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鞍鋼 鄢一龍
創新綠色現代化
文_胡鞍鋼 鄢一龍
中國必須創新綠色現代化之路,實現生態資產不斷增值、生態盈余不斷擴大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現代化道路。
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從總量上看,已探明煤炭儲量、水能資源、石油以及天然氣總儲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國農業資源也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由于人口巨國的分母效應,中國又是一個“資源小國”,使得中國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別是森林、耕地、石油、天然氣、對經濟長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均資源占有量,都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0%、42%、11%、3%,而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工業化與城鎮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1949年的5.4億人,1981年增加到10億,2010年達到13.4億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主要工業產品(除發電量等少量工業產品外)產量已位于世界首位,工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位。根據美國經濟咨詢機構環球透視的報告,2010年美國工業增加值占世界總量的19.4%,中國為19.8%。
1978年以來,中國遷移進城市的農村人口將近4億,至2030年還將有約2至3億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屆時城鎮人口將達到10億人。這形成了巨大的資源消耗效應,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能源消耗、煤炭消費、鋼材消耗、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石油消耗和進口第二大國。
從中國的歷代統治者所推行的政策看,都是重農政策和鼓勵開荒政策,面對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在解決這一矛盾時大多采取鼓勵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圍湖造田等破壞生態的辦法,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這是中國演變為少林國家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
建國以來,我們在農田基建、興修水利、改土治水、植樹造林、建設草原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經過建國以來30多年的綠化,與建國之初相比,我國的森林面積有所擴大,1973—1976年的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表明,森林面積由0.83億公頃上升到1.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由8.6%提高到12.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工業化加速、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大建設、經濟起飛階段,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挑戰,生態赤字迅速擴大。中國的環境污染也經歷了一個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
“十一五”時期,我國進入大規模生態環境投資建設階段,也進入生態環境盈余期。這一時期,投資規模達到了2.16萬億元,占同期GDP比例1.41%。“十二五”時期,生態環境建設總投資提高至3.4萬億元,占同期GDP比例為1.40%。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標志著中國在全世界率先進入生態文明時代。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進一步實現生態盈余,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措施:繼續將污染物減排作為環境保護的抓手;實施生態安全戰略;強化綠色發展激勵機制。
資源約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發展面臨的長期挑戰,而且中國不具備西方國家通過大量消耗資源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條件、自然條件和國情條件。
從世界范圍來看,西方的傳統現代化模式可概括為“五高”:人均資源消耗高、人均污染高、人均排放高、人均消費高、生活質量高。這是不可持續的“黑色發展之路”。
中國必須創新綠色現代化之路,要實現人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低、人均污染排放量低、人均適度消費(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生活質量高、人力資本水平高。到2030年之前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煤炭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水資源消耗的全面脫鉤。同時實現生態資產不斷增值、生態盈余不斷擴大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現代化道路。
(胡鞍鋼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鄢一龍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