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忠市延安精神研究會
弘揚延安精神重在基層組織建設
文/吳忠市延安精神研究會
根據市延安精神研究會2017年工作安排,市延研會會長劉占保一行4人于4月25—26日深入各縣(市、區),對基層延研會的自身建設和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召開座談會征求對今后工作的意見建議。
(一)鹽池縣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于2005年12月。近年來,鹽池縣延研會始終把學習、宣傳、研究、傳承、運用延安精神作為主要職責,開拓、創新工作,成果顯著。一是結合老區實際和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組織會員撰寫理論研究文章,每次理論研討會上報區、市的論文,量多質優,多篇論文獲得區、市研究會的獎勵;二是組織會員和離休老干部撰著多部紅色書籍。2009年至2016年由寧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有《圖說鹽池60年》、《紅旗漫卷西風》、《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鹽池》、《陜甘寧邊區與延安精神》、《紅色足跡》、《回顧人生》、《軍營十年》等,同期在區市縣報刊發表文章20余篇;三是開展“六進”活動,舉辦延安精神宣講報告17場,受眾2萬多名;四是2016年在開展“黨史國史”主題教育活動中,針對青少年對家鄉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了解不多的現狀,編寫了《紅色鹽池·花馬騰飛》中小學鄉土教材,4萬余字,印刷了6000冊,發至鹽池縣各個中小學校列入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愛黨、愛國、愛紅色鹽池的熱情。
(二)青銅峽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多年來一直積極配合自治區、吳忠市延安精神研究會開展的各項理論研究活動,組織會員撰寫理論文章,并積極開展各項紀念和宣傳活動。2016年8-9月,該研究會組織開展了“重走長征路”活動,舉辦了《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圖片展》,組織觀看展出和參加報告會的黨員、干部、學生、居民達24192人次。2016年9月30日第三個“革命烈士紀念日”,由青銅峽市委宣傳部、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教育局協辦,在余家橋革命烈士陵園舉辦了《銘記歷史 珍惜和平 警示未來》大型宣傳專欄,開展宣傳教育活動。10月,經青銅峽市委批準同意,組織部分離退休干部到六盤山紅軍紀念館參觀學習。青銅峽研究會還積極開展延安精神“三進”工作,并請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宣講團向學生進行宣講,宣揚延安精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特別值得珍視的是,漢壩小學的前身是寧朔縣小壩小學,這所學校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寧夏黨組織進行地下活動的重要據點。1939年冬,崔景岳受黨中央派遣來寧夏開辟工作,他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小壩小學。1940年3月,黨的寧夏工委恢復,崔景岳擔任工委書記,并確定小壩小學為寧夏工委機關所在地。不久后崔景岳因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青銅峽市充分發掘漢壩小學紅色資源的教育基地作用,在校內設立了崔景岳烈士紀念館,在操場矗立一尊崔景岳烈士的全身塑像。青銅峽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年年組織外校學生到漢壩小學學習崔景岳烈士的英雄事跡,在烈士塑像前舉行報告會,宣揚崔景岳烈士的崇高品德,使青少年受到生動的既可看又可聽的革命傳統教育。
(三)同心縣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于2006年,現在有會員50名,會長1名,副會長2名,秘書長1名,理事13名,組織健全,工作開展正常。延安精神研究會機構及辦公地點設在縣委黨校,由黨校負責日常事務性工作。多年來以“弘揚延安精神和西征紅軍精神,服務同心經濟社會建設”為宗旨,以同心清真大寺和“西征紅軍紀念園”為依托,以黨校老師作為研究會理論研究的主力軍,持續深入地開展延安精神研究工作,并積極配合自治區、吳忠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組織會員撰寫文章應征上級研究會的征文活動。同心縣研究會還積極組織有關人員深入機關和基層農戶,問計于民,圍繞紅色歷史,生態移民、設施農業、肉牛養殖、精準扶貧、中部干旱帶民生等問題開展調研,寫出了對縣委、政府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文章。多年來共向區黨委組織部、社科院、上級延安精神研究會、區黨校等部門和重要刊物提交理論文章150余篇,獲得各類獎項40余項。
(四)紅寺堡區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于2011年2月,現有會員31名。研究會以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為使命,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履行職責,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2013年組織參加自治區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理論研討會,會員張治乾、楊志輝、陳永康、姚一凡等參與撰寫了高質量的理論文章,其中張治乾同志的理論文章榮獲二等獎。2014年,積極組織會員撰寫《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理論研討文章,共征集6篇理論文章,榮獲二等獎1篇,優秀獎2篇。2015年,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向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征集理論研討文章300余篇,評選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優秀獎50名。2016年有5篇論文獲得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獎勵,極大地激發了創作熱情。紅寺堡區研究會宣講團開展國史、黨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等宣傳活動10多場次,受益師生及社會群眾達2萬人。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們對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的組織建設及工作開展情況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對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任務、工作重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體會。
(一)健全組織,完善制度,是弘揚延安精神的基礎之石。做好延安精神研究工作,離不開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工作骨干這個基礎。通過調研,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會,組織機構健全,有工作場地,有經費保障、發展會員較多,一批受黨多年培養、對黨感情很深的離退休老領導,一批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專業技術人員,還有一些社會賢達和知名人士自愿加盟,構成了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的骨干和精英,同心縣會員人數達到了50人。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都建立了學習、會議、獎勵、財務、辦公會議等切合實際的工作制度,為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各縣(市、區)都能充分利用黨校、關工委等組織,有效整合資源,使人、財、物充分發揮作用,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二)突出主題,紅色教育,是學習傳承延安精神的生命之本。學習傳承延安精神離不開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和主題活動這個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通過調研,近幾年來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每年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毛澤東等革命先輩誕辰紀念日,延安精神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軍營、進機關“六進”等活動,突出一個主題,廣泛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紅色教育,使延安精神得到極大地宣傳和弘揚,特別是教育廣大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鹽池縣、同心縣、青銅峽市在黨的群眾路線學習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活動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紅色教育資源以身邊的人和事教育人、鼓舞人,廣大黨員干部感到親切,教育效果明顯。
(三)理論研討,學習交流,是研究弘揚延安精神的關鍵之道。近年來,各縣(市、區)通過加強理論研究,撰寫了一批高質量的理論文章,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每年市研究會從各縣(市、區)征集到高質量的理論文章50多篇,各縣(市、區)自己征集到的理論文章每年達到百余篇。2016年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討會,組織對優秀理論文章進行了交流,將征集的53篇論文匯成《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究論文集》,所收論文內容豐富,說理充分,觀點新穎,可讀性強。評選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9篇、優秀獎10篇。通過經常性的開展理論研討、學習交流來增進共識,教育人們不忘歷史,不忘黨的優良傳統,將延安精神融入經濟社會建設中,為助推“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寧夏”、“五個吳忠”傳播正能量。
(四)立足實際,開展調研,是弘揚延安精神的根本之要。弘揚延安精神,離不開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近年來,各縣(市、區)普遍開展了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深入到延安、井岡山、西柏坡等革命老區參觀學習,認真挖掘紅色元素,用紅色思想武裝頭腦,圍繞“十三五規劃”、“兩學一做”、“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寧夏”、“五個吳忠”等中央大政方針和地方的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深刻領會延安精神的精髓,為延安精神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縣(市、區)充分利用我市鹽池、同心豐富的紅色資源,不斷賦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內容,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對延安精神的宣傳和認識還不夠。社會上很多青少年對延安精神的認識不熟悉,對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不了解。許多人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延安精神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現在是否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是否還管用,是否有學習、宣傳、研究、傳承的必要和價值,存在這種模糊認識。
二是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延研會組織,但會長大都由常委、組織部長兼任,工作人員都由在職干部兼任,由于其本職工作繁忙,精力分散,對研究會的工作客觀上造成兼顧不夠。
三是開展延安精神學術研究需要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活動開展、項目研究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領導支持和一定的經費保障。從目前各縣(市、區)延研會來看,列入財政預算的經費較少,影響了工作的深入開展,致使各縣(市、區)活動不夠經常,也缺乏特色,對會員的積極性調動不夠。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工作的現狀,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延安精神的認識。延安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在傳承和升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根之所在,生命力所在。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不僅不能放松,還要下大力氣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積極宣傳延安精神,認真踐行延安精神,大力弘揚延安精神,讓延安精神融入時代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二)進一步加強組織建設。探索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隊伍,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加強骨干隊伍建設。特別是應該發揮好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離退休干部理論功底深,退下來后時間較充足,應該把從工作崗位上剛退下來,熱心研究工作,有從事專業理論研究知識和一定文字寫作能力的老同志吸納進來擔任常務副會長或者骨干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特長和積極性。同時,不斷加強研究會干部隊伍建設,壯大會員隊伍,廣泛吸收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人才,特別是注重吸收大量有組織能力、有活力的年輕干部加入研究會當中,讓更多的青年同志參與到宣傳與弘揚延安精神的活動中,從而建立起一支具有多方人才薈萃、富有生機活力的會員隊伍,使研究會的工作充滿活力,富有激情。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研究會工作經費,保證工作能正常運轉和解決好從事延安精神研究工作的離退休專職干部的生活補貼。
(三)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工作。繼續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轉變研究思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在現實中的應用,豐富內容和活動載體,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活動,要與市委、市政府的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緊密結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研究成果的轉化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與宣傳宣講、著書立說、建言獻策緊密結合起來,組織研究會老同志帶領廣大會員撰寫弘揚延安精神的論文,力爭發表在各類期刊和書籍中;由研究會自行組織或同其他單位聯合組織必要的紀念會、座談會等活動,從而達到凝聚力量、擴大影響的作用;通過利用新聞媒體開設延安精神新聞專欄,動員廣大會員積極為新聞專欄投稿,為市委、市政府工作建言獻策;充分利用我市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展工作,使延安精神更加鮮活,更富時代感。繼續做好延安精神“六進”活動,深入到社區、學校、企業、農村、軍營、機關宣傳講解延安精神,協調組織各類以弘揚延安精神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四)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社團組織協同作戰的優勢。各縣(市、區)都有多個社團組織,這些組織都有一定的資源。這些社團組織應密切協作,使人、財、物有效整合,合理利用,以求效益的最大化。
(五)進一步加強學習交流。各縣(市、區)延安精神研究會應放寬視野,放開思路,加強和兄弟縣(市、區)的學習交流活動,充分借鑒和利用好的工作經驗和好的研究成果,使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內容更豐富,更具有朝氣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