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勞 驥
“我是一棵樹” 聚起成森林
文/勞 驥
“我是一棵樹”袒現了塞罕壩人的超常意志。“成如容易卻艱辛。”塞罕壩人為了實現“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的目標,1962年,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369人就豪邁扎根在荒涼貧瘠的壩上。他們“渴飲河溝水,饑食黑莜面。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既沒有醫院,也沒有學校,遭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與坎坷:6400畝落葉松幼苗接連夭折,20萬畝林木因雨淞災害損失慘重,12萬畝樹木遇罕見大旱大部枯死,還有六女上壩、連年會戰、夫妻望火樓……無不成為對塞罕壩人的艱苦卓絕考驗。他們穿過的靴子、自制的皮鞋大衣,使用過的藥箱、水壺、飯盒、風鏡、煤油燈等實物,都是塞罕壩人不屈不撓、艱苦創業歷史征程的生動見證。“這片林子就是我們的眼珠子,就是我們的命根子!”靠意志堅守,憑意志拼搏,三代塞罕壩人以精衛填海般的堅強意志奮斗不息,風吹不到,沙打不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綻放了生命的激越輝煌,詮釋了意志的宏大能量。營造百萬畝林海需要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扶貧攻堅、全面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同樣需要這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超常意志。
“我是一棵樹”彰顯了塞罕壩人的時代精神。“丹青難寫是精神。” 三代塞罕壩人用青春與汗水不僅打造了生態文明的綠水青山,也以信念與意志鑄就了與時代同行的“塞罕壩精神”。難得塞罕壩人55年如一日,把植樹造林視為生命根本與生存意義,劉文仕、王福明、張啟恩……一個個建設者的事跡催人淚下。“老壩上”從一登上望海樓防火望,就像釘子一樣定在崗位上。劉軍、齊淑艷夫婦誓言“把父輩種下的樹養好、護好、看管好”。劉志鋼自愿放棄上海工作回到林場做森林消防員,成為“林三代”。有個細節極為感人:齊淑艷在給好不容易見面的兒子洗書包時,發現一團已被搓爛的衛生紙中有幾根長發,原來是兒子想媽媽時,就看一眼媽媽的頭發。毋庸贅述,塞罕壩精神,就是堅守信念、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的精神,就是無怨無悔、愛崗敬業的精神,就是忠于使命、綠色發展的精神。這種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既一脈相承、薪火相傳,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今天,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只有學習賡續塞罕壩的時代精神,才能肩負起迎接新的趕考的歷史使命。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站在歷史發展新的起點上,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既需要塞罕壩人這樣的一棵棵“樹”,更需要我們萬眾一心,聚起塞罕壩那樣的宏偉森林!
塞罕壩人歷經三代、55年,以堅強信念與超常意志,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壩上荒原,建成百萬畝人工林海。由此我們記住了奮斗拼搏的塞罕壩,更記住了塞罕壩人謙誠而博大的一句話:“我是一棵樹!”
“我是一顆樹” 寄托了塞罕壩人的堅強信念。上世紀60年代初,就在這山丘沙地、狂風肆虐、自然條件惡劣的塞罕壩初建國有林場時,樹苗幾種不活,植樹屢遭挫折,是荒漠深處一棵20多米高、兩人合抱、樹齡200多年的落葉松,讓塞罕壩人確立了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我是一棵樹,我們都是一棵樹,一定要建起一片大森林、大林海!正是“我是一棵樹”信念的支撐,塞罕壩人首次在高寒地區取得全光育苗成功,會戰馬蹄坑,9萬畝石質荒山一次造林成活……一棵樹連著一棵樹,聚起百萬畝林海的綠色奇跡,再次證明了“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96年我黨之所以一路不斷地走向勝利與輝煌,無不因為每個共產黨人就是一棵堅定挺拔、蒼翠常青的“樹”,為了一個共同信念,牽手連心,匯聚起無數棵一樣矢志不移的“樹”,結成牢不可破的林海長城。信念,是塞罕壩人的主心骨,也是育成當代“百萬畝林海”不可移易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