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積極作為推進產業扶貧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岳振
作為脫貧攻堅根本性工程,產業扶貧的核心是遵循市場規律,通過產業培育,實現地方優勢資源價值最大化變現,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人群生產性收入。
在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扶貧工作站的辦公室里,貧困戶家庭檔案被整齊地放在墻壁柜里,辦公室外過道墻上,脫貧方式、目標等被清楚地標示出來,這意味著即使在非貧困縣的都勻,大扶貧也是不容輕視的政治責任。不能讓一個群眾在全面小康中掉隊,都勻各級各部門和全體黨員干部積極作為、奮發有為,強化貧困群眾兜底保障,促進易地搬遷扶貧和產業扶貧,不遺余力決戰脫貧攻堅、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小圍寨各里村獨特的山地草原自然條件,成為發展生態養殖業的理想之地。盡管養殖業規模不大,但是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強勁有力。各里村村民成立了一個肉牛養殖合作社,一些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扶貧資金入股、就地打工等方式,在合作社取得股息以及勞動收入,逐漸擺脫貧困。
各里村生態養殖實踐,生動呈現了都勻脫貧攻堅中“抓產業扶貧就是抓產業發展”的決策思路。在類似各里村這樣山高坡陡、偏遠艱苦之地,謀求小康富裕的生活,向自然要財富,確有可行之處。
在綠色發展成為時代趨勢的環境中,只要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理念,拓展現代農業產業成長空間,綠色農特產品“泉涌”就會成為大扶貧戰略行動的重要動力源。都勻的產業扶貧,正是基于這樣的路徑思考,把區域特色資源充分運用起來,大力發展種養業,培育茶旅一體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易地搬遷與產業扶貧融合發展等,幫助一大批貧困戶奠定了就業增收根基。
劃分區域、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部門聯動、合力保障產業扶貧,都勻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大扶貧戰略行動,高標準嚴要求,想方設法發大力發展精品水果業、生態食品加工業、生態畜牧業、特色作物種植業,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有效途徑,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直接或間接讓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為攻堅深度貧困創造著長足的產業動力,促進各貧困地區特別是極貧鄉鎮群眾增收致富。
產業扶貧也需要精準。首先在產業選擇上要精準,需要分析清楚當地資源稟賦、摸清市場狀況,推出有優勢、有競爭力的產品。特別是在扶貧重點產業領域即農產品培育中,更是需要精準施策,把握住農產品的地域特色,及時了解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才能持續不斷地把農特產品推出去。都勻茶旅融合發展,正是在市場需求變化中謀求“提質增效”,從以前單一的茶葉生產銷售,轉變為現在以茶產業、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茶旅一體化模式,與市場需求實現精準對接,百姓從中受益頗大。
對于身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偏遠深山的窮困百姓而言,易地搬遷扶貧開辟了一條幸福大道。易地搬遷不僅僅是生活環境的大遷移,更為根本的是生產方式的大變革。移民的就業途徑從傳統農業生產,轉移到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開始了“市民”的生產生活。以產業為支撐,易地搬遷才能“搬得出、穩得住、會發展、能致富”,沒有產業發展提供的就業,移民看不到希望,就“穩不住、不能富”。
作為脫貧攻堅根本性工程,產業扶貧的核心是遵循市場規律,通過產業培育,實現地方優勢資源價值最大化變現,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人群生產性收入。這涉及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需要在產業培育上進行總體布局。而當務之急,是需要在現有產業體系當中開鑿扶貧道路,比如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提供就業崗位,并加大技術培訓力度,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以保障生計無憂、走向富裕。
在都勻綠茵湖產業園和金恒星移民搬遷點,通過相關就業培訓,一部分貧困群眾變身為產業工人,增收致富的根基得到有效夯實。整體而言,在都勻產業扶貧與易地搬遷扶貧融合發展模式中,除通過培育現代農業提供就業促進增收,從停車場收費員、家政服務員到個體工商戶、產業工人,都有移民身影,很多久居深山的農民百姓,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他們的貧困,正在變成歷史。
(責任編輯 /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