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成
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思考
◎李恩成
新常態是現階段經濟的代言詞,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即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摒棄GDP增長,用價值機制取代價格機制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在此經濟背景下,本文就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及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提出幾點看法。
中國GDP較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速,在2012年至2014年一直回落在7%左右,并且將長期處于這個水平,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有三個特征,一是增長速度減緩,二是重視質量與內涵發展,三是重視低碳環保。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與增長的勢頭,現今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企業管理創新改革迫在眉睫,企業管理創新是對企業傳統經營方式的改進,是對落后生產力的提升,加強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不斷深化內部改革,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
其次是要順應新常態的發展潮流,在技術上要著重對資源的循環利用進行開發和研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企業管理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企業管理的創新也直接關系著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在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主要是哪些要素?在筆者看來,管理和技術是支撐企業的兩大關鍵因素,所以創新應著重對管理和技術進行創新。所謂管理創新就是企業的管理理念,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形式,企業的管理方法、制度,企業自身的文化等等這些方面的變革與創新。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技術創新企業首先是要加大企業的技術研發力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加強企業的開放并積極與其他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活動。
重構和加強核心競爭力。在新常態下,市場正慢慢轉向質量型和差異型,面對新的市場競爭,企業就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低成本打價格戰,而是要重構和加強核心競爭力,提出戰略管控、建立企業文化,構建企業發展愿景,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綜合實力的同時進而發展企業優勢,在管理、技術、品牌等各個有利于企業創新轉型的方面都要引起重視。
“去產能,降庫存”優化企業經濟結構模式。由于市場飽和與產能過剩,導致高杠桿和泡沫化的風險,國家為了降低經濟風險,提出去產能、降庫存的新要求,企業應該優化自身的經濟結構模式,改變過去傳統的結構模式,調整產業布局,從第二產業逐步轉向第三產業,發揮市場的作用,了解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隨時對企業的策略進行調整。尤其是在現在互聯網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更加要優化經濟結構模式,將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起來。
立足創新,變革經營管理。在新常態與互聯網經濟的環境下,企業要立足創新,變革經營管理。市場中消費變得多樣化、質量化、個性化,企業必然要根據這些差異化的特點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做出改變。要從消費的走向判斷出市場所需并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在思維方式、技術、經營理念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
以集團化管控為主,發展適應新常態的生產模式。近幾年就經濟發展的方向來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的發展前途和作用漸漸顯現出來,并且這三類在經濟發展中突顯更大的發展優勢。隨著新常態下經濟的發展,市場的轉變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兼并和重組的情況大大增加。企業發展模式變得的多樣化,這就需要企業以集團化管控為主,發展適應新常態的生產模式。集團的主業加強,同時進行多元化發展,深入分析集團各業務板塊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做出適合每個業務板塊發展的方案。
自經濟新常態提出以來,企業的發展和管理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創新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主題,企業的管理者應根據當前大環境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方向對企業內部或外部各個環節進行創新變革,只有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潮流迎難而上并做出應對,才會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得以生存贏得新發展。
(作者單位:◎海南第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