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金友
作家也不能吹牛
文/汪金友
有位作家,出了一本書。可能自我感覺很好,于是就發布了一條懸賞信息。稱如果誰能從這本書中挑出錯誤,他就按每個錯誤1001元的標準,獎賞挑錯者。后來,有一位山西大學的教授,竟然從中挑出了172處錯誤。但在索要“獎賞”時,這位作家卻遲遲不給。為此,該教授向法院起訴,要求這位作家支付17萬元的賞金。
針對這起案件,《北京青年報》8月11日發表一篇評論,題為《對“吹牛作家”就該拿法律打臉》。文中說,對于如此自我炒作的“吹牛作家”,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計就計,拿起法律武器與之較真,用司法判決結果“打”他的臉。
所謂吹牛,就是脫離事實說大話。把小的說成大的,把少的說成多的,把差的說成好的。這本書的作者,可能不承認自己吹牛。但書中的錯誤,確實存在。比如他將蔣大為演唱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寫作《敢為路在何方》,“問”寫成了“為”;把“肉夾饃”寫作“肉加饃”,“夾”寫成了“加”。
20年前我出第一本雜文集的時候,自己校對了6遍,又請朋友幫忙校對了3遍。可印出來一看,還有幾十處錯誤。有些明顯的錯別字,就直挺挺地站在那兒。而我們幾雙1.5的眼睛,一遍遍過濾,愣是沒有發現。
第二次出書,吸取上一次的教訓,自己校對3遍之后,又花錢請出版社的專業校對人員校對3遍。而拿到樣書一看,還是有很多錯誤。更嚴重的是,有一篇文章,目錄上有,書里卻沒有。我找有關人員咨詢,他們說,按照相關規定,差錯率只要不超過萬分之一,就算合格。也就是說,一本20萬字的書,可以有20個差錯。
想想也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作品還是為人,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足,都屬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人生的進步,也在于發現和改正錯誤。最成功的人,都是承認錯誤的人;最高尚的人,都是改正錯誤的人。
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由優秀的作家以獨到的眼光、敏銳的觀察、深刻的思考和藝術的提煉創作而成的。凝聚了向上的主題,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美化了生活的藝術。所以說,很多的作家,也都是時代的智者。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但無論多么優秀,都有缺點和不足。比如,在寫作方面優秀,在別的方面卻不一定優秀;熟悉這方面的生活,卻不一定熟悉那方面的生活;這一部作品寫得好,不等于每一部作品都寫得好;自我感覺良好,不等于他人感覺良好。
在作家這個圈子中,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那就是自我吹捧和相互吹捧。正如馬季和趙炎在《吹牛》的相聲中所講,你說我是“權威大師”,我說你是“潮流代表”;你說我是“婦孺皆知”,我說你是“家喻戶曉”;你說我“一晚上寫八篇文章”,我說你“昨夜里寫三個劇本”。因為吹捧的聲音太多,批評的聲音太少,所以有些人便飄飄然,覺得自己真的高人一籌。
越是偉大的人,越不說自己偉大;越是牛小的人,越喜歡到處吹牛。但吹出來和炒出來的“成就”,都不會長久。因為現在人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能寫書的人很多,能挑錯的人也很多。你玩什么貓膩,人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