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新城
十月革命的真理永放光芒
——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下)
文/周新城
(接上期)
圍繞著如何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有幾種看法值得注意。
一種是認為蘇聯建立的是封建社會主義,因此必須否定。一位曾經擔任過全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領導職務的人說:蘇聯實行的制度,“如果講它仍然是社會主義,那么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嚴厲批判的那種封建的社會主義。這種蘇式社會主義自詡有兩大基本特征:公有制與計劃經濟。這兩大特征恰恰集中反映著封建皇權經濟。這種封建的社會主義自然是無法與資本主義競爭的,是斷無前途的,歷史已無情地作了結論?!狈饨ㄉ鐣髁x指的是19世紀30—40年代在西歐產生的、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的社會主義流派。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資產階級統治日益鞏固,這時被推翻的封建貴族不能再赤裸裸地宣揚封建主義了,于是便裝扮成工人群眾利益的代表,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散布封建地主可以同工人、勞動者一起共同反對資本主義,從而形成了封建社會主義。他們是從被打倒了的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來批評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是使社會回到封建宗法關系中去,恢復封建主義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曾辛辣地批判封建社會主義,說它“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他們是“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作旗幟來揮舞”?!暗?,每當人民跟著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主義紋章,于是哈哈大笑,一哄而散?!雹?/p>
那么怎么說蘇聯建立的是“封建社會主義”呢?據說是因為搞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這兩條是封建社會主義的標志。封建社會有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嗎?他沒有論證。根據常識,封建社會的所有制關系是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農民租借土地耕作,向地主交納地租。公有制則是適應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建立的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制度,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出現的。封建社會是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運用計劃經濟來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這位專家說的話,連常識都不顧,太不靠譜了,留下了一個笑柄。他在這個問題上,只是扣帽子,根本談不上什么學術研究。
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概括說來是:政治上堅持共產黨領導,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恰恰是《共產黨宣言》里講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把這一套基本制度說成是封建社會主義,主張徹底否定它,從理論上講是說不通的,在實踐上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不言自明。
還有一種看法是從指導思想上說的。中央黨校一位教授撰文提出“蘇馬非馬”。他認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指導思想不是正宗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被列寧斯大林篡改了的馬克思主義”,是錯誤的。他傲慢地宣布,他的任務就是正本清源,批判被列寧斯大林篡改了的馬克思主義,尋找“原本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錯了,當然實踐也就錯了。說“蘇馬非馬”,這就從根本上把十月革命道路給否了。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這個發展,不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面臨的新的形勢,分析新的情況,得出新的結論。列寧斯大林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俄國具體情況出發,領導俄國人民發動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從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如果事事都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尋找現成答案,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情況提出的具體意見去辦事,那是無法領導十月革命的。因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書本里沒有十月革命的現成答案。所謂“原本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反映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包括馬克思恩格斯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分析當時具體情況得出的具體結論。如果認為只有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才叫“馬克思主義”,如果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要堅持馬克思當年分析具體問題得出的具體結論,必須把這樣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那不正是典型的教條主義了嘛!我們黨歷史上的王明就這樣干過,為此我們吃過不少苦頭,難道我們忘了嗎?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領導人民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這是我們黨延安整風時從建黨二十多年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結論。把結合新的情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得出新的結論,說成是“非馬”,這就完全扼殺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機,那是會葬送革命事業的。從理論上講,這等于說馬克思主義不能發展,一發展,具體結論與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不一樣,就是“非馬”。這正是本本主義的表現。
“蘇馬非馬”論者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不是原本的馬克思主義,是被列寧斯大林篡改了的馬克思主義,用斯大林的話來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指導思想是錯誤的。要由他來尋找“原本的馬克思主義”,進而更換指導思想。這種說法,首先是違反黨章的,黨章上寫著,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而不是什么“原本的馬克思主義”。其次,從理論上講,他怎么也解釋不了我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是怎么得來的。一個政黨一開始就奉行錯誤的指導思想,怎么能夠指引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呢?再次,這種說法否定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主張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更換成“原本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徹底否定了黨的歷史,而且將會把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引導到邪路上去的。要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否掉了,等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子刨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能存在嗎?
顯然,說“蘇馬非馬”,理論上是錯誤的,站不住腳的,實踐上會導致嚴重后果。
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更多的是通過列舉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弊病,犯的錯誤來論證的。經常有人喜歡講“蘇聯真相”,挖掘一些檔案材料,專門揭露負面材料,并把它們往“制度”上引,于是得出結論,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失敗的。這種觀點是需要認真分析的。
首先,必須甄別材料的真實性。在蘇聯問題上編造的謊言實在太多了,據美國學者格雷弗揭露,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作的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就是由61個謊言組成的。最荒唐的莫過于蘇聯肅反冤殺的人數了,美國前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有一個驚人的數字,叫做“五千萬冤魂”。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編出來的。在30年代初,蘇聯全部人口才1.6億,如果冤殺了5000萬人的話,那3個多人中就有1人被殺,這能做得到嗎?如果真是殺了5000萬,蘇聯戰前人口也就只能有1.1億了。可是戰爭爆發前夜的蘇聯人口是1.9億人,這多出的8000萬—9000萬人是哪兒來的呢?可見,所謂5000萬冤魂純屬虛構。散布這個謊言的人,只要能攻擊社會主義,連起碼的常識都不顧了。其實,據1954年蘇聯內務部起草的給赫魯曉夫的報告,在1921年至1954年期間,因反革命罪判處了3777380人,其中判處死刑的642980人,判處25年以下勞改和監禁的2369220人,判處流放和驅逐出境的765180人。②至于其中錯殺的人數,沒有公布。我們黨對蘇聯的肅反工作,曾經有一個總的評論,指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蘇聯肅反是完全必要的,但“斯大林在肅反工作中,在一方面,懲辦了很多必須懲辦的反革命分子,基本完成了這條戰線上的任務,但是,在另一方面,卻冤枉了許多忠誠的共產主義者和善良的公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雹圻@一分析是符合實際的。
其次,必須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作全面的分析,從整體上進行評價。碎片化、非本質的材料,即使是真實的,也不能由此推論出正確的結論。列寧曾經說過“社會生活現象極其復雜,可以找到任何數量的例子或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任何一個論點。”④因此他告誡我們:“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的方法了。羅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為在具體的歷史情況下,一切事情都有它們個別的情況。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么事實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都不如。”⑤蘇聯社會主義實踐時間長達近70年(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83年3月戈爾巴喬夫上臺,戈爾巴喬夫上臺意味著開始了另一個時期,即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又是一個情況復雜的大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外交、黨建各個領域,要找一些弊病、失誤的材料,一點也不困難。問題在于怎么從總體上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這些弊病、失誤在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談到從整體上評價,有兩個基本事實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是:沙俄原來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1913年(沙俄經濟最好的一年)工業總產值(按蘇聯疆域計算)只占美國的6.9%,英國的22%,在世界排名第五位。經過近7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到80年代初,蘇聯工業總產值達到美國的80%。而且這一成就是在這樣惡劣環境下取得的:兩次世界大戰,蘇聯本土都是主要戰場,經濟遭到戰爭的極大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工業總產值下降36%,第二次世界大戰下降22%。而美國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戰爭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這一成就連以反共著稱的丘吉爾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斯大林去世的時候,贊揚斯大林接手的是馬拉犁的落后的農業國,離開的時候卻留下了一個擁有原子彈的超級大國。1991年11月在蘇聯瀕臨解體的時候,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一次講演中說:“借助計劃政策,加上獨特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刺激手段相結合,蘇聯的經濟發展指標很高。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過去比我們高出一倍。如果再考慮到蘇聯豐厚的自然資源,如果加以合理地運營,那么蘇聯完全有可能將我們擠出世界市場。”她不會故意吹捧蘇聯吧。她認為,對西方構成威脅的,不是蘇聯的軍事,而是蘇聯的經濟。⑥盡管蘇聯經濟工作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吸取教訓,但從總體上說,所謂“蘇聯經濟沒搞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另一個基本事實是:1941年希特勒法西斯德國挾大半個歐洲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進攻蘇聯,蘇聯正是憑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蘇聯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全體人民,奮力抗爭,在戰爭初期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頂住了法西斯德國的瘋狂進攻,最終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如果像某些人的描述,在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陷于恐怖之中,人心惶惶,國內矛盾重重,那么,怎么能夠戰勝法西斯呢?
毫無疑問,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犯過許多錯誤,制度上也存在許多弊病。羅列起來,可以說出一大堆。怎么看待這些失誤和弊病?這些失誤和弊端并不是由基本制度產生的,而是在具體體制、運行機制層次上的問題,是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因而在整個社會主義實踐中是支流。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馬克思恩格斯只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怎么在實際生活中付諸實施,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既然是探索,就難免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正如列寧指出的:“在這樣嶄新、艱難和偉大的事業中,缺點、錯誤和失誤是不可避免的?!蹦敲丛鯓訉Υ@些錯誤呢?列寧強烈地批評了那種“對這些缺點采取譏笑(或幸災樂禍)態度”的人,說他們是“除了維護資本主義的人以外,就只有那些毫無頭腦的人了?!雹咦x了列寧這句話,真不知道那些揪住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在探索中出現的缺點,來徹底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人,作何感想!
決定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錯誤(這是難免的),而是怎么對待這些錯誤。如果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前實際相結合,制定一條正確的路線,完全可以克服錯誤,消除弊端,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如果在困難面前,喪失了理想信念,背棄十月革命道路,那就必然走上邪路,葬送社會主義事業。把70年代末的中國與80年代初的蘇聯,以及兩國后來的發展作一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70-80年代之交的中國與蘇聯,都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困難,相對來說,中國的問題更多一些。但由于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堅持十月革命道路,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提出改革開放,在蘇東劇變的嚴峻形勢下,社會主義紅旗依然飄揚在世界東方,而且經濟快速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蘇聯在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提出并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社會制度就迅速由社會主義演變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遭到斷崖式的崩潰,國力迅速下降,出現了政局動蕩、社會治安惡化、人民生活急劇惡化的嚴重局面。同樣是面臨各種矛盾和困難,兩條路線,導致兩種結果。這里,路線是決定一切的。
有人是用蘇東劇變來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他們說,連十月革命的故鄉蘇聯都拋棄了十月革命道路,足見十月革命道路是錯誤的,不應該堅持、也堅持不下去的。這涉及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則問題:蘇聯演變的原因是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錯了,還是背棄十月革命道路的結果?
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它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但關鍵是哪一種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也就是只要出現這個因素,蘇聯就必然向資本主義演變。說蘇聯演變是多種因素(其中有外因,也有內因,有黨內的因素,也有黨外的因素,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有政治因素,也有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因素)綜合起作用造成的,這一點大家沒有分歧,但說到哪個因素是決定性的,那分歧就很大。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看法。一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蘇聯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只要堅持這種模式,就必然向資本主義演變;另一種看法是,戈爾巴喬夫倡導和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和路線是決定性因素,誰搞民主社會主義,它就必然向資本主義演變。關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性質和歷史作用,上面已經說了很多,概括起來說,第一,它的本質是科學社會主義,就本質層次來說,它是正確的,而且具有普遍意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既然本質上是正確的制度,怎么會成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呢?這是說不通的。第二,它確實存在一些弊病,但這是在具體體制、運行機制層次上產生的,通過改革是可以解決的。這些弊病只是證明改革的必要性,不能說明向資本主義演變的必然性。我國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根本原因,我們黨的領導人有過十分清晰的判斷。1991年12月,蘇聯政局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就指出:“蘇聯東歐國家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因內因,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蘇聯東歐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確有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因素,但是歸根到底,是蘇聯東歐黨的領導者執行了一條錯誤的路線,錯誤的方針和政策,嚴重脫離了群眾所造成的?!?/p>
1993年8月,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塵埃已經落地,他在使節會議上又講:“東歐演變、蘇聯解體,說到底,是因為執政的共產黨出了問題,背棄了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不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共產主義的目標、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因此才導致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錯誤?!?/p>
1998年12月,他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再一次指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戈爾巴喬夫手里搞垮了。蘇聯的基礎設施、工業基礎都比較雄厚,資源豐富,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是高的,但眼看著解體了,搞成今天這個樣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爾巴喬夫背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包括取消黨的領導、拋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教訓深刻得很啊!”
2001年4月2日,江澤民在全國社會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垮臺,最后蘇聯也解體了。除了這些國家長期積累的經濟、政治、社會矛盾和西方國際長期進行‘西化’、‘分化’戰略這個原因外,關鍵是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內部出了問題,危機時刻黨內在政治上發生重大分歧,導致政治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最重要的教訓是: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得已經相當嚴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釀成了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1991年5月,我去蘇聯訪問見到戈爾巴喬夫,我談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時,他笑起來了。他的意思是現在什么時代了,你還說這一套。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是難逃歷史責任的。由于蘇共放棄了上述對社會主義制度來說生死攸關的東西,蘇聯就被葬送了。”
他得出結論:“蘇聯東歐的變化,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證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p>
這一系列講話,把蘇聯向資本主演變的決定性原因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蘇聯演變不能證明十月革命道路是錯誤的,恰恰相反,蘇聯演變正是背棄十月革命道路導致的。
進一步的問題是,戈爾巴喬夫推行民主社會主義怎樣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演變成資本主義制度的呢?這就涉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了。他一上臺就到處講改革,儼然是以改革家自居。改革,誰能夠反對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仍然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改革解決矛盾,推動社會主義向前發展。不改革,社會主義就停滯了、僵化了,那樣的社會是沒有出路的。所以鄧小平說,不改革,社會主義是死路一條。蘇聯當時提出改革,是正確的,也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統地講改革,誰也不會反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對的,關鍵是按照什么樣路線進行改革。鄧小平在講不改革是死路一條的同時,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也是死路一條。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是葬送在戈爾巴喬夫的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改革手里的。
那么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怎么葬送蘇聯的社會主義的呢?這里只能簡單地說一下。首先他完全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攻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這是他的改革的前提。他提出,蘇聯社會主義的根本弊病是存在“三壟斷”:政治上,共產黨領導,黨對政權的霸占,排除了其他政黨通過競爭掌握政權的可能,這是政治壟斷;經濟上,公有制占統治地位,消滅私有制,排除了公民選擇其他所有制的權利,這是經濟壟斷;思想上,馬克思主義居于指導地位,指導思想一元化,排除了人們吸收其他先進文化的權利,這是精神壟斷。這些壟斷導致了各個領域出現異化現象,政治上共產黨對政權的霸占,導致人與政治、與政權的異化;經濟上公有制的統治,導致人與財產、與所有制的異化;思想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導致人與文化的異化。改革的任務就是克服壟斷,消除異化。在理論上,他的改革就是要徹底顛覆社會主義制度。
他是怎樣進行改革的呢?按照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他的改革,第一,在政治上,放棄共產黨領導,實行多黨制,憑選票輪流執政。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提出實行多黨制,接著修改憲法,刪除第六條(即規定共產領導地位的那一條),當時我們黨中央就向全黨發出通知,斷定蘇聯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的不歸路。第二,經濟上,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開始時籠統地主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緊接著就提出對國有經濟實行非國有化,很快就提出全面私有化,徹底消滅公有制經濟,恢復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統治,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第三,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實際上把資產階級革命時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當作指導思想。這一套改革主張付諸實施,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迅速瓦解,很快資本主義制度就復辟了。
很明顯,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是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決定性因素。蘇聯的演變,不是十月革命道路錯了,而是拋棄、否定十月革命道路造成的惡果。它從反面證明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十月革命道路(也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本來是十分清楚的: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點,賦予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子”和“源頭”。離開了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說法,“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連社會主義都不是了,還談論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呢?在這一根本層次上,并沒有中國特色,這是社會主義的共性。第二,在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具體實現形式層面上,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社會主義的特殊性。也就是說,“中國特色”,只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這一層次上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當前中國的具體國情(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經濟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主要問題的國際環境中,我國具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等等)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是社會主義的共性(即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在本質層次上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是一樣的,走的都是十月革命道路)與社會主義的特殊性(在基本原則的實現形式層次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
從社會制度基本原則的角度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十月革命、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本質上都是科學社會主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續和發展。
在這個問題上,經常有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對立起來,不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續。例如,有人在我們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件并沒有原則意義不同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提出這一改動意味著我們“不再滿足于有中國特色了”,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是一種獨立形態的社會主義,而與任何社會主義(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不同了。一位著名科學社會主義專家則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之外的一個社會主義流派(與民主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并列),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沒有關系;還有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徹底否定人類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實踐(包括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和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嶄新的社會主義,他們說,改革就是“去蘇聯化”、“非毛化”,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他們完全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淵源和歷史淵源。種種說法,不一而足。這些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割裂開來。這等于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子,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這樣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么還能活下去呢?否定了十月革命道路這個根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變成一個什么東西都可以塞進去的大雜燴了,變成西方常攻擊說的“中國特色資本主義”了。這種情況,我們是經??梢钥吹降?。
十月革命道路是正確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但是它是在復雜的階級斗爭中實現的,因而其實現過程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地直線發展。
社會發展規律與自然發展規律都是客觀的,都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這一點是它們的共性。但是兩者的實現過程卻有著原則的不同。自然規律是依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實現的,不需要人們實踐活動的參與,因而其實現過程一般是不會發生曲折的。社會發展規律則不一樣,它是人們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合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趨勢,它必須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實現。由于人們的利益不同,他們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向往往也會發生差異。在階級社會里,人們的利益的差異表現為階級利益的差異。階級利益的差異使得不同階級對社會發展的要求與期望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因而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向也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對立的。對立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必然導致階級斗爭。因此,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發展規律必然要通過階級斗爭來實現。在階級斗爭過程中,由于各種客觀的、主觀的因素的影響,階級力量對比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這就決定了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過程不是直線的,必然會發生曲折。社會歷史發展充滿了前進、倒退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等等復雜現象,原因就在于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歷史的發展出現曲折和反復也是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但是,不管出現多大曲折和反復,由社會規律所決定的總的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它將在漫長、曲折的斗爭過程中為自己開辟道路,并最終得到實現。
在人類歷史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或者說新舊社會制度的更替,決不是幾年、幾十年就可以完成的,而且這一過程充滿著矛盾、斗爭和反復。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主義制度,就經歷了上百年時間,其間交織著進步與反動、前進與復辟,多次反復,資本主義制度才最終確立起來。走十月革命道路,確立和發展與以往所有的剝削制度根本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發生曲折甚至出現舊制度的復辟,更是難以避免的。在世界范圍內,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但是,無論斗爭是多么長期和復雜,人類社會終將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這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任何力量所不能阻擋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雖然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遭到的最嚴重的挫折,它使得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跌入低潮,但它改變不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而只是表明這一規律實現過程的曲折性。鄧小平針對蘇東劇變以后人們思想上出現的疑惑,明確提出:“我相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⑧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總結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展望未來,我們對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十月革命真理的光芒始終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5、2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見《參考資料》1992年1月27日。
③《人民日報》編輯部:《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9日。
④《列寧選集》,第2卷,第5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列寧全集》第28卷,第36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⑥http://www.itnsource.com/shotlist/ITN/1991/11/22/T22119113
⑦《列寧選集》,第4卷,第1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8、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