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容 劉滿英
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護理干預分析
蔡桂容 劉滿英
目的 觀察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護理干預效果。方法 10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 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兩組患者均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采取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配合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 具有顯著效果, 值得進一步推廣。
生物反饋電刺激;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護理干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日~2017年4月20日在本院治療的10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 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全部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大42歲, 最小24歲,平均年齡(33.25±2.92)歲。對照組:全部患者均為女性;年齡最大42歲, 最小23歲, 平均年齡(33.58±2.8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選擇生物反饋治療儀作為本次操作儀器, 型號為SA9800,訓練內容主要以患者學會分開會陰、腹部的收縮及1類肌纖維收縮為主。電刺激及生物反饋的收縮頻率為30 Hz, 脈寬為500 μs, 增加1類肌纖維肌力。選擇各類場景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塊, 使患者能夠跟隨模塊一起練習, 從而使患者在各種場景下都能使盆底肌肉處于收縮狀態[3]。給予患者搬重物下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塊, 使患者能夠在搬重物的情況下盆底肌肉處于收縮狀態, 不會出現臟器脫垂現象。本次康復訓練時間為2~3次/周, 20~30 min/次, 共治療15周為1個療程。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 主要內容包括對患者實施日常生活照料及基本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自身病情及對本次治療效果的擔心, 從而導致其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因此,護理人員應為患者介紹本次治療的優勢及安全性, 并告知其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機制、預后情況及注意事項, 使其能夠緩解不良情緒。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 應向患者解釋在治療過程中盆底肌肉發生的變化及電生理圖參數改變的原因, 并告知其治療有效時參數會發生變化, 給予患者主觀能動性, 使其能夠對自身治療情況有初步的了解, 并提出相關問題, 護理人員則給予其詳細的解答。此外, 由于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需要患者較高的自主性, 需要患者有較好的配合度。若患者對本次治療存在疑慮或焦慮狀態, 對治療十分不利, 從而使效果不佳。
1.2.2.2 放松訓練 在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肌肉群訓練時應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在患者進行訓練時, 應告知患者需保持頭腦清醒, 將一切雜念排除, 做到心無雜念。若患者無法做到心無雜念, 則可告知其在呼吸時反復默念數字, 用鼻子進行緩慢的呼吸, 使自身能夠感受到在呼吸。護理人員則需指導患者進行全身放松, 即上肢-下肢-軀干(腰部、腹部、肩背部)-頸部-面部肌肉。首先對其訓練收縮與放松練習,后使其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的狀態。待治療完畢后, 指導患者多做幾次肢體屈伸運動, 后離開治療場所。
1.3 療效判定標準[4]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顯效:患者經治療后, 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 且盆底肌力>4級;有效:患者經治療后, 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好轉, 且盆低肌力3~4級;無效:患者經治療后, 上述情況均未發生任何改善或發生加重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8例(76.00%), 有效11例(22.00%),無效1例(2.00%), 總有效率為98.00%;對照組治療顯效29例(58.00%), 有效 10例 (20.00%), 無效11例(22.00%), 總有效率為78.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 根據臨床大量資料顯示, 患者在產后6周發病率高達11%~46%,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的影響[5-8]。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常采取常規治療, 但治療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 為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對提高臨床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反饋為臨床上一種新型的醫療技術, 該種模式主要是通過采用電子儀器將人們無法意識到的腦電、心率、血壓、肌電、皮溫等體內變化轉換為可察覺的視聽信號, 后通過醫生專業的指導與訓練, 使患者根據以上信號能夠對自身進行控制, 后通過一系列的過程(動作、反饋、學習、再動作),從而將自身功能障礙進行糾正[9,10]。生物反饋為臨床上公認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 其中最為常見的方法為盆底生物反饋。本次研究中, 通過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電刺激法, 從而對患者盆腔組織及臟器功能起到雙重作用, 不僅使傳統生物反饋技術的反饋度及自主感得到強化, 還能使其自主能動性的程度及范圍得到提高。
通過本次研究,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通過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后實施綜合性護理,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肌電位, 且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值得進一步推廣。
[1] 王鳳臣.護理干預對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療效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22):2493-2494.
[2] 廖惠璇, 李淑玲.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護理研究.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1, 17(5):613-614.
[3] 王華.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護理干預治療女性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36):505.
[4] 鄧倩倩.護理干預對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療效的影響.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17):3432-3433.
[5] 李淑玲, 廖惠璇.心理干預對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護理研究.吉林醫學, 2013, 34(18):3726.
[6] 梁貞文.心理干預對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影響研究.中國民康醫學, 2013, 25(14):43.
[7] 韓煒.盆底肌肉康復器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干預圍產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效果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6,31(17):3456-3458.
[8]康瑞蘭, 張敏, 田淑萍, 等.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研究.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0, 33(27):3-5.
[9]劉麗, 趙霞, 李淑萍, 等.生物反饋聯合電刺激在產后盆底功能重建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7):1118-1120.
[10] 王新芳, 秦蕾 , 白素霞, 等 .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25):432-4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94
523000 東莞市南城醫院婦產科
性功能障礙、盆腔器官脫垂及壓力性尿失禁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三大種類, 該疾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而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為分娩與妊娠所致, 嚴重危害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該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 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1,2]。本次對本院收治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展開研究, 觀察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護理干預效果, 現報告如下。
2017-09-14]