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麗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研究
陳鳳麗
目的 觀察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應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效果。方法 84例急性重癥哮喘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檢測值、哮喘癥狀評分。結果 治療前兩組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PaO2(84.9±10.2)mm Hg(1 mm Hg=0.133 kPa)、SaO2(98.1±1.0)%均高于對照組(77.8±9.2)mm Hg、(93.7±2.6)%, PaCO2(44.3±4.6)mm Hg低于對照組(48.9±4.2)mm Hg,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哮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哮喘評分(2.98±0.40)分低于對照組(3.61±0.5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應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時, 可明顯改善的血氣指標情況, 減輕哮喘癥狀, 促進患者康復。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急性重癥哮喘;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接收的急性重癥哮喘患者84例, 男44例, 女40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6.7±6.8)歲;哮喘病程2~29年, 平均病程(12.9±5.4)年;急性加重時間2~25 h, 平均急性加重時間(8.2±5.6)h。納入及排除標準[1]:①符合重癥哮喘急性發作診斷標準;②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哮鳴音存在于雙肺、無法說話或話不成句等為主要癥狀表現;③無機械通氣禁忌證;④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中;⑤排除重度昏迷、痰量較多、呼吸困難因其他因素引起患者。8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2例。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 包含抗炎治療、解痙治療、平喘治療、吸氧等。在對照組基礎上, 觀察組加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治療儀器利用VPAPⅢ自動同步無創雙水平正壓呼吸機(瑞思邁), 設置參數時, 選擇S/T模式, 每分鐘呼吸頻率20~25次, 吸氣壓與呼氣壓分別為5~8、2~3 cm H2O(1 cm H2O=0.098 kPa), 氧流量3~5 L/min;同時,以患者病情為依據, 對吸氣壓與呼氣壓進行適當的上調, 吸氣壓調節至12~20 cm H2O, 呼氣壓調節至5~6 cm H2O, 并將每分鐘呼吸頻率降低, 減少至16~22次。初始階段中, 先呼后吸有規律的進行, 一直到患者適應;通氣時間3~4 h/次, 2~3次/d。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完成后檢測其血氣指標值, 包含PaO2、PaCO2、SaO2;評價哮喘癥狀評分, 利用Hogg評分, 評分0~5分,分數越高, 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Sa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PaO2(84.9±10.2)mm Hg、SaO2(98.1±1.0)%均高于對照組 (77.8±9.2)mm Hg、(93.7±2.6)%, PaCO2(44.3±4.6)mm Hg低于對照組(48.9±4.2)mm Hg,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x-±s)
2.2 兩組治療前后哮喘評分比較 治療前,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哮喘評分分別為(3.94±0.43)、(3.98±0.44)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哮喘評分分別為(2.98±0.40)、(3.61±0.51)分, 觀察組哮喘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重癥哮喘對患者生命安全會產生嚴重的威脅, 需及時、有效的給予患者治療, 降低病死率, 改善患者預后。通常,吸氧、解痙平喘等常規治療合理開展后, 可以緩解多數患者的病情, 促進患者痊愈, 但少數患者并發呼吸衰竭, 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 導致治療效果較差, 病死率較高, 對于此類患者, 機械通氣治療應與常規治療同步開展, 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2]。目前,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時已經廣泛的應用無創通氣, 可將插管及呼吸機相關并發癥減少, 尤其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利于患者的康復。
重癥哮喘急性發作時, 痙攣癥狀會比較嚴重的發生在氣道中, 再加上小氣道黏液栓的影響, 造成堵塞氣道, 明顯的提高氣道阻力與氣道內壓, 降低有效通氣, 使通氣與血液比例失調, 并減少彌散面積, 加劇低氧血癥, 引發酸中毒、二氧化碳潴留, 此時, 最為有效的救治方法即為機械通氣[3]。應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 通氣不良肺泡中可進入氣體, 促進氣體分布狀況的改善, 擴張痙攣支氣管, 調和通氣與血液比例, 使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減輕[4]。從癥狀方面看, 呼吸肌衰竭、淺快呼吸、缺氧等均為急性重癥哮喘患者主要表現, 而這些表現均屬于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的適應證,因此, 適合應用此種方法治療患者, 臨床中應及時的此項治療。本研究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值檢測結果顯示, 經2周治療后,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均得到改善, 但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P<0.05), 表明此種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應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患者期間, 通氣經避鼻(面)罩進行, 操作簡單, 且不會給患者帶來創傷, 提升患者的接受程度, 便于治療措施的順利開展, 而且患者呼吸在呼吸機輔助下進行, 使患者節省一定的體力, 最大程度的減少呼吸肌做功, 避免呼吸肌疲勞癥狀的產生, 治療后, 患者較少發生不良反應或并發癥, 安全性較高, 有效的緩解患者病情[5-7]。但需要注意, 醫生應對此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準確掌握, 準確的選擇治療患者, 如患者并不具備適應證, 需要及時的行氣管插管, 以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同時, 使用期間應結合患者病情調整參數, 保證治療效果的實現, 促進患者哮喘的恢復[6,8-10]。本研究中, 經2周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哮喘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治療期間,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 可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 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 減輕哮喘癥狀, 促進患者康復, 降低病死率, 并改善患者預后,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如存在適應證,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應盡早開展。
[1] 梁松榮.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輔治重癥支氣管哮喘效果探討.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6(4):159-160.
[2] 沈浩.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輔治重癥支氣管哮喘患者效果探討.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6, 9(18):23-24.
[3] 張小冬.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輔助治療對重癥哮喘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4, 28(10):126-127.
[4]陸洋, 陽文新, 申紅, 等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東南國防醫藥, 2015(5):481-483.
[5] 劉志文.無創正壓通氣法輔助治療呼吸衰竭合并重癥支氣管哮喘的效果探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7(1):40-42.
[6] 劉新華.無創正壓通氣并經管道霧化吸入治療重癥哮喘的療效.當代醫學, 2013, 19(25):97-98.
[7] 唐鳴秋.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研究.當代醫學, 2010, 16(18):10-11.
[8] 葛林陽.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哮喘重度急性發作的Meta分析.蘇州大學, 2015.
[9]張曉霞, 劉麗梅, 楊虹.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急性重癥哮喘24例臨床觀察.中國現代醫生, 2009, 47(13):130-131.
[10] 賈泉林, 馬瑜 , 鄭新華, 等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 41例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觀察.基層醫學論壇, 2014(29):3935-39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23
116000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病房
重癥哮喘屬于呼吸系統疾病, 是臨床中常見的急危病癥,患者急性發作后, 如未能及時、有效的實施治療, 會對患者生命產生極大威脅, 提升該疾病的病死率。臨床治療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時, 常規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顯示, 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應用到常規治療中后, 可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1]。本院在治療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時, 即采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方法, 效果較為理想。
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