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龍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李昱龍
本文主要以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作為出發點,并從多方面探討了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以期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進提供一些參考。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伴隨著諸多環境問題,這就需要我國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尤其是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日益增加,不僅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還會直接造成各種災害頻繁發生。比如強降雨、冰雪凍融等,是引發重大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越來越突出的環境問題已經敲響了經濟發展的警鐘,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問題引起高度重視。
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從法學的角度對環境的概念闡述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天然或者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站在宏觀角度來講,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工業革命之后,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而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以森林資源、淡水資源等為基礎,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資源消耗量。與此同時,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有些企業將其關注的焦點放在經濟利益方面,從而直接忽略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直接將工業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導致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因此,經濟的發展既要依賴環境,又會破壞環境。這就需要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協調、和諧共進原則,促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如果只注重經濟發展,不關注環境保護,不僅會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自然環境失衡。
堅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其核心思想為:要想促使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應建立在社會公正、人們積極主動參與經濟發展決策的基礎之上。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需要關注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又要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進而保障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不會對后代人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站在這一層面可知,可持續發展戰略鼓勵對資源和環境有利經濟活動的開展,對于不利于資源和環境的經濟的活動應及時摒棄。
積極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面對日益減少的資源和能源,我們應積極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開發環保型新型能源,這是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實現生態環境平衡發展的途徑之一。目前,隨著人們思想理念的轉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且國家針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工作制定了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并加大了資金、物力、人力投入力度,使得無論是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規模還是使用范圍,都在不斷擴大。這就為實現我國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構建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經濟理念。生態文明理念包含三個內容,一是尊重自然,二是順應自然,三是保護自然。所謂尊重自然是指人類在面對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過程中,應秉持著尊重自然的態度,尊重自然界所有客觀存在的生命。保護自然是指在與自然相處過程中,人類應該主動承擔保護生態系統的責任,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環境惡化問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自然。順應自然主要是指人類與自然相處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客觀規律和相關條例。綠色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建立在傳統產業經濟模式基礎之上,并以市場為方向,旨在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經濟理念是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石。
完善法律體系。促使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保障是構建體系化、科學化的法律體系。世界各國都應為保護環境做出努力,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目標之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效能標準、責任主體明確的法律法規。并加大懲罰力度,提高企業行為的規范性。目前,針對我國法律體系不健全這一問題,我國需要重點關注高消耗、高污染項目,并對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考核標準,引導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調節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為進一步引導企業由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我國在制定法律法規、建過程中,應堅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樹立全局思維,構建戰略性思維的法律體系。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從而推動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走向法制化軌道。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屬于一種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生態平衡發展對于促使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全面認識這一關系基礎之上,我國各界應針對環境惡化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比如制定健全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樹立科學正確的理念等,進而在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目標,最終為促使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