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志華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文|毛志華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開宗明義地提出,讓海南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蘊含著深厚的民生情懷,彰顯了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海南始終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斷增強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過去五年,海南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民生建設目標和習近平總書記“十個更”的要求,堅持將每年財政支出的70%以上、新增財力的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累計民生支出4151.3億元,以“小財政”托起了“大民生”,傾情書寫了福澤百姓的“民生答卷”。
牢牢把握發展要務,讓人民有“更滿意的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海南堅持把增加收入作為重點民生大事,列入對市縣的重點考核指標,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依托有利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拓寬富民增收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增收;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的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6年月最低工資標準比2011年上漲600元;抓好“菜籃子”工程,完善和落實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全面加強價格調控監管,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2016年海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達到20653元,成為全國第14個跨過人均收入2萬元關口的省份。收入的增長真正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獲得感強起來。
積極促進就業創業,讓人民有“更穩定的工作”。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海南多措并舉,在完善政策體系、穩定就業崗位、幫扶重點人群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就業門路,著重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降低準入門檻,完善政策扶持,建設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就業空間;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和幫扶機制、加強機構建設、拓展服務內容,建立起政府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實現了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2016年全省從業人員562.94萬人,城鎮從業人員248.88萬人,分別比2011年增長112.3萬人、87.3萬人,提高25.0、54.1個百分點。海南促進就業“組合拳”讓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穩當、更牢靠。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海南始終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瓊和教育強省戰略,全省各級各類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五年間,全省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累計達925.66億元,其中2016年全省教育支出214.28億元,為2011年的1.73倍,構建起貫穿學前到本科教育階段的生均財政撥款制度體系,成為全國率先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覆蓋的省份之一。基礎教育普及率提高,2016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0.84%,比“十一五”末提高33.4個百分點;小學毛入學率101.6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3.3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9.3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4.4個百分點。職業教育邁上新臺階,對接社會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專業基本覆蓋到全省產業的各主要工種和崗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日益凸顯。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擴大,2016年在校生人數20.6萬人,比2011年增加2.5萬多人。教育民生點亮了老百姓的“幸福夢”“致富路”。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社保是民生之盾。海南加大制度創新和財政支持力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生育、失業、工傷保險覆蓋全體從業人員,待遇水平穩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突破2000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月基礎養老金分別由2011年每人每月130元、70元統一提高至145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由2011年的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420元;五項社會保險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統籌,基金的互助共濟和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覆蓋到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242個統籌區,率先實現省級統籌區全覆蓋,有效解決了跨省異地就醫“墊資”“跑腿”難題;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以及專項救助為主要內容,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為百姓撐起了“保護傘”,增強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踏實感。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讓人民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就醫是民生之急。海南積極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托海口、三亞、儋州、瓊海、五指山醫療衛生資源,初步建成“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構建起“1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讓人民群眾快速、近距離享受精準醫療帶來的便利;借力島外優質資源,大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解放軍301醫院海南分院、省眼科醫院、省耳鼻喉頭頸外科醫院、省腫瘤醫院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民群眾就醫體驗不斷改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收費,適當增加財政投入,群眾就醫藥品費用及大型設備檢查費用負擔得到減輕;繼續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建設,全省各類衛生機構從2011年的4922個增加到2016年的5210個,病床位從2.77萬張增加到3.98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從3.95萬人增加到5.57萬人。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讓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讓人民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住房是民生之安。海南始終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作為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舉措,將其納入省政府對市縣政府經濟社會年度考核指標體系,并連續多年列為“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城鎮保障性住房外延從初期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進一步涵蓋至公租房、限價商品房、各類棚戶區改造房,保障性住房惠及范圍也從最初的城鎮最低收入家庭擴展到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等。過去五年,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35.8%,居全國前列,農村危房改造17.6萬戶,惠及城鄉群眾168萬。保障性住房建設讓百姓有了遮風擋雨的家。
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讓人民有“更優美的環境”。環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南堅決守護好生態“金飯碗”,舉全省之力永葆綠水青山。實施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沿海防護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綠化寶島”行動、退耕還林、濕地保護和恢復等工程,切實維護生態安全,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1%。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建筑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工業粉塵和淘汰落后產能等,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長期保持在99%以上。持續開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文明生態村17003個,占全省自然村的80.7%,比2011年底提高22.6個百分點。生態保護讓海南的山更綠、水更藍、沙灘更美、空氣更清新。
全力以赴脫貧攻堅,扎實推進“第一民生工程”。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海南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聚焦問題,多管齊下,形成合力,以嚴實硬的作風開路,舉全省之力脫貧攻堅,貧困地區面貌發生較大變化。加大對扶貧的財政金融支持,2016年全省全年共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9.5億元,增長198.8%;精準制定幫扶措施,以產業、旅游、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危房改造、特困救助兜底等十大幫扶舉措精準進行幫扶,取得了明顯成效;圍繞“三年脫貧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總目標,建立省、市縣、鄉鎮三級脫貧攻堅責任制,2016年,全省派駐工作隊干部9853人,幫扶責任人23154人,使20.07萬貧困人口脫貧,1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出列。五年間,貧困人口減少50.4萬人,年均減少約10萬人。脫貧攻堅使海南百姓“小康夢”摸得著、看得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海南全省上下必須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民生優先”理念,將改善民生的責任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為早日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而不懈奮斗。
站穩人民立場,建設民生政府。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作為人民的政府,積極關注民生,不斷改善群眾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是使命所系、職責所在。只有切實站穩人民立場,牢固樹立民生意識,自覺建設民生政府,才能真正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各級黨員干部要把自己看作人民群眾的公仆和學生,眼睛向下看,放下官架子,俯下身子,履行好人民賦予的職責;要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始終視民生問題為最大的政治,以改善民生為最大的政績,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的政績追求;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號準民生問題的“脈”,開出有效破解的“方”,真正把各類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
堅持人民主體,規正民生本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力量源泉。改善民生,人民群眾不僅是民生成效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與民生經濟的建設者、民生績效考評的參與者、民生制度的維護者與監督者。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生工作,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積極參與。過去,一些地方、個別領導打著民生工程的旗號,大搞勞民傷財、浮華無用、臉上貼金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表面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辛苦指數”是上去了,但最終群眾的“幸福指數”卻沒有提高,不僅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了社會資源,還引發了群眾的怨氣和不滿。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衡量一項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關鍵要看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有助于提升老百姓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因此,改善民生應從“政府配餐”向“群眾點菜”轉變,由“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只有讓人民真正成為民生工程和民生事業的主角,才能讓民生建設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傾聽人民期盼,辦好民生實事。“美好”永遠無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永遠在路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任務艱巨繁重。經過“十二五”的快速發展和“十三五”的良好開局,海南民生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普惠百姓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海南底子薄、基礎差的省情還沒有根本改變,民生社會事業發展還存在滯后現象,民生短板依然突出,公共服務產品提供與社會需求還存在差距,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補齊民生短板,解決民生難題,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折不扣地落實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真正把就業、住房、社保、教育等群眾最關心的大事、要事抓在手里,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刷新海南“民生高地”的高度,讓人民群眾過上更有保障、更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作者系省委黨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