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強
勇扛特色小鎮新擔當 聚力建設美好新云龍
文|陳文強
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吸引社會投資高水平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家園。云龍鎮是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更應該主動擔當、搶抓機遇,著力寫好“三大文章”,構建“五彩云龍”發展新格局,打造特色產能聚集、產業協同共進、生態環境一流、干部作風過硬、百姓幸福小康的特色小鎮,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云龍。
云龍鎮隸屬海口市瓊山區,是省會城市文化核心區的中心鎮。2016年,云龍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地區生產總值為33.95億元,在持續推進新興工業、紅色旅游、綠色農業等特色發展中積蓄了強大后勁,具有“南渡江畔毗鄰空港、海榆東線入口門戶”的區位優勢、打通三產的產業優勢、山水林田湖的生態優勢、豐富文化遺存的人文優勢,加上“多規合一”、“六權”確權、農村土地流轉、推進“雙創”、精準扶貧等重點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正轉化為后發優勢,“紅色故里 福地云龍”的城鎮品牌效應不斷釋放。當然,放到全國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的宏大敘事中來看,云龍鎮還存在“二產獨大”的結構性風險、農業的附加值較低、現代服務業所占經濟比重不高以及配套不足等發展短板。總體來看,云龍鎮就好比“有戰列艦,沒航空母艦;旗艦很強,但護衛艦又太弱”。因此,需要放大優勢補齊短板,在實現“瓊臺復興”、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和“美麗海南百鎮千村”的具體寫實中更加精準彎道超車、行穩致遠。
新時期,云龍鎮要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著力寫好“產業導入、人氣引入、居民融入”這三大文章,實現產、城、人的融合發展。
一是產業導入。依托自然資源、人文特色和產業基礎,編制完善綜合規劃,找準主導產業定位,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加強填補區域空白、引領性強、成長性高、稅源穩定的好項目、大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形成一批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以產立鎮、以產興鎮,以“產城一體化”破解“城鎮房地產化”困局,推動產城融合共建共享。
二是人氣引入。依靠產業發展來聚集人口、帶旺需求和優化服務,同時重點培育發展復合型優質地產、高端養老養生、人力密集型產業、大中專及特色教育、主題公園及游樂設施配套等重點版塊,有序推動人口流動集聚,增強城鎮人口吸納能力,搭建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對接平臺,使小鎮具有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居民融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產業收益與居民利益的共享,形成市場主體與居民的“共榮體”,發展和保留滿足居民創業就業、醫療衛生、子女教育以及生活娛樂等立足于長期生活的設施、賴于生存的產業及共同價值的文化,杜絕“村莊美了、村民空了”的現象,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還有“票子”,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云龍群眾。
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云龍鎮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戰略,以人的城鎮化為目標,努力構建“紅色云龍、金色云龍、綠色云龍、藍色云龍、橙色云龍”的“五彩云龍”發展新格局。
崇尚創新,講好“云龍故事”,繪制“紅色云龍”新版圖。“23年紅旗不倒”是云龍的精神圖騰,也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需要進一步整理、包裝、策劃和營銷,將云龍打造成為瓊北地區的“井岡山”。一是解讀文化。對紅色資源進行挖掘與整理,做足做透基礎性工作,收集、整理、編輯系列圖文、漫畫等圖書資料,注重經典、現代表述。二是整合文化。依托云龍改編舊址、馮白駒故居、瓊崖縱隊抗日第一槍紀念園以及革命老區村莊等特色資源,對現有紅色文化進行“點、線、面”的策劃與規劃,物化紅色旅游產品、固化基礎線路,畫好藍圖、講活故事。三是銷售文化。滿足人們對旅行的衣、食、住、行、娛的需求,創新VR影視體驗、模仿作戰、親子總動員等方式,結合農業體驗基地,構建起黨建現場教學、學生拓展營地、特色民宿、影視拍攝基地、紅色主題餐飲等層次多、群體廣的產品體系。
注重協調,聚力“工貿服務”,構建“金色云龍”新體系。實施“內挖潛、外引援”策略,依托云龍產業園,強化以商引商,完善區域生活配套,延伸下游產業鏈條,推動產城融合發展。一是推進五網建設。優化調整綜合規劃,完善空間布局,加快云龍的水、電、氣、路、光等五網改造提升,統一規劃分年、分部、分片區逐步建設,解決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提升發展質量。二是加快項目落地。推進縱一、縱二路的建設,完成云龍產業園二、三期項目征地,服務好海南紅塔卷煙、立昇凈水、共享鋼構、佳寧娜等重點項目發展,完善現代服務配套、延伸發展科普型工業旅游、家庭親子體驗游等,實現特色產能發展聚集成勢。三是提升鎮墟品質。服務提升南國威尼斯、綠城桃李春風、國瑞云龍湖、海南科技學院等重點項目,加快鎮墟改造工程,突顯瓊北民居特色,妥善解決人才落戶、安居、社保、醫療、子女入學等后顧之憂,吸引高知分子和返鄉大學生創業,為小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倡導綠色,加快城市更新,煥發“綠色云龍”新活力。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落實“城市更新計劃”,打造好山好水好風光,建設南渡江畔的“美麗云龍”。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建設“海綿城鎮”,打造“雙創”升級版,加強城鎮修補、生態修復,減少農村的簡單硬化,保持打通鄉村的水網,杜絕無序采沙和污水直排行為,完善農村垃圾收轉,監控沿江沿河小區,強化江岸生態保護。二是打造濕地公園。策劃建設云龍鎮三十六曲溪濕地公園,在保護好濕地生物多樣性、強化生態平衡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生態旅游和環境友好產品,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多贏。三是發展綠色農業。打響云龍富硒、富鍺的產業特色,大力培育壯大淮山、蓮霧、冬季瓜菜、宏大蘿卜、花卉、玉蘭筍、蛋蕉、紅土雞等云龍農業品牌,打造云美路花卉苗木長廊產業示范區,深化“互聯網+農文旅”,培育訂單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農業向高品質、高效益、高產量轉型。
厚植開放,連通政心民心,推動“藍色云龍”新作為。發揮海口市第一個計劃單列鎮和統籌城鄉發展示范鎮優勢,先行先試,激活發展內生動力。一是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訓優基層黨組織書記,抓好“民情臺賬”,實施“互聯網+黨建”工程,策劃“群眾點單黨員跑腿”系列活動,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打造一批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示范點。二是建立多元化發展機制。強化分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產權試點,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運營,激發市場活力。三是提高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像“繡花”一樣抓好城鎮精細化管理,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做大集體經濟,推動失地農民融合發展,推行政府服務電子化,打造“智慧云龍”,提供“最云龍”的公共產品。
推進共享,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橙色云龍”新家園。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推動美麗鄉村旅游化改造,集約開發建設特色示范區和云龍市民客廳,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建設“溫暖云龍”。一是看得見鄉形。簡化住房報建,抓好風貌管控,利用本土建筑材質進行低碳綠色生態建設,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發展特色民宿,體現農村特色。二是留得住鄉味。引導農村就地美化提升,保持農村的生產生活特點,特別保護好古樹、古橋、古道等文化符號,發展采摘、垂釣、種養等“一村一品”項目,推動城鄉資源平等流動,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生活。三是記得住鄉愁。注重保留農村的傳統民俗文化,繼承發揚優秀鄉規民約,培育傳承良好家風家教、鄉賢文化,倡導互幫互助、注重鄰里和諧,建設“志愿云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作者系海口市瓊山區云龍鎮委書記)
本文責編/曹秋秀 郵箱/364801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