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治群 李旭琴 于軍 金點石 韓鵬
神經內鏡及顯微鏡下切除顱底中線區腦腫瘤的臨床研究
吳治群 李旭琴 于軍 金點石 韓鵬
目的 分析采用神經內鏡及顯微鏡輔助切除治療顱底中線區腦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130例顱底中線區腦腫瘤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65例。對照組單純采用顯微鏡手術方案治療, 研究組行以神經內鏡及顯微鏡輔助手術治療, 對比兩組腫瘤全切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腫瘤全切率為89.23%(58/65), 對照組的腫瘤全切率為69.23%(45/65), 研究組腫瘤全切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69%(5/65),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92%(11/65),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顱底中線區腦腫瘤患者行以神經內鏡及顯微鏡輔助切除手術, 效果顯著,安全性高, 患者能夠盡快恢復, 該方案值得被推廣應用。
顱底中線區腦腫瘤;神經內鏡及顯微鏡;手術時間;出血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顱底中線區腦腫瘤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 65例。研究組男34例, 女31例, 年齡20~65歲, 平均年齡(41.8±8.1)歲;病程5~63個月, 平均病程(26.8±13.4)個月。對照組男33例, 女 32例, 年齡21~64歲, 平均年齡(41.7±8.2)歲;病程4~62個月, 平均病程(27.1±12.2)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方案, 確定腫瘤位置后選擇合適的入路。對照組患者行顯微鏡切除術, 具體方法:對患者行全身麻醉, 小骨瓣開顱, 若是腫瘤體積小進行翼點入路, 若是腦腫瘤較大或分布較廣從顱面擴大入路。利用顯微鏡觀察腫瘤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 打開蛛網膜池, 顯露腫瘤后, 電凝處理腦瘤內部的供血血管, 清除腦腫瘤和硬膜之間的粘連部分, 降低供血量, 隨后切除腫瘤結節和包膜, 注意保護周圍血管和神經組織[4]。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神經內鏡輔助治療, 分離開腫瘤包膜后, 將瘤體間的空隙提供一定的空間加入神經內鏡, 利用其成角、廣角以及可彎性觀察顯微鏡無法觀測到的盲區以及難以操作的地方, 進行分塊切除, 直到全部切除。手術結束后對腦腫瘤床進行反復沖洗, 清除殘留物 , 嚴密縫合[5]。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腫瘤全切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腫瘤全切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腫瘤全切率為89.23%(58/65), 對照組的腫瘤全切率為69.23%(45/65),研究組腫瘤全切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00, 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x-±s)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69%(5/65),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92%(11/65),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66, P=0.109>0.05)。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我國醫療技術水平也在飛速提升, 特別是神經外科醫療方面, 各類型手術器械的功能越來越齊全, 越來越強大, 神經內鏡就是其中之一[6]。我國神經內鏡手術技術發展至今, 時間還不長, 但是已經由最初的萌芽發展而成了適用于臨床的高水平手術技術, 尤其是顱底中線區腦腫瘤手術。早期該手術的方案是應用顯微鏡手術, 這種手術技術已經能夠發揮出快速、舒適、安全的效果[7], 但是由于角度問題有時難以將全部腫瘤切除。引用新的神經內鏡以后, 該輔助方式能夠對常規的顯微鏡手術進行擴展, 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消除顯微鏡盲區, 減小顱骨開窗,能夠有效提升腫瘤全切率, 降低患者所受痛苦程度, 減少術中出血量, 促進患者快速恢復[8]。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腫瘤全切率為89.23%(58/65), 對照組的腫瘤全切率為69.23%(45/65);研究組腫瘤全切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神經內鏡輔助顯微鏡進行腫瘤切除的效果更好。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所受創傷更小, 恢復速度更快。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69%(5/65),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92%(11/65),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該輔助方案的安全性較高。具體分析原因, 神經內鏡在手術中能夠提供更為明亮的視野, 局部放大作用顯著, 進而能夠縮小創口, 減少術中出血量;神經內鏡能夠進行靈活的多角度轉動, 進而能夠對復雜結構進行準確定位觀測[9], 提升手術全切率;神經內鏡能夠對解剖結構進行近距離觀察, 進而能夠縮短手術時間, 避免過度牽拉腦組織, 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損害[10]。
綜上所述, 對顱底中線區腦腫瘤行以神經內鏡及顯微鏡切除手術, 能夠有效提升腫瘤全切率、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快速恢復, 該治療方案值得被推廣使用。
[1]宗海亮, 許洪升, 馬沖, 等.神經內鏡及顯微鏡下切除顱底中線區腦腫瘤的臨床價值.西部醫學, 2015, 27(11):1641-1643.
[2] 陶超, 胡衛星.內鏡經鼻腔入路治療顱底中線區腫瘤的臨床研究進展.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0, 37(3):234-238.
[3]唐斌, 謝申浩, 黃觀林, 等.內鏡下經鼻切除顱底腫瘤術中高流量腦脊液漏的處理.中國內鏡雜志, 2016, 22(10):78-83.
[4] 姬明, 焦曉暉.神經內窺鏡下經鼻蝶入路鞍區腫瘤切除術21例的臨床體會.心理醫生, 2017, 23(10):72-73.
[5] 謝申浩.神經內鏡經鼻蝶擴大入路顱咽管瘤切除術研究及與傳統經顱入路切除術的對比分析.南昌大學, 2015.
[6]許德棟, 王文波, 李勇, 等.內鏡下擴大經鼻入路至顱底斜坡區的解剖學特點.山東醫藥, 2016, 56(28):9-11.
[7]王嵩, 張丙杰, 王晨, 等.神經內鏡經鼻入路顱底中線區可暴露面積、鞍上區操作空間的應用解剖研究及其臨床意義.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6(1):31-35.
[8] 王杏東.神經內鏡下經篩蝶入路視神經管減壓術相關解剖、影像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揚州大學, 2016.
[9]魯祥和, 王旭陽, 曾博, 等.前顱底中線區大型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4):372-374.
[10] 吳世強, 張卓, 周明輝, 等.神經導航及內鏡輔助下經鼻蝶顯微切除無功能性垂體大腺瘤的近期療效分析.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 2016, 22(4):284-287, 2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15
116033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以往, 對于腦部手術, 如腦積水、垂體瘤進行治療時一般都采用顯微鏡手術, 而且近年來能夠治療的病種也在增多[1], 顱底中線區腦腫瘤也是其中一種。然而, 顱底由于其結構相對特殊, 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2], 卻仍然存在一定的死角區域, 若是能夠利用神經內鏡進行輔助治療, 其顱底鞍區、斜坡、枕骨大孔周圍的病變就能夠完全暴露[3]。本研究針對顱底中線區腦腫瘤切除手術中采用神經內鏡及顯微鏡的輔助治療方案加以分析, 結果報告如下。
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