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鴻
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實踐與思考
◎黃永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作為雙創時代的重要載體,眾創空間從2015年開始集中爆發,民營資本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主力角色,但國有經濟也并未缺席。本文從國有孵化器的內在需求、競爭壓力、利益驅動等因素解釋其運營眾創空間的動因,通過觀察及簡要分析2家代表性的、由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實踐,來歸納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特點和存在問題,進而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
2015年是“雙創”元年,各類眾創空間星羅棋布,傳統孵化器與新型孵化器并行不悖。若以數量而論,眾創空間經過一兩年的發展,或已超越孵化器三十年的積累;從投資主體來看,眾創空間更加受到民營資本的青睞,大家耳熟能詳的創新工場、車庫咖啡、柴火空間等,都是純民營的。但國有經濟也在積極嘗試,公立高校和科研機構、國企和央企,紛紛建立基于自身優勢的眾創空間,其中國有孵化器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
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動因
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開源技術,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具有創新主體由小眾變為大眾、創新范式由傳統轉向開放、創新理念由技術供給轉向需求導向、創新推動力由政府引導轉向市場驅動等特點。
眾創空間對傳統的孵化概念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更寬闊的視野,它不拘泥于物理空間,它強調服務與新技術的結合。長期以來,國有孵化器偏重載體建設、收入模式單一、服務層次有限,面臨著向孵化3.0、4.0版本升級的迫切需求,眾創空間可以作為一塊試驗田,為國有孵化器轉型升級提供契機。
同行競爭的外在壓力。孵化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引入中國,早期的孵化器基本是地方政府主導的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2005年以前,國家級孵化器是清一色的“國家隊”,直到這一年成都天府新谷改成為首家民營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之后,民營孵化器的發展速度空前,并且以靈活的機制優勢在孵化事業方面頗有建樹,典型代表如北京匯龍森科技園、深圳科興科學園等,給當地的國有孵化器帶來明顯的競爭壓力。
政策扶持的利益驅動。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隨后各省市陸續發布了支持眾創空間發展的政策舉措,各地眾創空間呈“井噴”之勢,國內對雙創熱度較高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廈門、武漢等,支持力度都非常大,有的可以達到3000萬元。
國有孵化器對政策有天然的敏感性,有政策的支持,運營眾創空間的意愿更強烈。
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典型案例
因篇幅所限,本文結合地域、孵化器類型、眾創空間特色等因素考慮,選取了2家作為觀察樣本:一是西安高新區創業園發展中心打造的“創途在XIAN”,二是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孵化基地聯合運營的“麥騰集創眾創空間”。
純國有的創業苗圃。“創途在XIAN”是純國有背景,2014年10月啟動運營,“創途在XIAN”有幾個做法值得借鑒:控制項目質量,每批申請項目都要參加路演進行篩選,因而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有17個項目獲得天使投資6930萬元 ,整合創業資源,“創途在XIAN”引進了3D打印公共服務平臺、泥巴創客空間、DO+創業咖啡吧,與100多家投資和創業服務機構緊密合作,還在積極尋求清華大學、西安交大、長江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商學院同學會的支持,聚攏西安當地讀過EMBA的企業負責人,形成一批兼具創業導師、投資人、合作伙伴的創業資源;樹立良好品牌,“創途在XIAN”對外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陜西省首家國有背景、創業園運營的創業苗圃,西部第一個眾創空間等標簽,成為大量創業者的首選之地。
混合制的眾創空間。2015年9月,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孵化基地專門拿出2181平方米場地,與民營孵化器麥騰永聯創投公司共建了“麥騰集創眾創空間”,國有孵化器發揮傳統優勢,幫助創業者解決技術、市場、檢測、產業合作等困難;民營孵化器擅長創業投資和創業培訓,雙方聯手打造了“投資+孵化服務+資源整合+創業學院”的新型眾創模式,在共享物理空間和服務資源的同時,團隊意識、服務質量、創新理念得到較大提升。這種混合制的運營模式為國有孵化器的改革做出了示范。

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全景
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特點
明顯的苗圃屬性。本文的研究視角認為,眾創空間在國有孵化器的定位是處于孵化鏈條最前端的創業苗圃,是創意孵化階段。舉個簡單的例子,創業團隊進入孵化器的第一步是成立公司,但進入眾創空間則不必然,可以先試運作一段時間,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再注冊公司,設置了“試錯”的緩沖階段。
突出的公益特征。國有孵化器一般不以盈利為目的,其重要使命是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培育創新企業和企業家。在運營眾創空間時,同樣不會有盈利的訴求。國有孵化器運營的眾創空間一般都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和基礎設施,免費代辦注冊手續,增值服務也幾乎不收費,收入來源多為現階段的政府補貼和項目進駐孵化器后的房租等收入。
穩定的服務輸出。國有孵化器的人力資源相對豐富,服務內容可以充分分解,員工的穩定性更好,在各自的業務領域都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能夠提供較好的基礎性孵化服務。
強大的資源優勢。國有孵化器一般運營時間較長,與當地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關系良好,資源整合優勢明顯。很多國有孵化器有機會參與到地方產業發展、人才吸引等政策的制訂,在幫助孵化團隊和項目申請政府資助方面更有經驗。國有孵化器往往能夠與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專業性平臺,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也有市場議價能力為入孵團隊配置質優價廉的中介服務,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國有孵化器雖然普遍具備體量大、運營時間長、資源整合能力強等優勢,但相比起民營眾創空間,也存在著管理機制不夠靈活、創新意識淡薄、缺乏名人光環的帶動效應等問題。
管理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有孵化器一方面受到行政干預,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及產業發展責任,另一方面又有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多重目標的交叉增加了許多隱性成本。在人員、資金、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均有欠缺。 以人員為例,國有孵化器的管理人員主要來自政府任命和社會招聘,薪酬都有既定標準,很難破格引進特別優秀的人才;以投資為例,地方國資委出于保護國有資產的初衷,對于國有資本投資進行嚴格規定,投前需要備案或核準,退出需要評估和掛牌,手續太繁復,風險容錯低,以致于種子期和天使期的投資工作停滯不前。
服務內容缺乏創新性
《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相對于活躍的科技創新創業活動,我國孵化器的服務水平亟待提高。目前來看,國有孵化器在運營眾創空間時,只是將原有服務進行了延伸。在這方面,可以參考和借鑒納什空間 的做法,成立辦公服務聯盟,打造辦公生態圈。
外部形象缺乏辨識度
觀察國內知名眾創空間,名人的光環效應特別巨大,李開復之于創新工場,毛大慶之于優客工場,都是獨一無二的資源稟賦。可以說,眾創空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哪些名聲在外的創業導師,他們可以憑一己之力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個資金實力雄厚的眾創空間,讓無數擁躉者慕名而來。國有眾創空間不提倡個人主義,宣傳手段單一,辨識度遜色于民營眾創空間。
誠然,在眾創空間這個新事物上,國有的運營主體有必要師法民營機構,但我們也需要充分認識國有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改善和提升區域科技創業環境中的積極作用,在經濟步入新常態、加大供給側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如何更進一步鞏固已有優勢,激發潛在效能,建設和運營好眾創空間及其他創業載體,是國有孵化器面臨的共同課題。
堅持科技苗圃導向,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雖然眾創空間鼓勵大眾創業,但國有孵化器運營的眾創空間還是要設立一定的門檻,牢牢把握“服務科技創新創業”這個屬性,發揮培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源頭項目在眾創空間內的孕育和產生,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堅持精品孵化思路,提高預孵化成功率
綜觀世界上著名的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對待項目的申請和接收都是非常慎重的,數量從來都不是關注的重點。國有孵化器在運營眾創空間時,也需要嚴把項目關,對有市場前景的,符合地區產業導向,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助力的高新技術項目予以特別關注,對進入眾創空間的團隊予以個別指導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幫助創業團隊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
嘗試聯合運營模式,打造專業領域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未來一定會向著細分的專業領域發展,在孵項目行業集中度高,可以投資建設(或利用合作機構的現有資源)基于本行業的研發平臺、公共實驗室、產品檢測分析中心等,利用率高,能較大幅度降低創業者成本。國有孵化器擅長的是創業團隊進駐后的服務,對于行業前沿的研究和項目的評判有賴于更專業的人士。因此,與行業領軍企業、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合作運營,是值得嘗試的路徑。
探索持股孵化方式,激發國有經濟活力
在當前國家鼓勵混合所有制、多元所有制發展以及民營眾創空間積極推進“投資+孵化”模式的大背景下,推進國有孵化器持股孵化是一種制度創新與改革探索,對促進國有和民營經濟共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限于國有資產管理要求和干部管理條例,推進國有孵化器持股孵化需要多部門協調落實和良好的方案細則設計。
(作者單位: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有限公司)

國有孵化器運營眾創空間的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