疾苦而發出“過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壞事、現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會做好事”的感嘆時,這些老百姓想說而不敢說的話,聽起來何等過癮、何等暢快?“公權本姓公、用權當為民”的真理回歸,“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權力復原,電視劇道出了老百姓期待已久的心聲。以人民的名義來維護人民的利益,正是這個戲的內核。正如編劇周梅森本人所言:“人們關注《人民的名義》,是一種社會期待,人民對文藝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