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茜
高職類學生壓力適應心理調適對策
◎袁雨茜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的重責,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完善,高職類院校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不斷,職業化專業化的學生更加受到企業的青睞,對學生的個人心理素質的也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學生的壓力事件應對方式作為心理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習和職業生涯中都是不容忽視的,選擇積極的正面的應對方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整體構建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體系。
目前在校的高職學生大多為90后,作為高職院校的主力軍,90后學生有著鮮明的特色,高職學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面對多元化思想的沖擊,激烈的社會競爭,人際交往的壓力,很多學生處于心理失衡的狀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學業上,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高素質,高操作型人才,高職院校從高等教育中的理論學習更偏向實踐教育、職業教育。在社會地位上,高職學生普遍被認為綜合素質低于本科院校學生,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社會也更易于像本科教育學生傾斜。在學生個人發展上,由于現階段的高招政策,按照分數來劃分本科教育與專科教育,不利于學生在職業上的自我選擇,不按照個人特長與資源,單純按照高考分數的劃分,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對所學專業認同感不高的現象很多高職學生在實在沒有學上的情況下才選擇的高職院校,使得學生在報到后普遍存在自卑,輕視自己的現象。在就業問題上,就業市場上普遍本科學歷薪酬高于高職學歷,社會對高職的認識度與國家大力發展職業化教育脫節嚴重,都使得高職類學生處在心理壓力之下。
學業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高職類學生在高中階段往往成績不夠理想,其原因往往是個人貪玩,學業興趣不大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原因。但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則容易忽略學生的個人特色,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優劣,在經歷了高中教育后,最終只能考入高職院校時,部分學生看低自己,懷疑自己的智力,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高職院校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特點和本科教育也有很大的區別,進入高職院校后,很多學生也無法適應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出現了無所適從的現象,專業老師也反饋學生在上課沒有目標,容易走神,不能適應實踐教學等現象,有的學生煩躁焦慮,精神萎靡,輕微神經衰弱。有些學生自暴自棄,沉迷于網絡,逃課曠課,久而久之,失去斗志,意志消沉。
人際交往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類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的突出,首先,由于90后學生的自助意識較強,在宿舍生活中,常常和宿舍同學發生沖突,引發較大矛盾,輕則在宿舍互相謾罵,重責危及同宿舍同學的人身安全,和班級同學不能和睦相處,自己被孤立或者主動孤立別人,逐漸發展為溝通不良、個性孤立、回避社交、人際恐懼等。其次,大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害怕與人交往。
就業壓力下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大家大力發展職業化教育,給職業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支持,但是社會的大環境沒有與國家的政策相匹配,甚至出現了脫節的現象,總的來說,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還是存在部分歧視,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無論在職業發展空間還是薪酬上都有較大差距,大部分人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只能從事工廠相關工作,而本科院校學生確輕松自在做文職,工資高發展空間大。在這種大環境下,高職學生有很大的就業壓力,一方面感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一方面找到了工作卻沒有上升空間,只能長時間從事簡單粗暴的體力工作,靠出賣勞力養活自己,感覺生活沒有希望。時間久了容易發展成為悲觀主義思想,絕望、抑郁、甚至出現反社會人格,危害自己危害自己。
打造多元化參與的健康心理教育體系。高校通過多種方法,努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關系的聯系,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機制,高校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活動,開展心理咨詢指導,幫助學生學會紓解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找到自我排解的渠道。同時架構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家長主動關心,正確對待學生不同時代的心理狀態,可以組織開展針對家庭關系的心理講座,幫助家長正確處理和學生的關系,減輕現在四二一家庭環境中學生的問題,讓家長科學地對待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為學生應對壓力發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
完善壓力應對社會支持系統。支持系統是應對壓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內部支持和外部支持系統能夠極大的緩解壓力帶來的負面效應,良好的外部系統,需要架構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家長主動關心,正確對待學生不同時代的心理狀態,可以組織開展針對家庭關系的心理講座,幫助家長正確處理和學生的關系,減輕現在四二一家庭環境中學生的問題,讓家長科學的對待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為學生應對壓力發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使學生能夠保持積極的情緒,積極正向地對待壓力。
引導學生培養正向積極價值理念。積極心理學提倡人都有積極的發展潛能,有自發成長向上的能力,對待學生應該教會學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感恩、減少負面情緒,整個氛圍是積極的,更容易帶動學生的積極特質的發輝。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