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 敏
由央企抗震救災行動想到國企改革魂不能丟
文/方 敏
看到《九寨地震,今夜無眠!抗震救災,央企行動!》的報道,禁不住興奮和激動。危難關頭,更顯英雄本色!大到國家、政府、軍隊,小至各種企業,衡量其性質和制度先進與否,在人民最需要的關鍵時候,做不做、做什么、怎么做,往往立見分曉,是最有說服力的!
記得2014年8月魯甸地震后,我國央企堅決聽從黨和國家召喚,關鍵時候沖鋒在前。當時應國資委同志約請,筆者以《國企要當好國之棟梁》為題撰文,系統闡述了中國國企應擔當的五大社會責任,旨在立足我國實際說明,社會主義國企要當好國家和社會的“頂梁柱”,與資本主義國家只能當“修補匠”的國企不是一回事,如果削足適履,會犯顛覆性錯誤!
文中指出:在抗震救災中,中國國企雄威彰顯,特別是中央企業臨危受命,迅即啟動應急響應,全力投入震區救援工作,從三大通信公司重點保通提速,三顆衛星資源開通“綠色通道”,三家大油企加大成品油投放確保供油不間斷,到電力搶修、電網全面恢復供電,航空、鐵路、物流等緊急調動保障物資運輸;從技術專家和專業人員趕赴災區搶險突擊支援保障,到食品、水、藥品、醫療器械、帳篷、衣被等救災物資緊急調運和后方組織應急生產;從一線全力拼搏有序展開救援戰斗,到國資委統一領導下各大企業24小時領導值班和帶班,救災情況指令及時上報下達,展現了一幅社會主義國有經濟關鍵時候集中力量協同作戰,全方位、大力度、高效率地為人民排險救難的壯麗圖景。央企在抗震救災中的出色表現,受到全國民眾的贊揚,讓社會看到了國企的素質、國家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國企通過改革不能削弱而要加強,“確實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
什么是國企必須擔當,且應擔好的社會責任?
一是當好“基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論是私企、外企,還是國企,都是市場經營主體,應享有參與市場競爭的平等權利,而國企承擔著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責任和制度責任,是代表全民利益的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其經濟效益水平和財政貢獻水平,對國家對人民至關重要。因此,國企改革不能退出效益高的競爭性行業,只干“賠本買賣”,而應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增強活力,實現資產運營優質高效、保值增值,為國家多交稅利,為社會多作貢獻。
二是當好“主力”。中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國家隊”。以央企為主的大型國企,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應對世界經濟風險和支撐國家戰略發展大局上,必須承擔和發揮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對外投資、資源收購和企業并購等,積極融入全球化競爭,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影響力,當好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航母艦隊”。
三是當好“主導”。在我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無條件的,必須更好發揮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作用,來防范和校正市場盲目性造成不良后果;私資、外資等非公經濟具有兩重性,既有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又存在雇傭勞動剝削和追逐私利或外國資本利益的剛性,因而對其既要鼓勵支持,又要加強引導,使之順應社會主義發展需要。而無論對市場運行引導,還是對非公經濟引導,都須依靠國有企業在微觀經濟層面發揮主導和帶動作用來實現,否則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的調控管理難以奏效,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更難實現。這就要求國企在改革中,必須強化主導意識,努力提高國資在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和國資所控制的資產比重,堅持國資有效控制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積極影響和控制一般競爭領域,有力帶動和引領非公經濟落實國家政策、管理規定和調控要求,帶頭實施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主導和保證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四是當好“靠山”。國企是全民所有制經濟的實體,是全體人民的財產凝聚和利益源泉,也是國家和人民抗御風險、應對災害、戰勝困難乃至支持正義戰爭的經濟依靠。因此,國企必須樹立高度的責任感,當好人民的“靠山”,平時努力創造財富,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維系國計民生,保障社會公益,為提高社會共同富裕水平作貢獻;在突發危難情況下,能夠向人民軍隊一樣,堅決聽從黨和國家召喚,為人民利益沖鋒在前,堅決服從大局、需要什么資源,就迅速調集什么資源,高效協調地發揮支援保障作用,救國濟民于危難之際,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
五是當好“示范”。社會主義國企理應成為先進生產力、先進企業文化和先進企業制度的代表,成為非公企業的學習榜樣。國企深化改革、完善企業制度,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不能簡單照搬照套西方企業制度那一套。應當看到,今天國企管理上存在的不少問題,正是由于在以往改革過程中食洋不化、生吞活剝、機制脫節帶來的后遺癥,必須通過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來解決,充分體現黨組織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企業民主管理的優良傳統。我們天天講“制度自信”,難道落到企業制度上,就毫無自信了嗎?中國國企應當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在繼承中創新,在改革中完善,建立健全真正代表先進、符合人民利益和意愿的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去影響世界,顯示強大的生命力。
然而,當時同樣應約國資委為央企說話的北京某知名專家,卻發表了一番酸溜溜的評論。他說:“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大額支出的決策權屬于股東大會,所有股東對這類決策具有知情權和投票權,否則,將面臨被訴訟的風險。包括央企在內的中國企業正在走向國際化,遵循公司治理規范是中國企業成為現代企業的重要標志。”
“中國的公司治理還不成熟,在褒揚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同時,不要忘了要信守公司治理制度,不能侵害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許可以特事特辦,但不能以破壞制度作為代價,那樣的話,制度的公信力將會喪失,這樣的代價將可能是慘重的。”
此話似乎不無道理,在一些所謂的改革精英人士中恐怕相當具有代表性。但試想:如果國企改革的結果,就是讓國企為私人資本服務,而國企本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卻成為公司治理制度所不允許的大逆不道,這樣的制度要它何用?還能保證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國企性質不變嗎?
故而筆者又發評論:“嗚呼!西方所謂的現代企業制度如此神圣,一旦讓中國的國資國企套進去,今天尚存的那些從習總書記到民眾還寄希望以加強的國企社會責任,恐怕都要成為明日黃花,成為海市蜃樓般的泡影了!”
中國國企還要不要、能不能擔起“頂梁柱”的社會責任,關鍵在于要不要、能不能真正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習近平在全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必須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要通過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我國國企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擔負起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贏得新的偉大斗爭勝利的特殊重大歷史使命。他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這一國企改革的重大命題和根本任務,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并且明確:“國有企業黨委(黨組)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企業其他治理主體要自覺維護這個核心。”
可見,國企無論怎么改革,堅持“姓黨”原則不能動搖,千萬別做“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的蠢事!
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講話為根本依據,來指導國企改革。
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就必須把國企黨的領導全方位、全過程地落到實處,而絕不能成為一句敷衍上頭的空話,一種虛有形式的空殼,一頂“皇帝新衣”式的空帽。
習近平強調,黨組織作為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這應該是一種制度安排”。在組織架構上,就必須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之中,國企公司制改造,不能只有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等西方公司制機構,必須建立黨組織作為企業法定的核心領導主體,對其他治理主體實施領導職權。應明確規定,黨委會(黨組)與董事會是領導機構與被領導機構的關系,不是互不搭界的“兩架馬車”;是公司領導核心與經營決策中心的關系,不是職責雷同的重復設置。在作用發揮上,黨的領導必須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使黨對國企的領導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對公司治理過程中的用人、規劃、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真正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正如習近平所強調,“要明確黨組織研究討論是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說,企業大的規劃和決策方案,未經黨委會集體討論同意,不得提交董事會決策。“不能把‘參與決策’變成‘陪襯決策’,不能以書記個人參與決策代替黨組織集體研究討論。企業黨委(黨組)也要尊重其他治理主體,既維護董事會對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權,又保證黨組織的意圖在重大問題決策中得到體現。”
難免有人質疑,像這樣強化黨委核心領導作用,豈不會削弱甚至取代董事會的職權,這不符合“現代公司制”的規則呀?其實,這恰恰是需要解放思想、破除“西化迷信”,堅定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的問題。
西方公司制是為私人資本服務的,作為股權代表的股東會及其產生的董事會理所當然地成為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作為大股東代表的董事長理所當然地成為可以臨機決斷和最終拍板的“總裁”;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和監事會“兩權分立”,都是向董事會負責,為董事長“管家”和“看家”的。但是,社會主義國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國企資產是屬于全體人民的,國企如何經營和發展,關乎全體人民的利益,關乎國家政權和經濟基礎的支柱和命門,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黨管國企。無論是在國有獨資公司,還是在國有全資公司,或國資控股的混合制公司,董事會都不能脫離黨的領導,而必須置之于黨委集體領導制度下,履行企業生產經營的籌劃和決策職責,并向黨委負責,同時也向股東負責。企業的重要人事權,在西方公司制中由董事會掌握,而在中國特色現代國企制度中由黨委領導和把關,這也是順理成章的。如果說這是對董事會權力的削弱,那也是重歸正道的必要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出現了一種論調,說國企推進“混改”,實行公司制,就是為了改變所剩不多的“全民所有制”國企性質。這是完全錯誤的曲解,不符合習近平關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改革指導思想,且直接違反憲法。股份制(混合制)企業的性質,取決于誰控股,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不用說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全資公司,那就是完全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即便是國資控股公司,那也是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的全民所有制性質的混合制企業。正因如此,也才能談得上堅持黨組織在企業的核心領導地位和作用。如果是私資或外資控股公司,那就是放大了私人資本或外國資本功能的私有制性質的混合制企業,根本談不上黨組織在企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是誰,倘若使國企“混改”的結果,事實上成為借機放棄國資控股,改變國企性質,搞掉“全民所有制”,那就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人民的犯罪!人民絕不會答應,也絕不會允許!
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為大前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大前提,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更好擔當“頂梁柱”而強“根”固“魂”、建章立制,建立完善全新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還是以西方新自由主義那一套騙人說教為經典,用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下的私有企業制度模式改造中國國企,這是兩條根本不同的國企改革路線,會給中國人民和中國經濟帶來兩種根本不同的命運。以往國企改制造成權力制約失效、國資流失嚴重、腐敗觸目驚心的深刻教訓,已經證明:從西方照搬的那套服從私人資本利益及其代理人意志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可能自動適應公有財產維護、經營和管理的要求,相反,一旦與官僚利益集團、私有資本利益集團相結合,極易變成一種“公權私用”的制度工具,為財產的“化公為私”提供便捷之徑。如果今天的改革,繼續自廢武功、重蹈覆轍,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而沉疴難返!
應當看到,目前有不少人對習近平“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改革思想處于理解不深、接受不了、言行跟不上的狀況。他們的頭腦還停留在改革初期的那種“黨企分開”“黨不管企”的不清醒認識,還在迷信西方那一套企業制度模式,甚至把那一套當成“普世法則”來定制我們今天的國企改革。他們總是拿“國際慣例”說話,好像只有西方設計的公司制才是真正的公司制,甚至把前些年帶有明顯西化影響缺陷的《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當作緊箍咒來自縛手腳,不愿革故鼎新,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這個問題上,習總書記說得非常明了、透徹。他指出:“要把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這個問題沒有什么可回避的,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都明確了黨的領導地位,一個公司章程有什么好回避的!不要‘猶抱琵笆半遮面’!就是不寫,人家也知道我國國企是有黨組織的,這個問題不說清楚,我看不是迷惑了敵人,而是迷惑了自己!”
他還明確講:“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要立足我國國情,不要生搬硬套外國的做法。公司治理本來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英美模式’也好,‘德國模式’也好,只是公司治理一般性原理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反映。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當然要同大的體制合拍,不要向任何西方企業看齊,也不可能看齊。” 真是鞭辟入里、淋漓盡致!
我們的領導干部應該想清楚,特別是那些還糊涂、猶疑的同志要翻然猛醒,跟上習近平國企改革思想的前進步伐,增強無愧于“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的政治自信心和政治責任感,不要稀里糊涂地中別人的圈套。我們的國企改革大軍中,應該涌現出更多堅決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勇于彰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優勢和力量優勢,為黨為國為民敢擔當、有作為、多貢獻,拿出“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改革實績的好典型、好形象,而不是理不直、氣不壯的自我萎縮形象。
中國國企改革,魂不能丟、質不能變,紅旗不倒、英雄挺立,這是黨的重托,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